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贫困”陷阱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2020-01-18罗一斌史贤华辛玉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庭疾病

罗一斌 史贤华 辛玉军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家庭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疾病、贫困之间的循环,当代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家庭中出现了患病的成员,在诊疗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消耗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家庭中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等,进而在家庭成员不断加重的病情下,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不断下降,出现了顽固性的贫困现象。根据我国的相关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现有的7 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受到疾病影响出现贫困现象的家庭占比42.36%[1]。由此可见,受到疾病的影响导致贫困的家庭已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之一,而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处理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教学设施和质量不十分健全,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的水平不足,社会家庭结构的失衡性等影响,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形式不当,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我国区域性的贫困。应当对“疾病—贫困”陷阱这一理论进行深化研究和整合,给予我国区域性脱贫工作以影响和帮助[2]。

一、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贫困

金融资本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济基础,支撑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能促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购买力的提升。金融资本能够代表人们的家庭经济消耗和支出情况,包括等价值的商品与货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选择的生存成本。当居民患有某些严重疾病的情况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家庭中的金融资本。其中主要是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治疗疾病,原有的经济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数量不断降低。重要影响因素便是医疗卫生消耗和直接劳动成员数量降低。

1.医疗卫生消耗

患者接受诊疗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支出较高,随着患者的患病情况不断提升,需要交纳的医疗卫生费用也会不断提升,家庭中的金融资本数量也会随之降低。而医疗卫生支出仅是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一部分,加之交通费用、营养费、家属的住宿费、康复费、保健品费等一系列的衍生费用的缴纳,会对家庭金融成本产生“百上加斤”的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其中能够进行详细科学诊疗的医院数量有限,患者患病的情况和需求不同,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的医疗卫生条件,选择适宜自身的医院接受治疗。这就导致患者家庭需要消耗一部分的资金作为寻找适宜医院的交通费用。即便是在当下的研究中对于这项交通费用的研究不是十分具体,但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具有相似性的案例窥见一二,并且明确得出这项支出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3]。

2.直接劳动收入降低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家庭中出现患者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家庭中的劳动收入降低,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以及对于家庭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而言,降低的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首先,一旦患病的人员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一定会出现“断崖式”的变化。在患者的患病阶段不能够从事重体力劳动,甚至是不能从事劳动工作,这属于程度较轻的家庭收入减少情况。其次,当患者患有的疾病病情较为严重,亦或是发病的进程较为凶猛,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地遏制病情,或者是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在长时间内出现下滑的趋势。最后,当患者患病的程度不断加深,患者失去了一部分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能获得生活中的经济收入基础上,还需要其他的家庭成员进行陪护,导致一部分的家庭成员不能从事工作,造成了家庭经济收入的断裂式转变。这种情况对于家庭金融资本的影响是全面性、长期性的[4]。

二、物质资料匮乏导致贫困

物质资本指的是居民在生活中的物质资料,表现为生活中的家庭用车、住房、生产工具等。根据上文中的研究能够明确,在家庭成员中出现的患病情况大多对于家庭金融收入产生严重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会直接造成物质资料的匮乏现象,但是当患者的病情在长时间内没有康复的可能,并且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自身的经济消耗不断扩大,家庭中的经济收入不能承担患者的经济支出,就会出现被迫消耗物质资料的现象[5]。这种情况的也可以称为“贫困—疾病”陷阱出现的第二个阶段,物质资本匮乏的表现是居民生活中的家庭储蓄消耗速度较快、借贷途径缺失、生产工具逐渐变卖等,这类情况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家庭情况和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家庭已经陷入了贫困状态。

1.家庭储蓄的长时间消耗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中,家庭储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家庭中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储蓄,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牲畜、农机设备等。其二是家庭中的资金储蓄,主要用途是子女的教育、婚姻、建筑等项目的消耗。农村地区居民面临自身的健康问题时,长期储蓄自然而然地转化成疾病诊疗的消耗,在消耗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主要原因是长期储蓄的大规模变化会影响家庭中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变动和既定事件的处理,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也会波动。在消费变化基础上,影响了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间接导致农民出现贫困的几率。即便是长期储蓄的消耗对于农村地区居民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转圜的,而能通过家庭成员的劳动收入得以适当的变化和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储蓄的使用不能确保患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出现好转,健康因素的变化和冲击是不以居民和患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患者及家属需要根据当下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变化,进而就会出现生活波动行为[6]。

