APP下载

淮海战役结束伊始宿县专区生产救灾实践及意义
——以《皖北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2020-0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皖北专区灾民

王 军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淮北 235001)

《皖北日报》是在皖北获得解放后的1949年5月份,中共皖北行署区党委在《江淮时报》和《新合肥报》的基础上合并组建创立的机关报,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党在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1952年6月1日起,《皖北日报》改为《安徽日报》。本文即根据《皖北日报》的报道,分析宿县专区的生产救灾运动。

淮海战役于1949年1月份结束,中国人民军队紧接着向南进军,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皖北全部获得解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于1949年4月15日成立,其具体管辖范围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宋日昌在《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中予以确定:“皖北地区是由原安徽长江以北部分以下三个地区合成:原豫皖苏边区之三、四、六等三个专区,原江淮区之五个专区,及皖西之四专区,加上河南的永城,江苏的砀山、萧县、江浦”[1],后皖北行署区党委书记曾希圣总结为“直属六个行政专区、一个煤矿区、三个市”[2],即阜阳、六安、安庆、滁县、巢湖、宿县六个专区,一个淮南煤矿区,蚌埠、安庆、合肥三个城市。

刚刚经历过淮海战役的皖北,在政治上面临着基层政权没有改造、土匪特务没有彻底肃清,反动恶霸没有彻底消灭,经济状况较差、工商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同时又爆发了水灾、虫灾、疫灾。

一、淮海战役结束时宿县地区灾情概况

虽然宿县专区得到了解放,但是政治上、经济上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毁坏一百多个村庄,重灾区灾民有三十万人之众,毁坏房屋七万三千九百一十三间抢光吃光”[3]。这时群众尚未普遍发动,基层政权尚未彻底改造,土匪特务还未彻底肃清,恶霸实力还未打倒。如仅仅在1949年的4—5月份皖北就“消灭土匪4000多人”[4]。

淮海战役中,宿县专区对战役的支持极大,据统计,“全区各县共出动民工122万人次;粮食4162万斤;担架5.6万付;草秣2639万斤;布10万尺;军鞋25万双;大小车辆8.4万辆;牲口16万头;修铁路350公里;架线1200公里;修公路1231公里;修架桥梁105座(以上数字是泗县、萧县、砀山、灵璧、宿县、宿怀、永城、五河、泗洪、睢宁、邳睢等十二县统计数字)。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了宝贵的贡献。”[5]但是,当时宿县专区也存在着“战沟如网,树木毁光,到处可见死人、死马,遗弃、毁坏的大量汽车、坦克、枪支”[5]的惨烈情况。

此时,战争的创伤还没消除,宿县专区又发生了水灾和雹灾,实际上解放前夕就遭受了巨大的水灾伤害,仅1948年秋季以来“不完全统计,就有26个区,202个乡,1200个村,42万人(占宿县专区总人口的42%)”[6]受到了严重的水灾,“皖北灾荒普遍,蒋灾及由蒋灾所引起的水灾均较严重”[6],“宿东时东区夏桥等乡遭雹灾……五月一日该区夏桥乡到时东乡宽约三公里长约二十余公里,合计约六十平方公里的庄稼,横遭冰雹摧残……受毁小麦一百六十多倾,秫苗十五倾……灵璧尹集区白庙乡、尹西乡同日亦遭受冰灾,麦子被打坏一百二十五倾”[7]。至夏秋之间,水灾更为严重:“宿县地域连降暴雨,积涝难排,宣泄不及,湖河沟渠涨满漫溢,多处溃决,低洼地区积水数尺不等,淹没庄稼,水困村舍,一片汪洋,人畜淹溺无数,损失惨重”[8]。在夏季汛期来临之前,宿县专区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生产救灾上。

二、宿县专区生产救灾运动的开展

面对人民群众如此困难的局面,为了帮助人民群众从废墟中重建家园,刚刚从淮海战役的炮火中建立起来的中共皖北行署宿县地委专署“首先对双堆集、陈官庄两大战场清理,进行掩埋尸体、清理物资、转运伤病员、安置灾民等工作”[5]。皖北行署区和宿县专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关于开展生产救灾的指示,发动了一系列的生产救灾运动。

