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演讲语境下商业公众人物的语用身份建构
——以马云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为例

2020-01-18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香港大学马云企业家

王 燕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1 研究背景概说

身份最初是个社会学概念,后来逐渐成为一个超学科的热门话题,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中都得到关注。尽管国内外学者差不多同时从语用学角度对身份问题展开了研究,语用身份论却是由我国学者率先系统建构起来的理论。陈新仁在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首创“语用身份”术语,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系统阐释。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identity in use)是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运用甚至虚构,是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的统称。[1]对身份的不同定义,是区分不同研究视角的第一步。语用学研究身份最重要的不是研究身份本身,或身份与话语的关系,而是如何将身份作为一种语用资源,实现其交际目的。

陈新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从语用学学科特点和目标出发,提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的五个关键问题和主要路径,进一步将语用学领域的身份研究和其他领域的身份研究严格区分开来。[2]袁周敏从三个方面论证可以将语言顺应论作为语用身份论的宏观理论框架,并且从可变性、商讨性和功能性对语用身份动态顺应性进行分析。[3-4]蒋庆胜对近十年来的语用身份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语用身份论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语用身份资源观”,其理论工具主要为语言顺应论和语用平衡论,但是研究方法方法相对单一,以理论思辨和话语分析的定性研究为主,尤其缺乏定量研究。[5]目前身份研究是语用学界的热点之一,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元首身份、女性身份、教师身份上,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新年致辞中的身份建构研究[6]、学术话语中女性学者身份研究[7]、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8];多涉及课堂、新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小说、学术场合、医疗咨询等语境,如在遗传咨询互动过程中对医生语用身份的研究[9]、中国硕博士论文的英语摘要或致谢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10-11]等,但尚未对商业公众人物的公共演讲展开分析。

英语公共演讲是蕴含重要文体价值的体裁,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公共演讲作为一种意图性很强的社会语言交际形式,对语用策略依赖性较强。近十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对于公共演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演讲策略,尤其是克服公共演讲焦虑上[12]。国内语言学者研究公共演讲,主要研究对象为政治演讲和大学生演讲,研究角度多为隐喻模式、翻译策略和教学,从语用身份的角度展开得不多。本研究试图将语用身份理论和商业人物公共演讲相结合,旨在扩大语用身份论的研究范围,为公共演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切实提高公共演讲水平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是以马云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为例,分析商业公众人物的语用身份建构。选择马云的演讲,有如下三个原因。首先,马云有公认的出色的表达能力,其演讲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对象。其次,马云通过演讲等手段向公众传递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仅是财富领袖也是精神导师。再次,马云社会身份多元,如企业家、中国首富、中国首善、乡村教师代言人等,如何在演讲中将社会身份语用化,作为一种语用资源以达到交际目标,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是香港大学颁授给个人的最高荣誉。在2018年5月18日香港大学第199届学位颁授典礼上,由港大校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主礼,向马云颁授了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科技、社会和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港大教授史乐文代表校方发表马云学位授予赞词,赞词中主要强调马云的三重身份:全球成功的企业家,商业世界最伟大的乐观主义者,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师。随后马云发表英文致辞,时长约10分钟40秒、114句话、1473个单词。本研究在仔细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的检索结果,以语用身份论和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工具,主要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演讲者建构了哪些语用身份?

(2)演讲者建构各种语用身份的动因是什么?

2 演讲者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及语用策略

在分析演讲者建构的身份类型时,本研究参考的是陈新仁[13]基于Tracy[14]和Verschueren[15]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身份话语实践框架。

2.1 名誉博士身份及语用策略

称呼语是人际视角下语用身份得以建构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在致辞开头,马云使用称呼语“alumni”(校友)向在场观众打招呼,直接建构了自己的名誉博士身份,即自己是香港大学的一员。随后马云全程用英语发言,遵守香港大学教学语言为英语的习惯,巩固了“自己人”的身份。通过语料库软件AntConc分析得出,当马云选择以名誉博士发言时,所占篇幅最短,共11个句子,以“感谢”这样的表达类言语行为为主,感谢香港大学给予他的信任和荣誉,感谢另外两位名誉博士让他代表他们发言,感谢史乐文教授写的推荐词,感谢在场的每一个人,建构了一个谦虚、激动的名誉博士形象,也符合致辞流程和社交规范。

2.2 企业家身份及语用策略

当感谢发表完毕时,马云用一句话“This PHD degree, I don’t think it’s only an acknowledgement of me, bu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s, of the spirit ‘never give up’”切换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当马云随后选择企业家身份发言时,全程自称语没有采用I,而是we,business people或者entrepreneurs。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频率由听话人的身份以及说话人的交际目的所决定。马云选择这样的自称方式,强调其是代表企业家群体发言,将听众的注意力从他个人转移到企业家群体,弱化了自我权势,也加强了观点表达的客观性。

