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2020-01-18杜璐璐
杜璐璐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伴随着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及产业分工区域化,日本文化产业不仅成为日本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特色的一张“明信片”,也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其产值和影响力超过了日本传统的制造业和汽车工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最新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17)》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2017年文化市场保有值高达21.624万亿日元,占全球市场规模14%,仅次于美国。日本文化产业在短时期内推进实现快速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探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及基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良好借鉴。
一、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国家战略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39—1945年;第二阶段是1945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腾飞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21世纪前期,日本十分重视文化产业。
1.日本经济腾飞时期
1945年之后,日本本土经济百废待兴,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打造出本国经济连续20年快速增长的奇迹。从1950年到1970年,日本连续20年经济增长达到了10%,经济体量直逼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实力极速膨胀之后,日本在国际舞台开始逐渐谋求更多的话语权。1962年11月,日本的各个领域开启了“日本主流问题”的探讨,普遍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与日本固有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因此,竭力主张将日本最本质、最鲜明的文化向全球推广。在日本的国家发展史上,近代以来一直是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而伴随日本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世界也需要更深入了解日本。这样,日本文化“走出去”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化辐射源就与外界对日本研究与了解的迫切之需形成了一种契合,日本与世界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全面开展起来[1]。至此,日本国内对与外界进行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的迫切性意识快速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民间推进国际化交流的学术团体的数量快速增长,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文化热”。无论借以何种形式与手段在世界各国与地区被努力的推行,日本文化“走出去”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异质性文化存在的一种积极回应。即以欧美为主导存在先进技术及被改良文化的引导、追随和模仿向发挥创新、创造与“不同质”文化的竞争模式。这成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背景。
2.日本经济腾飞时期面临的国内问题
日本将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面临多种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日本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更进一步的是,追求高经济增长率造成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过度剥夺,高速的经济增长以牺牲劳动者合法权益获取,经济增长丧失了本质意义。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良好舒适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但在日本承受环境污染恶果的主要是穷人。出于维护高经济增长率的需求,日本企业对工作效率与生产效率的追求进入狂热化状态,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严苛的效率要求致使“过劳死”成为日本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企业员工成为日本追求严苛经济增长率和超高工作效率的牺牲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文斯更是提出“1945年之后的日本成为超现实经济增长主义的典型社会,即使是出于经济效益的需要,这样的社会也会牺牲国民的幸福生活水平获得,而且无法确定国民福利的必要性。”
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带来各种问题,促使日本人从对经济增长主义的狂热状态转变为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促使人们对福利待遇、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国民最普遍的渴望是找回狂热经济增长主义过后的“人权主义”和“人性光辉”,希望在更高的精神层面满足自我价值诉求,文化正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利工具[2]。日本为了消除“过度经济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不仅要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还要积极推进本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密切文化往来,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此,日本才能被世界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文化也才能更精彩。此后日本围绕“文化输出”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意识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文化产品,通过“文化输出”向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蔓延和渗透,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向来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快速提升。遍布东南亚各地区的日本卡拉OK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工具;日本的动漫、漫画和游戏软件成为代表日本文化的重要产品,同工业制造领域的汽车家电一样,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从1990年到1995年,日本从事文化产业劳动者的数量从30万激增到80万,所创造的产值超过了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220亿美元。2004年,日本动漫产业及衍生品的总收入达到44亿美元,是同期日本出口到美国汽车总收入的2.3倍。
目前,日本将动漫、漫画和游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02年调查数据显示,日本文化产业在动漫、漫画、游戏三个领域的产值占到全球内容媒体市场的1/4,产值规模超过了450亿美元。由此来看,在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围绕文化产业形成的动漫、漫画、游戏三方面产业体系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3]。日本、美国、法国是世界动漫领域的三大原产国;与美国追求精彩的特效、精致剪辑不同的是,日本动漫更加注重人物与剧情的塑造,延伸出多种题材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美少女战士》《机器猫》《四驱兄弟》《光能使者》《中华小当家》等。这种创新题材、结合剧情、塑造人物的新动漫形式运用了亚洲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方式,运用日本传统的素描填色技艺与“浮世绘”的创作技法,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日本在漫画领域也独树一帜,作为一种符合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低成本文化产品,日本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强大的创造能力在漫画领域独领风骚。据统计,2001年,日本的漫画输出量占全球市场的一般份额,大量关于历史、地理、宇宙、天文、社会的原创性小说漫画作品进入世界其他各国。在游戏方面,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原创游戏生产国和游戏软件开发国,从街头游戏机、家用游戏机到电子游戏机,日本开发的各类游戏软件及设计的各类游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精神文化消费必不可少的产品[4]。据统计,日本游戏设计开发企业占据了全球80%电子游戏硬件市场和50%的软件市场,成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依靠市场自发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二是以政府为主导,依靠战略和政策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日本正是成功运用第二种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在确定“文化立国”的基本战略后,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使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分配上发挥出基础性分配作用,结合国家层面的战略及产业层面的具体政策,规划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从而对国内文化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具体而言,其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路径。