2.借贷关系的断绝

相比较变卖固定资产的手段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熟人借贷的方式进行缓解,在患者的健康情况没有明显的变化情况下,患者的家庭储蓄数量逐渐减少,居民出现的熟人借贷几率不断提升。在患者家属的病情不断恶化,借贷金额不断上涨,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偿还情况下,熟人借贷的渠道也会逐渐减少,一部分熟人遭受经济损失,便会对于患者的借贷行为出现明显的忽视和躲避现象[7]。这种熟人之间的漠视和躲避影响,一方面,不仅使患者的借贷关系难以维持,而是排除资金往来之外自身的精神生活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熟人之间精神交流程度的不断退减会导致正常的社会归属感降低,不利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社会认同确立。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情况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一旦出现了某一个家庭的社会身份认同缺失,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区域性的影响,居民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进行自身身份形象的转变也是极为困难的。

3.生产工具变卖

农民群体自身的经济性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生产,当农民出现了变卖生产工具的行为,就意味着自身的经济收入缺失,丧失了基本的经济收入技能。即便是一部分的农民在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工作依旧能够获得一部分的经济收入,但受农民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小农经济的渗透下,对于生产工具的重视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农民群体只有在金融资本匮乏到十分严重的状态下才会出现变卖生产工具的情况。农村地区家庭中的生产工具变卖已经能够判定物质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全面匮乏,并且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家庭生活的局限性和困顿程度。生活质量和生存形式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农民,家庭情况不容乐观,贫困因素愈演愈烈。但“贫困—疾病”陷阱的发展和变化仍旧没有停止,对于生活中的资本消耗并不是这一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未来预期的资本和经济收入的进一步破坏才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8]。

三、人力资本受损导致贫困

人力资本指的是在社会个体中存在的能够代表经济价值或者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成分,主要有知识、能力、技术、体力等。在家庭基本和物质资料受到严重影响的基础上,贫困—疾病”陷阱的影响会逐渐转移到对家庭成员的永久性影响上,这种消极作用对家庭的生存发展损失是不可逆的因素,称为人力资本受损。受损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患者未接受完整诊疗或放弃治疗之后产生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劳动能力受损,家庭成员为承担庞大的医疗费用进而辍学务工导致的教育终止[9]。

1.劳动力永久性受损

在患者出现明显的健康情况变化的过程中,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形式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诊疗,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治愈或没有明显的好转,患者难以支付庞大的诊疗资金,同时,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未能建立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在此期间,一旦疾病不会在短时间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一部分农村地区的患者就会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出现这种想法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也是家庭的贫困因素导致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属不希望自身的健康问题影响整体家庭的生活质量[10]。但在这一决定出现之前造成的家庭生存现象的影响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家庭成员为患者接受诊疗所作出的转变和努力是既定事实。其中表现为患者的女性家属被迫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在“贫困—疾病”陷阱的发展进程中看,即便是患者已经终止了自身的诊疗进程,并不能制止“代际人力资本”损失的可能性。

2.教育投资终止

教育投资终止指的是患者子女在患者患病的过程中为承担繁多的治疗费用不得不终止自身的教育进程,继而学习一部分技术类知识获得劳动报酬。

在相关的调查研究中能够发现,终止教育的家庭成员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教育开支的节省,大多数出现终止教育的家庭成员都就读于公立学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大量的奖学金、助学金,能够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开销。终止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再接受学校教育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劳动成员的不足情况,为了有效地替代家庭劳动成员的工作内容,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终止教育的家庭成员主要选择是进城务工。首先,家庭成员进城务工能够减少在农村地区生活的基本开销,并且也能节省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经济支出。其次,进城务工能够提升家庭中的经济收入,保障家庭的生存质量。最后,当家庭中的患者并没有放弃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病情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进城务工的家庭成员就能为患者提供更充实的诊疗资金[11]。

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进城务工获得劳动报酬,从长远的角度研究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农村地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成员不能对于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一旦子女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就会直接导致自身未来一段时间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缩小,在未来的生活中,生存质量、生存形式等与当下父辈的水平不会出现明显的提升。其次,在农村地区教育终止的现象不仅受家庭成员的疾病影响,还有众多精神层面上的局限性,认为“女孩读书有什么用?”“丫头就是赔钱货”等一系列的消极思想共同导致,农村子女终止教育现象出现某种意义上鼓励了“反智风气”及“短视思想”,不利于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提升[12]。

