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的互鉴互融
2020-01-18魏静
魏 静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形式之唯美、内涵之丰富、意境之曼妙,堪称世界文化史不灭的明灯,时至千年之后的今天,古典诗词依旧熠熠生辉。筝作为中国最为古老和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其与诗词之间的互鉴互融早已成为筝乐艺术传承和发展内在驱动力和精神价值追求。古典诗词给予筝乐艺术以丰富的文化观照,让筝曲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曲中有诗、音中有意的艺术面貌。千百年来筝乐的发展与诗词共荣共存,不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追求方面,古典诗词都与筝乐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代筝乐艺术创作讲求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如快速指序、双手弹筝、双手摇指、柱外刮奏等。演奏技巧的丰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筝乐艺术的表现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筝乐艺术的发展。但从中华传统哲学角度而言,此类创新属于“技”与“艺”的范畴,并非这门艺术的核心“道”的层面,而过分追求技法方面的创新会让筝乐艺术失去其原本的艺术魅力,也会让这门艺术的发展呈现本末倒置之势。从筝乐艺术千百年来的发展来看,其内在动力大部分来自于与诗词文化的互鉴互融,正是诗词赋予了筝乐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表现以及精神内涵方面更加丰富,也让演奏者能够更好地在演奏过程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让闻者仿若置身其境一般,在乐曲的伴随之下更好地达到情感上的共鸣[1]。
一、古诗词与古筝艺术的渊源
诗与乐的交融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这种长期共生共存的关系既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推动力。早在《尚书》中就有诗乐关系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自古以来诗词很多都是以音乐的方式作为表达的,其中筝作为表现诗词最多的一种古典乐器,不仅对于诗词文化的吸收最多,其在诗词文化之中的体现也最多,许多诗人、词人都很喜欢将筝作为创作的元素。单以全唐诗为例,提到筝的诗约有百余首,如张九龄的《听筝》:“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又如孟浩然的《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等。除了为唐诗所广为提及之外,宋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也是非常之多,如苏轼的《江神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又如张先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2]
诗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颇为常见,而筝乐艺术对于诗词文化的借鉴也非常多,因为二者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取材往往都是源于一处,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也趋于一致,再加上本就在艺术追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对于意、韵、情的追求,所以,许多古筝乐曲细听起来宛如一首动人的诗词。如唐代筝曲《凉州》《春莺啭》《伊州》,南北朝筝曲《升天行》,南朝筝曲《想夫怜》等,这些筝曲的取材与反映内容都与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筝曲的创作也有许多是取材于古诗词,或者是灵感来源于古诗词。如《望月》一曲的灵感就来自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曲中连绵的低音在古筝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之下,给听者一幅夜深独步月下,对月影难成双的凄凉画面,恰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所勾勒出的凄凉孤寂情景。之后曲调逐渐转高,宛如相思渐深、愁绪渐浓,亦如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所写。全曲虽然低回婉转,尽诉幽怨哀伤,但曲终之时亦不免让人品到一丝豁达和坚定,同样如《望月怀远》尾联所写“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于未来的殷殷期盼。
二、古典诗词中古筝的审美体现
1.清越之美
清越意为清脆激越,亦有高超出众、清秀拔俗之意。筝音高亢,铮铮如金石相击。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而言,清被视为一种品格,一种不浊己身的高洁品行。筝音之清脆恰如山间清泉般清纯灵动,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和喜爱。正因为筝音清的特点才使得许多筝曲表现出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空灵之美,细细闻之仿佛漫步于幽静的山林之间,耳边听着泉水敲击岩石的声音,眼前仿佛能够看到流水激越而起的水花。这一份纯然自得足以让人忘却所有尘世的烦恼,如饮甘泉一般的心旷神怡。
古诗词中有关于筝乐清越之美的记载很多,如李白的《邯郸南亭观妓》:“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古人称乐曲之美妙往往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而清脆的声音往往非常短暂干脆,但诗人李白还是用缭绕一词来形容筝音之清,显然是在赞叹清脆的筝音所产生的清越的意境。
2.曼妙之美
曼妙意为柔美,指音乐、舞姿、姿容等。在形容筝乐音色特质时还有慢的意思,取义悠长而柔美。筝音柔和、婉转、悠长,经过揉、捻、拂等技巧处理之后,筝音更显绵长久远,闻之如泣亦如诉,萦绕耳边而浸润心间。古诗词之中对于筝音的曼妙之美的刻画非常多,如刘禹锡在《伤秦姝行》中写道:“敛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缓调怨且长。”一个缓字充分表现了筝乐的曼,但是随后的“长”字又将筝乐“曼”中的悠长和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琴声悠悠、离愁何休。又如卢纶在《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中写道:“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此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筝音的曼妙,但却通过一个慢字将筝音的柔美和悠长侧面烘托出来,让人仿佛看到悠悠琴声之中的郎情妾意。
我国古代声乐多讲求腔调的圆润、柔美,一字多腔的艺术表现一定需要元音的延长,这也造就了古代筝乐审美的独特取向。许多古诗词对于筝音的曼妙之美也是多有描绘,如唐代诗人皎然就在《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一诗中对筝音的曼妙进行过正面的描绘:“夜静酒阑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将筝音的曼和妙非常生动地凸显出来,诗人将筝音的绵柔和悠长比喻成源源不绝的流水,在幽静的月夜,如水般的筝音更是给这一幅静谧的月下佳人抚琴图增添了几分曼妙之美。