(一)发出救灾指示,统一生救工作方针,制定救灾办法

皖北行署区党委首先于5月份发出救灾指示。救灾的指导思想明确为“领导群众生产救灾,恢复和发展农村原有生产水平,帮助群众渡过灾荒,是皖北区当前最迫切而严重的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6];一般应以生产救灾为主要任务;贯彻生产救灾任务,首先要在各级干部和群众中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各区县应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救灾办法:发动灾民力量;发放五千万斤急救粮和农贷外,提倡互助互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动员常备民工、机关、驻军就地帮耕帮种,帮收帮割;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加强宣传。

宿县地委在5月7日-16日的扩大会议上确定了统一的生救工作方针,即1949年“下半年工作应以生产救灾工作为中心工作”[9]。在救灾办法上,即按照灾民家庭实际情况评定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条件为遭受灾害最重,家具、房屋、粮食全被烧完,确无生活来源而断炊,乙等条件为受灾较重的一般贫苦户,丙等条件为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者。

(二)大力开展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运动

为防止雨季汛期到来,区党委发出指示在水灾区,则须大力开展水利工作,做到防止水灾,加紧修河治水,于1949年3月25日召开了各县县长、建设科长联席会议,决定兴修唐河、沱河、新河、濉河、龙河五道干河(支河的兴修由各县负责),以修桥为主,同时进行修桥、濬底等,并于4月初在全区所有区县正式启动建设。宿城市1949年4月11日到4月25日完成了兴修唐河水利第一阶段任务,各区县也在组织民工修浚干河的基础上,另外又动员民工积极修浚支河。宿城市动员民工3万多人,修成15华里的河道,先期有“3万多亩土地因此受益”[10]。至5月23日,唐河修浚工程全部完工,可使唐河两岸6万多亩土地免受水灾,增产660多万斤粮食;宿东县1万多民工挖沱河七十多华里,从而有“17万亩良田受益”[11]。灵璧县积极发动3600多名民工自3月初开始用了五十多天,兴修了唐河、范河、港河、新河、三渠河等25条大小河流,从而使“50多万亩良田免受水患威胁”[12]。泗县还积极贷粮作为修河工资粮发放给修河民工以修浚溧河,既解决灾民生活,也缓解水患压力。怀远县也采取了贷粮作为修河工资粮的方式组织了7369名民工用20多天的时间先后修浚29条大小河流,计约207里,受益土地18100亩。经过一个多月的水利兴修工程,宿县地区“从4月初开始到5月中旬共计45天时间里先后修浚了五道干河,涵洞14座,水闸6座,全长3187华里,受益土地458万2312亩,预估增产粮食9670多万斤,37万1553名民工通过以工代赈获得修河救济粮、工资粮的方式渡过了春荒”[13]。

(三)积极掀起生产热潮

专区于1949年4月24日-25日淮海战役结束伊始即召开了萧县、雪枫、宿怀、怀远、邳睢等五县灾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生产救灾方针,明确“要动员一切力量帮助灾民安家立业,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为全年中心工作”[3]。一是号召全体党政人员全力领导抢耕,鼓励灾民自力更生、互助自救,将全区牲口组织起来抢耕抢种,组织人拉犁。二是组织非灾区群众帮助灾民耕种,并自带口粮和牲口草料。如宿蒙地区建立了生救委员会领导灾民生产救灾;萧县注重发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帮助灾民生产救灾,萧县县长单劲之带领机关全体人员亲自给灾民耕地四十多亩,形成了春耕热潮;宿西县也注重发动广大群众组织代耕队,帮助灾民生产耕种。

(四)积极帮助灾民渡过灾荒

为了帮助历经战火的灾民顺利渡荒,积极组织救灾队,给灾民送粮食、棉衣和食盐,每户发粮100斤,还供给灾民建筑材料,确保每户一间住房,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救灾运动。

一是节约救灾。在生产救灾中要节约口粮,节约救灾。怀远县各学校首先提出了“教师节省一包香烟,学生节省一天糖果”14的节约口号,有7所中学合计“捐款中州币31600元,华中币74万元,4所小学捐款中州币5990元,华中币28500元,铜元262个,并派专人送至双堆救灾委员会”[14]。