四、生产力受损导致贫困

在国内的一部分相关研究能够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降低对于农村地区的传统小农经济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且也破坏了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家庭的责任和重担从青壮年转移到妇女和老人身上,农村的人员结构比例十分不协调。并且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以农业生产为主,妇女和老人不能承担农业生产中的高强度工作,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随着人口消耗的速度加快,在农村地区儿童的成长中留下了消极的阴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基数不断扩大,老年人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上的教育能力不足,并且经常忽视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13]。

1.生产工具匮乏

在农村地区家庭成员患病程度不断加重的情境下,会出现变卖生产工具,充实诊疗费用的现象。农村地区家庭中的生产工具变卖已经能够判定物质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全面匮乏,并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家庭生活的局限性和困顿程度。生活质量和生存形式发展到这一阶段中的农民,基本上家庭情况不容乐观,贫困因素逐渐加深,并在家庭生活中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2.丧失主观改善生活质量的动力

一方面,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看。患有较为严重疾病的患者家庭生活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明显的转变,即便是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居民也会安然生存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虽然这种生活状态下居民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受到相应的影响,但这种状态却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对于已经饱受疾病影响和经济压力摧残的家庭,这种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是很难打破的,居民选择维持现阶段生存状态的理念也无可厚非。一方面,在其理念下,将现有的生活状态进行转变似乎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从感性认知的角度来看,长时间受到疾病的折磨和影响,农村地区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已经难以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和观念,即便是某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能给予家庭生活的质量转变和提升,也难以有效地认识和划分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以上两个方面的论述中能够看出,农村居民在贫困生活过程中,会出现“温水煮青蛙”的现象,不能在现阶段对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产生变化和调整,内部整合和外部干预两种形式都难以有效地转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贫困现象[14]。

五、长期贫困造成的顽固贫困

当“贫困-疾病”陷阱的发展进入生产能力全面受损阶段时,这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了“因病致贫”的完成阶段。家庭成员的患病影响直接影响了家庭中的资金基础,并且社会的原始积累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对于农村地区的原始家庭而言,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能力,也就是说长期贫困的情况已经根深蒂固。

1.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长期贫困家庭自身的正常生活质量和标准都难以达成,通常情况下维系健康生活标准中的饮食、生活、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生活因素都不能有效地实现,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衣物、环境、水源、排泄物的卫生清洁也长时间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中。

2.消极对待社会交往

消极对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行为特征,一方面,会有意识地避免与生活中的一部分朋友和朋友的家庭进行正式的接触;另一方面,对于生活中的交际圈进行有意识的回避。并在生活中出现与他人接触的情况下,当事人的主观意识也较为冷漠。在不得不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躲避的现象,亦或是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沟通和对话。在患者家属病情的不断恶化,借贷金额不断上涨,并难以在短时间内偿还的情况下,熟人借贷的渠道也会逐渐减少,一部分熟人遭受了经济损失,便会对患者的借贷行为出现明显的忽视和躲避现象。这种熟人之间的漠视和躲避不仅患者的借贷关系难以维持,而且排除资金往来之外自身的精神生活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熟人之间精神交流程度的不断退减会导致正常的社会归属感降低,不利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社会认同感的确立。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情况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一旦出现了某一个家庭的社会身份认同缺失,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区域性的影响,居民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进行自身身份形象的转变也是极为困难的[15]。

六、结语

在上文的论述中能够发现,“贫困-疾病”陷阱在构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并给予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家庭情况深远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家庭成员在患有某种疾病的情况下会按照疾病发展的趋势导致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在对于“贫困-疾病”陷阱的分析中能够发现,即便是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基本上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疾病影响的,但在具体的进行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特点,其中的阶段性表现并不是以疾病的严重程度为核心的,也不是以家庭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形式引导的,实际上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农村地区家庭中的资金基础决定的。这样也可以看出,“贫困-疾病”陷阱的发展历程实际上表现为农村地区家庭的资金基础和物质基础的坚实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应当加强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质量的分析和研究,提升居民的经济收入才是缓解“贫困-疾病”陷阱趋势的必然之路。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庭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身体传送带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