1.健全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日本经历经济高速腾飞时期后,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核心宗旨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塑造新的“软实力”。从1995年开始,日本文化产业一直是发展的重点,一直到2011年文化产业中反复多次提到的“六项基本内容”,这些都反映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也体现了日本在文化事业建设及文化产品丰富的整体性、全局性、预测性的眼光。日本文化产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开展过程,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完成,在整个过程中高度重视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并围绕政策发展体现“文创”、“非遗”方面的文化产品[5]。“文化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是日本的文化发展定位,固本强基,多途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决定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实践模式及具体方向。实现社会文化繁荣,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打造拥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是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重心。由此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耦合的社会模式在增强日本“软实力”的同时,也使日本的国家品牌成为了巨大的“流量IP”[6]。根据这些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日本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也是解决日本面临国内国际问题的有效方法,而非作为简单的路径抉择。文化产业的积极开展,确定了日本国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认知和具有的思想态度。这种于思维认知层次培养出的政策意识、政策态度及产业意识成为社会多领域的价值共识,可以依托大量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源开展,使日本文化产业具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发挥中间组织的产业端对接作用
除了在宏观战略层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布局之外,日本还在战术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规划,其面向文化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具有实质作用的是1970年,日本制定颁布的《著作权法》,后期经过20多次修订,最终在2001年变更为《著作权管理法》正式实施。日本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对文化产业予以规范和约束,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1)》《知识财产基本法(2002)》《观光立国基本法(2006)》等。同时,日本针对颁布各项法律的实施组建了专业的执行监督机构,“文化省”下属的“知识资源局”“文化保护部”是在《著作权管理法》颁布后成立的,针对法律执行过程可能存在的漏洞,“知识资源局”成立了“文化调查委员化会”用于监察执法过程及法律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后期组织专家与政府高参对法律进一步完善和修订[7]。对于文化产业的引导,日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框架,积极推进行业自律,以行业协会、行业社团及产业联合体塑造遵纪守法的行业氛围。对于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积极引导行业成立“中介组织”和“市场联合体”用于不同产业的产业端对接,以“中介组织”作为产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一些产业拓展市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以良好的市场机制引导产业发展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较早出现的发达国家,国内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在政府的直接干涉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而是日本以良好的机制作为“看得见的手”进行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中的配置作用,保障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日本以大型文化企业为塑造产业集团,注重以产业集团的发展带来行业根本效益的提升,通过构建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交流平台引导产业集团走向国际。第一,日本针对国内文化产业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集团,以产业集团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取得经济效益,关键是商业化运作,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成为商业化运作的关键环节。日本有诸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企业,从办公、融资、业务多个角度培育文化企业,待企业发展壮大后,组建起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集团。如日本电影界的东映、东宝、松竹都是日本政府扶持下的产业集团。第二,日本相关文化产业集团政策的支持下,遵循市场规律,获取不同层面的经济效益。文化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关键一点是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业务。日本相关文化机制的一项重要方式就是由产业集团自主化商业运营,能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文化产业相关活动,也积极寻求市场化的解决方案,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也由市场自行解决,尽管利润很低,但文化的经济效益一览无余[8]。文化与市场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出版—影视改编—文化衍生品”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即由策划公司找到专业作者进行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围绕出版发行的小说作品打造“流量IP”,对小说作品进行影视改变,包括同名动漫、电影、电视、网剧等,围绕影视作品开发文化衍生品,如儿童玩具、电子游戏等,实现每个开发经营环节的环环相扣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第三,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塑造国际竞争力。日本在大力发展国内文化产业集团的同时,也注重为国内的文化产业集团搭建与国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本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塑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日本产业集团注重从世界其他国家引入新的“文化基因”,寻求与世界共通的文化元素,进而打造出能满足世界大多数人口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体系[9]。对于文化产品持续不断的创新是文化产业经久不衰的源动力。日本文化产业中最出色的是游戏产业。日本经济省下属“文化产业部”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年电子游戏产量达到了264 830部,其中29%的游戏产品用于国内市场消费,31%的游戏产品出口欧洲,26%的游戏产品输出到亚洲,14%的游戏产品出口到美洲,出口总额达到了14 567亿日元[10]。日本文化企业投入巨资用于文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注重从软硬件设施两个角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力。例如,日本的电子游戏体现了其丰厚的人文意蕴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动漫产品丰富的题材和趣味的故事体现了日本文化企业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推动下,日本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上的基础配置作用,依靠战略层面的政策引导、规划布局和战术层面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形成了产业集团,打造出日本文化产业品牌,通过良好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实现世界性文化元素的“引进来”和本国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寻求与世界文化产生交融共鸣的契合点,构建符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多种途径的共向作用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动漫、游戏、漫画成为文化产业的三大支柱,也为日本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