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养老结构模式的社会学分析

2020-01-18韩晞婷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空巢居家养老

韩晞婷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合理处置社会养老中出现的问题,是国家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选择的养老模式,但新时代,家庭养老显然已不再符合国情。本文就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学分析下,对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和运用对策展开浅析,以为缓和赡养矛盾,解决养老纷争提供参考。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一)老龄化问题

21世纪,老龄化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化问题。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世界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生育率不断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老年人人数超过了婴幼儿人数。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2018年底,世界上65岁以上老人约有7.5亿人,而0—4岁的婴幼儿人数则为6.8亿。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1]。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也是目前人口老龄化人口大国。自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志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10余年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2%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老龄化人口国家之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即是养老问题。目前,如何养老,怎样养老,是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二)养老模式探讨

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社会传承下来的一种养老方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去,家庭养老模式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稳定家庭结构,促进家庭和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从“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模式向子女离家的空巢家庭和父母与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转变,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受到了冲击,家庭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也逐渐被削弱,出现了许多矛盾与冲突。机构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一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能够解决老年人赡养、生活照料等问题,也是许多家庭倾向于选择的一种养老模式[2]。目前,在中国推行机构养老模式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费用太高无法普及、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更愿意在家养老等问题。因此,目前需探索出有效的居家养老年模式更能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老年人养老。

二、 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结构分化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于19世纪发展起来,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罗伯特·默顿(1968)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中,孔德(Comte,A.)、斯宾塞(Spencer,H.)和涂尔干(Durkheim,E.)等人也促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系统包括四个系统,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及社会系统[3]。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由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组成。为维持和保障自身的存在,社会系统必须满足四种功能条件,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及潜在模式维系。社会系统要正常运转就需满足上诉功能条件,各子系统间不断平衡内外因素,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中国社会结构分化问题

1.人口结构变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人口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平均寿命中,日本位居榜首,为83.7岁,瑞士83.4岁,位居第二,新加坡83.1岁,位居第三;而中国则从2017年的第95位上升到40位,平均寿命为76.4岁[4]。除此之外,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率虽有所上涨,但生育力集中在70后,80、90后则因为生育意愿消退、晚婚晚育、丁克等生育基础削弱,住房、医疗、教育、法律保障等生育成本约束,越来越不愿意生育[5]。2018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生育率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关专家团队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时间于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2033年前后则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老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30.0%,老龄化速度将前所未有。中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会是一个超级数字,2050年十个人中就将有3个人是老龄人。

2.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中国20世纪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在当时制约了城市人口生育率,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独身子女家庭,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大量的年轻夫妻赡养负担十分重,不仅需要照顾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所说的“421”家庭将会越来越多。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将会出现上万个“421”家庭[6],因此,一个家庭中赡养老人的压力也就愈发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有两种:一种是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的纯空巢家庭,另一种是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类空巢家庭。通常老人独居,即空巢老人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代际分居下,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越来越凸显,许多子女实质上对老人的照料越来越少,养老支持力逐渐弱化。人口结构变化的家庭结构变化都在提示着我们,新型的养老模式亟待建立,以解决当下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传统养老方式的替代——居家养老

(一)居家养老

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多数情况下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为老人提供赡养服务。家庭养老模式的好处:第一,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提供赡养服务,亲属和老人都更容易接受;第二,赡养成本相对较低,亲属只需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即可。但随着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夫妇赡养负担的加重,以及代际分居造成的赡养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用于这些改变。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相比,居家养老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改变。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但赡养责任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和社会组织结构共同承担[7]。社会组织结构主要指社区组织。居家养老模式综合考虑了种种问题,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赡养人的赡养负担,又能照顾老人的身心需要,让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人、朋友、亲邻中,得到最佳的照顾。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1.符合我国国情

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从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社会原因分析,一方面,老年人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社区养老模式下,周围都是熟悉的人,还有子孙在旁作伴,老人生活起来更舒心,更放心,更快乐,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社会贫富差距大,许多老人退休后领养的退休金只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和看病所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退休后就成为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而机构养老所需费用较多,部分老人无法支付。居家养老不仅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还解决了老人的经济问题,符合我国国情。

2.整合社会资源

居家养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表现之一。在城市社区中,实际上有部分社区资源是被闲置没用的,如被闲置的空地、幼儿园,一些生活设施等资源。开展居家养老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社区闲置的资源,如在空地上建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基础健身器材,将幼儿园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日托所中心等。将社区资源合理的应用不仅能为政府减轻负担,而且托老所、日托所、活动中心的建立也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部分人就业困难的问题。

3.推动社区建设

居家养老能够推动社区建设。“社区建设”一词的概念早在1991年就由国家民政部提出,还在全国各个城市广泛开展了社区建设的活动。在政府要求下,“社区建设”的理想建设目标是将各个社区建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8]。居家养老的载体,即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能够帮助许多家庭缓和家庭矛盾,解决赡养纷争,促进家庭和谐,这就一个侧面上也就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怀和相互尊重。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要保障居家养老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居家养老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对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大有裨益的一种养老模式,政府及相关领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保障和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政府可在家庭住房和所得税等方面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减轻赡养人的经济负担,促进赡养人为老人提供更加精细和合理的照顾。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如韩国政府规定,赡养年迈父母的家庭能够优先得到住宅,购置房屋时能够贷款的额度也会提高一倍;新加坡规定,三代同堂的家庭将能优先供房,要享受老人留下的房屋遗产优待就需要丧偶老人子女中的一个与老人同住[9]。国外的经验提示我们,我国是否能够从实际出发,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的鼓励政策。如高收入家庭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所得税,低收入家庭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等,购置房产时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的优惠等。

(二)大力开展社区助老服务

要大力开展社区助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需要真正了解掌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作好社会调查,了解各自社区家庭赡养详细情况,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在我国老人赡养问题十分复杂,服务需求多元,居家养老要大力开展社区助老服务,建成社区助老模式,才能满足度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针对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空巢老人在独居中容易出现问题,发生危险,对空巢老人的赡养服务尤其需要重视。针对“空巢老人”,社区可以利用好现今的网络优势,在局部范围内为独居老人建立局域网系统。在局域网上,将该社区生活的独居老人的家庭住址、身份信息、亲友联系方式、身体状况等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以发挥社区的封闭性和集中性优势,随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方便对其展开服务。该系统还可以在终端设置按钮式的呼叫器,当老人需要帮助时,只需要按下按钮,社区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能立即知晓,以及时对老人展开救助。除此之外,“空巢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生活费来源,没有社保补助,经济十分拮据。社区可以为这部分老人专门提供“社区送温暖”服务,免费为这些老人送去生活必须品。另外,社区还应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身体检查服务,对一些身体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娱乐活动,如歌舞比赛、书画展、体育活动等,以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老人心理健康。

五、结语

中国将长期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妥善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是现在,也是将长久的社会热点话题。居家养老模式中和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不仅减轻了赡养人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得到更舒心的照顾。要保障和促进居家养老的发展,社会、政府、个人都需要作出努力。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社会要对老年人群体有更多更为合理的认知,个人也要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出努力。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居家养老才能开展得更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得到更妥善的处理。

猜你喜欢

空巢居家养老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