二是帮扶民贷。充分利用发放各种贷款粮的方式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如灵璧县委县政府决定增发农贷粮115万斤发至各乡镇用于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具体发放范围是“贫苦的烈、军、工属、贫雇农、中农、市镇上的贫苦商贩等”[15]。根据统计,宿县专区还在组织民工兴修水利的工作中通过发放水利贷的方式,共发放37万1553名民工人均50斤的河贷粮共计18577650斤,既为挖河民工提供了工资,提高民工的兴修积极性,帮助他们生产救灾,又能帮助民工顺利渡过春荒,如泗县张楼区就在开河时,“政府拨粮以工代赈,使八百六十六户的贫苦农民得到开河工资粮一万七千余斤,后又增发粮五万五千三百二十斤”[16]。此外,对生活在河岸边的渔民,泗洪县洪泽湖管理局为恢复和发展洪泽湖渔业生产,还向宿县行政专署申请批准“渔贷粮四十万斤,贷给渔民”[17]。

三是组织副业生产。宿县专区作为淮海战役主战场,受灾最重,在战役结束以后全区灾民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副业生产,为顺利渡过1949年的春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副业生产占用资金少,见效快,较之农业生产时间较长、见效较慢、成本较高的特点,可以说人人可做,男女老少皆宜,见效更快,因此迅速成为广大灾民的选择。灾民从事的副业生产形式多样,据1949年7月以前的《皖北日报》报道统计,主要有编席、纺织、砍草、摘菱、摘莲、打鱼、腌鱼、榨油等,如宿县郭集乡郭集村三十多户灾民家家进行打草席,“每人每天结两条席子,十天即可购买28斤粮食,通过副业生产购买了渡荒用的粮食,还用余钱购置了大量农具、螺丝刀、扫帚、木掀,为夏收夏种做好准备”[18]。泗洪县濉河、鲍集、陈圩、朱湖等区群众主动提出要“靠山吃草、靠水吃鱼”[19]、提倡大家要“下湖砍草,走着总比坐着强”[19],濉河区坝头村的八十三户灾民通过挖野菜砍草纺织等多种形式解决了缺粮困难,减轻了自身生活困难,“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割柴12639捆,卖得1740万元(旧币),购得粮食17430斤,足够弥补全村缺粮数字,另有三十五辆纺车开动,每人每天获利可供三人生活”[19]。泗洪县洪泽湖管理局发放渔贷粮四十万斤给渔民,“组织渔民成立了八十八个腌鱼小组进行打鱼腌鱼,十九天腌鱼两千多斤,除去花盐钱,每户分到红利四十五万元。并责成洪泽贸易公司收购腌鱼,现已收购腌鱼两万多斤”[17]。

四是政府急赈。在大的灾荒来临之时,往往任何副业生产也无法组织起来,只有通过紧急赈济的方式,先暂时帮灾民渡过难关,淮海战役结束后,泗洪县濉河区坝头村八十三户三百九十人,“牛驴衣服粮食,均被抢光,全村只有八户可以维持到4月底”[19],宿县专区就采取了政府急赈的方式,紧急发放赈济粮、钱款、衣物等物资,对灾民进行紧急赈济,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区党委也发出指示“号召全党贯彻生产不荒地,救灾不饿死人的方针”[6]。宿县专区在灵璧遭受雹灾的第一时间就迅速发放紧急赈济粮7000斤,萧县也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对受灾严重的北部紧急拨发救济粮85万斤。

五是党政军领导机关主动开展农业生产。在大灾面前,宿县地委发出号召,要求各直属机关机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开荒种地种菜养猪。邮政局、交通局积极开展生产竞赛,开荒了不少地,种上了蔬菜,养起来了猪。“宿城市、灵璧县、邳睢县、五河县的中小学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挖菠菜、挖白菜和黑菜,还开荒种棉花”[20],加大生产力度,努力克服生活困难。宿县军分区积极响应区党委每人要种两分地蔬菜的号召,从4月到6月仅仅两个月时间,军分区及专署直属机关生产“白菜萝卜25891斤”[21]。