3.凄然之美
筝音多有一种凄然之色,闻之令人不禁动容。在宋之前筝音的凄然之色以及哀怨之意并没有被过多重视。同样低回婉转的筝音在唐代及以前主要体现曼妙的审美取向。而自宋以后,筝音之哀就成了筝乐的主要审美特色之一。甚至很多词人都直接称筝为“哀筝”,如苏轼的《江神子》:“忽闻江上弄哀筝……”,张先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吴文英的《莺啼序》:“漫相思、弹入哀筝柱”。将筝直接用哀字来描绘的词有很多,可谓是筝音一起,哀怨已至,凄然之意足见一斑。
除了直接将筝音定义为哀伤、幽怨之外,宋词还有很多在词的整体格调以及内容上极尽筝乐凄然之意。如晏几道的《蝶恋花》“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词人借筝音之缓诉尽伤别之情,筝柱移遍,尽是断肠之声。其哀,溢于言表,其情,凄然悲凉。除用筝乐来表现个人情感上的哀怨和凄婉之外,宋词还常用筝乐来寄托个人功业上的遗憾,如辛弃疾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写道:“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词人借凭吊王安石来抒发自己心中壮志难酬的苦闷,当听闻筝曲之时,倍感哀伤,哀家国之破,志之难酬。
三、现代古筝艺术对古诗词的借鉴与融合
1.在内涵表达方面注重以情感为核心
筝,从其音质本色上而言更适合表现以情为核心的题材内容,自宋以后,筝就有哀筝之称,即便是在宋之前筝乐也往往用来表现慷慨悲歌的题材内容。筝音似泣,低缓之时更显悲戚之感,对于表达哀伤之情有着非常契合的效果。如当代根据古诗创作的筝曲《长相思》,筝音的低回婉转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不舍之情和抑郁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闻者无不肃然。原诗首句“长相思,在长安”直接将作者心中的不舍之情和不甘之怨表达出来,为后文的情感宣泄奠定了基调。正如曲中一样,作者将开头部分的低音用反复和强音来处理,宛如诗人在首句中直白的情感宣泄。之后乐曲逐渐走高,由不断的重复转为摇指,在渐强的走势之中让情绪不断向前发展。正如诗人在“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等句中对于以往长安生活回忆之时情绪的慢慢展开。接下来乐曲用连续的波音摇指,让感情推向一个高潮,将诗人心中的悲苦和重重矛盾展现出来。这首古筝曲的创作可以说是完全将《长相思》诗情表达出来,让闻者随着音符的流淌,在眼前产生一幅画面,在不知不觉之间领略作者心中的感伤[3]。
对于任何音乐创作而言,情感都是核心,情感赋予音乐灵魂,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是音符的组合,而有了情感的注入,音乐才能像清泉一样流淌于闻者的心间。筝乐的创作千百年来就与古诗词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其对于古典诗词最有价值的借鉴莫过于在内涵表达上注重情感的注入。当代筝乐的创作虽然注重技巧上的创新,但多位大家仍然注重在诗词之中寻找灵感,如当代筝曲《云裳诉》和《陆游与唐琬》等,这些筝曲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充分理解了古典诗词中诗人或词人所表达的真挚情感,然后再用古筝独特的表现形式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以《陆游与唐琬》为例,世人皆知陆游与唐琬凄美的爱情,也知道那首《钗头凤》中词人陆游所表达的悲苦和无奈。作者正是很好地理解了这份真挚的情感,并以此为核心来进行筝曲的创作,既让古典诗词为乐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让古典诗词之中的情感激活了现代筝乐,让古典诗词的魅力再次得到绽放。
2.在技法表现方面注重意韵的融入
韵赋予音乐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诗词也是如此,古典诗词以韵为美,正是因为对于韵的注重才会使得诗词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在古筝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对于韵的重视同样也是其能够成为最重要的中华传统器乐之一的主要原因。筝属弹拨类乐器,右手弹音,左手赋韵。而筝之所以会表现出如此多的音色,左手的赋韵至关重要。左手的做韵技巧主要有颤、滑、揉、按四种,能够对右手所拨之音进行适当的美化和润色处理。不同的技巧能够产生不同的音色,如颤可以表现细腻和婉转,适合表现缠绵婉转的筝曲。滑音则能够有力地展现筝的古朴典雅和秀丽委婉,在表现一些情悠意远的曲目时较为合适。
在当代筝乐创作中,作者除了要大胆借鉴古典诗词之中的内容和情感,并加以充分的理解和领悟之外,还要在用韵方面勇于尝试和融入己见。所谓“韵随心动”,创作者首先要对乐曲的情感有一个充分的把握,然后根据自己对于韵的理解加以使用,让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以韵的合理化使用做到“曲中有意,弦外有情”[4]。
3.在艺术追求方面注重意境的塑造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意的重要性是远大于形的,重形的艺术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匠人所为,难登大雅之堂,筝乐艺术亦是如此。筝曲讲求意境的塑造,让闻者能够随着乐曲的流淌而思绪流转,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体悟筝曲精神,从闻音到意会,再到情感交融、思想共鸣。优秀的筝曲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精美的旋律和疏放自如的节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唯美意境的追求和塑造。当代筝乐创作过程中,许多大家仍然坚持将“意”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标准,这种理念其实是来自于诗词创作的理念。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对于意境的追求可谓是其在文学史上能够占到如此重要位置的根本原因。诗词创作讲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情与景完美交融在一起时,便是意中之境。这一点对于当代筝曲的创作而言至关重要,意境既赋予筝曲强大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让筝曲在艺术表现力上更上一层楼,能够做到以境载意,音意交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不仅为当代的筝乐艺术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在艺术追求、审美价值、表现方式等方面为筝乐创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在筝乐艺术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早已与诗词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互鉴互融早已成为这两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当代筝乐创作依然注重诗词文化的借鉴与交融,在今后的发展中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依然是这门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筝乐艺术维持自身生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