分析软件AntConc结果显示,这篇致辞中共有17处排比,其中以企业家身份发言时有6处。排比在演讲中最为常见,可以增强语势和节奏感。修辞学上有个“三平行”的概念,即将三句做为一组时,表达效果最佳。马云充分利用了这个语用策略,分别用了三个并列句的排比结构描述创业初期一无所有的艰难处境,和作为成功企业家的金钱观-当你拥有的金钱到达一定的数字,这不是你的钱,是社会对你的信任,用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他向公众传递正能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意义。

2.3 支持者身份及语用策略

大量赞扬类言语行为的使用,构建了马云作为香港城市和香港年轻人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的身份,例如“Hong Kong is so great”;“I envy them, I respect them, and I hope they will be great”等。经过软件检索,以支持者发言占致辞最大篇幅,共47句话,可见马云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为香港打气,给年轻人信心。在词的选择上,偏向于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者动词,例如best、great、love、respect、succeed等。在话题选择上,围绕“包容、创新、年轻人”展开,这是马云眼中香港最吸引他的三个方面,同时是对演讲两天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积极响应。

2.4 未来展望者身份及语用策略

马云通过5个对比结构,比照过去和未来的不同,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建构了未来展望者的身份。例如马云特意提到他最关心的教育问题,“过去人像机器,现在机器像人,过去是知识驱动,制造业驱动,未来是智慧驱动,经验驱动,创造力驱动,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对比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使其更具说服力。

在展望未来时,马云用了较多的指令类言语行为,以提出建议为主,号召大家一起面对变化积极改变,拥抱未来。例如:“ We have to think about what is the best way, what are the contents to teach our kids in the future. We have to teach the kids that win machine.”

3 演讲中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动因

语言顺应论由比利时的语言学家Verschueren[15]提出,他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的选择都是对交流中不同语境的顺应。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主要指上下文,交际语境由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构成。本研究认为,演讲者语用身份的建构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顺应行为,顺应了公共演讲的交际语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观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从对物理语境的顺应来看,马云的不同语用身份主要顺应演讲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话题的需要。学位颁授典礼属于特殊场合,其发言有特定的流程和规范。首先马云代表三名名誉博士获得者发表感言,符合获奖致辞的惯例。随后马云采用了最为大众熟知和接受的身份:企业家,比较了企业家和另外两位获得者科学家的工作异同,并且传达了正确的金钱观。接下来马云以支持者身份发言是致辞的重点,他结合两天前习书记刚刚发表的“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从“包容、创新、年轻人”三方面鼓励港大师生。最后是对未来的展望,号召所有人勇于创新,迎接改变。

从对社交语境的顺应来看,在场的绝大多数听众是港大学生,尽管马云和听众的社会地位、财富差距悬殊,马云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的派头,也没有进行说教或者灌输所谓的成功学,而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鼓励港大学子,表达了对港大学生拥有的学习机会的羡慕,缩短了与听众之间的社会距离,营造了非常和谐的交流氛围。马云在谈及企业家时,弱化了自己的身份,是以企业家的群体身份在传递正能量,是中国文化中群体意识的表现。他的演讲中未来问题也是重中之重,虽然未来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可以提前应对、积极解决,体现了传统的忧患意识。

最后,从对心理语境的顺应来看,马云建构的语用身份主要顺应了交际双方的情感和面子需求。情感和面子是影响演讲效果的重要因素。马云谈到自己求学时高考三次失败,创业初期一无所有,创业期间犯了无数个错误,鼓励年轻人不要放弃。说到自己年轻时喜欢香港电影,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游览香港,更没想到能到香港学习,非常欣赏和佩服考上香港大学的年轻学子,是对听众的积极情感的顺应,并且维护了积极面子。当谈到不少人说香港和香港年轻人存在很多问题,质疑其前景时,马云以支持者的身份,客观的分析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存在问题,他喜爱香港和年轻人,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大大的弱化了对听众面子的威胁程度,顺应了听众消极面子的需求。

4 结 语

本研究以马云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为例,以语用身份论和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商业公众人物在公众演讲中建构的语用身份,和建构这些语用身份的可能动因。不仅扩大了语用身份论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公共演讲的研究视角,也有助于我们对演讲语篇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语料有所局限,今后可进一步拓宽语料,并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展开研究。

猜你喜欢

香港大学马云企业家
马云:提前退休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马云,你听我说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打个平手
企业家应避免无意识犯罪
共修课程:人文精神与博雅教育的融合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