六是积极进行防疫灭疫。宿县专区要求各区县要“时刻注意灾后疫病的流行,各级政府要切实建立卫生组织,吸收民间医生,进行广泛的卫生防疫宣传,防止疫病蔓延”[22]。在宿县专区的灵璧、泗县、宿县、萧县、五河等县区先后发生瘟疫后,专区先后组织了6个医疗队给6万灾民注射了疫苗,3万人得到了治疗[5]。如五河县发生回归热导致597人受到感染,24人死亡,萧县发生霍乱、痢疾、羊毛疹导致60人死亡,五河县政府及时“成立五河人民医院,五河、萧县政府购进大量药品,组织医生分赴灾区抢救患者、注射疫苗”[23]。成立于4月12日的双堆区卫生室,针对4月初双堆区发生的瘟疫,大量购进药品,并从各地聘请医生,免费为灾民患者治疗,仅仅“两个月就治愈病人3450人,此外为灾民栽种牛痘1990人,还为广大群众免费注射伤寒、霍乱疫苗”[24]。

三、宿县专区生产救灾运动的意义和经验

皖北行署和宿县专区在领导1949年上半年灾荒的生产救灾运动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性的救灾生产运动提供了典型示范和模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刚刚获得解放的皖北地区,经过近2 0年的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满目疮痍,经济一蹶不振亟待恢复,肃特剿匪反霸和巩固共产党地方政权的任务又交织在一起,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领导的地方政权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正确的救灾工作方针,采取了多种措施,减轻了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信心,将生产救灾工作作为一个长时期的中心工作,采取官方和民众齐心合经济发展,稳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为新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为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和肃特剿匪反霸提供了后方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中积累的经验简单总结为两点:

(一)明确正确的救灾方向,坚持正确的救灾方针

从掌握皖北地区的执政权伊始,皖北行署和宿县专区就明确了救灾方向,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成立救灾工作领导机构。皖北区党委明确提出要求下辖县区乡都要成立生救委员会以领导辖区内生救工作,并明确其组成机构、人员,同时各村要成立生产救灾小组,“为着切实担负指导和检查对上述任务的执行,分区及县各须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由党政军等有关部门及有经验的热心于生救工作的党外人士参加,同时须建立专门办事机关;县以下的区,亦可成立生救委员会,或指定专人负责;乡、村两级则须由下而上的按村推选代表组成农民生救代表会。领导群众生产救灾,恢复和发展农村原有生产水平,帮助群众渡过灾荒,是皖北区当前最迫切而严重的任务,要认真贯彻‘生产不荒地,救灾不饿死人’的正确方针,将救灾防灾防匪防疫与恢复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救灾方面,要以生产自救为基本方针”[6]。宿县地委在1949年4月24日和25日召开的灾区工作会议明确了“确定动员一切力量帮助灾民安家立业、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为今年中心工作”[3]的工作指导方针,并在随后召开扩大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今后半年应以生产救灾工作为中心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均应团结此一工作进行”[9]的生救工作方针。

(二)注重官方领导和民间动员相结合

在宿县专区的生救工作中,由于灾害的严重性,皖北行署和宿县专区都加强了对生救工作的领导,并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党政军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于生产救灾的热潮中。在此背景下,皖北区、宿县专区和各县、各乡的青年团、妇女组织都先后成立,加上各界的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在生救工作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比拼赶超的竞争精神,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加上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组织记者、通讯员的大力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生产救灾的热潮。如泗洪县青年团员江胜安、胡元林、胡文品积极宣传发动,带领三四十个青年团员成立互助组,要求团员带起头、起得早、下湖早、干得好,其中团员陈庆田晚上浇菜浇到二更天,天不亮又下湖干活,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25]。大店区三铺乡江家、魏家两村各有一个妇女会小组和姐妹团小组,在召开团组干会时江家村姐妹团团长江孝先就号召两个村的妇女积极行动起来,利用手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生产备荒、节约备荒,纺纱织布做鞋子等[26]。除此,宿县专区还通过积极组织200多人的工作队到灾区工作并慰问灾民,号召广大党团员、青年、妇女积极投入生救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灾民客服消极等待救济、单纯观望和生救临时思想,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如宿县两羊张村的青年团就通过积极组织灾民开展副业生产实现自救,取得了不少成就,克服了等待救济和悲观思想。

经过近半年的生产救灾运动,宿县专区取得了生救工作的阶段性成绩,灾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生产信心得到较大提升。

猜你喜欢

皖北专区灾民
小读者俱乐部会员专区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活动专区
活动专区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会员专区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