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三个维度

2020-01-18程孝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王 雪 程孝文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是其学科价值的集中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指向是人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思想灌输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达到知与行统一,个人与社会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是指对个人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积极影响;社会价值是指人借助生产关系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人为媒介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是其功能的根本体现,个体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功能,社会价值根植于个体价值[1]。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质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全部归结为本体性功能,在结合个人品德结构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概括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揭示其对人产生影响的多个层面,从而有助于挖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奥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认知维度

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其中思想观念的教育是其核心内容。思想观念是意识形态性的东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带着特定阶段的印记,是特定阶段的生产关系在思想领域的表现。灌输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观念的主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方式,强调的是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体系不可能自发产生,更不可能先天存在于人脑中,需要后天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灌输[2]。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传达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人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就从混沌中解放出来了,可以更好地审视世界和审查自我,建立自我监控机制,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这使得正确的思想观念更具包容性。我国是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只要是符合大众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都是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1)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孕育新思想的来源,对于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应该予以摒弃,对于优良传统,例如“仁爱”“勤劳”“节俭”等观念应加以保留和发扬,不分良莠,一味排斥,只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2)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每个时代的思想都是对特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具有协同性。时代属性是思想观念的鲜明特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发挥个人价值。(3)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思想。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当中,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应当包含着否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谋求发展,需要开阔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接受新思想,从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纠正人们错误的思想

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在提高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上,其中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摒弃落后思想、肃清错误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会转化成物质动力,而理论能否掌握群众的关键就在于理论自身的逻辑性。黑格尔曾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存在即是合理,这里的“理”应解释为理由、原因的意思,延伸为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而未消亡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在这时而非那时存在也是有理由的[3]。错误的思想观念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必须从根源上加以剔除。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批判错误思想,剖析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拿事实做裁判,用彻底的理论做说客,来捣毁错误思想的培植基地。事实是客观现实的东西,可以撕破错误思想的“合理性”外衣。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纠正错误思想的始发地,其以家庭教育为逻辑起点,分析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家庭是一个人的原生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家庭观念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伴随着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单位,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群体,先天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过是由人自身错误的判断引起的对客观世界歪曲的映像,错误的思想观念一经形成便难以去除,家庭成员凭借与受教育者特殊的联系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信任,从而纠正个人的错误思想。

3.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

氛围是渲染的某种气场,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呈现出虚拟性和人为性。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环境、自我三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认知场所,同时也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存在方式。氛围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都是人们内在思想政治素质外化的结果,集中代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认知氛围可以加快人们接收正确观念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旗帜引领作用。家庭、社会、学校是个人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营地,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领域。各层面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遍布各个领域,以不同形式传达同一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构筑三维一体的认知场所,统筹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层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手段。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需要各种学习资料作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革新传统化的传播模式,依托现代化技术,借助网络、媒体、广播、视屏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认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旗帜鲜明地表明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积极争夺主流意识的话语权,通过引导舆论、监控舆论走向来控制主流意识的大方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主流媒体传达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文化思想,引导舆论走向。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使不符合核心价值导向的人群产生压迫感。

二、情感维度

1.增加人们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认同这一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不过大都是停留在精神分析的范畴,应用于癔症治疗[4]。随着认同感在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了一般性、普遍性的意义,即个人对自身或周围事物的肯定性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自我认同是确立独立人格的保障。认同感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认同。认同感实现的模式有两种:公众认可模式和自我认可模式。公众认可模式又称为儿童式的认可模式,以他人意志评判自我意志,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己的准则,是人格依赖的表现。自我是个人价值的承担者,建立由内而外的自我认可模式可以肯定自身的价值,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认同感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生产关系作为一个重要范畴,不仅生产了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还生产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认同的前提是信任,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才会产生认同,认同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角色互换,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单纯的物质利益关系,增添了情感上的维系。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一种思想观念要想长久存在就必须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个人的发展是根本一致的,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纠正极端的个人主义,抨击损人利己的思想观念,弘扬无私奉献、先公后私的崇高思想,灌输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基本准则,从而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以全体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博得最广泛意义上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内在保障,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所在。

2.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同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处于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理想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逐渐萌生的对未来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期望,是鼓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信念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基于个人认知对某件事情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一种信仰。理想和信念有所区别,但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理想和信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萌生相应的理想。理想是可能的存在,信念是把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的关键。理想信念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主心骨,对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导向作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动力因子,给予人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力量。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净化心灵,崇高的理想信念绝对不是私欲的满足,而是着眼于全体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幸福,个体价值只有在社会奉献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当个体存在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自我身上,而把自身视为他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时,个体价值就实现了最大化。理想信念有层级之分,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灌输和行为引导的方式教导广大青年要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而个人理想的实现又有助于共同理想的实现,两者协同一致,相互促进。个人理想的树立要结合共同的理想目标,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当作实现共同理想的铺垫,在实现共同理想中成就个人理想,在追逐个人理想中坚定理想信念。共同理想汇聚了全中国、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力量,强大的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增添了实现共同理想的底气,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交织滋生了坚定不移的信念。

3.唤醒人们的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指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根据个人对政治事件的敏感程度又可区分政治意识的强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是其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点。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成了人们只关心个人生活而不关心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习惯,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淡薄[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新时期爱国主义被赋予新内涵,关心国家事务,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依法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都是爱国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向人们传达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授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树立联系、发展、变化的根本观点,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断言,人天生就是政治性的动物,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踏上了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实践中成就自我[6]。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底色,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政治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能力等,通过培养人的政治素养,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人们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制度体系,感受民主化的进程,在献言献策中增加对决策的理解,从而提高政策执行力,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争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政治是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渠道,亦是国家力量影响个人的方式。人们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中增加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坚定政治立场。

三、行为维度

1.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

动机是指促使某种行为的内驱力,影响动机的主要因素是需要和诱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低层次需要比高层次需要更为迫切[7]。随着低层次需要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将成为影响行为动机的主要因素,但低层次的需要并不会随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而消失。诱因则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形成促使行为实施的合力。动机是一种心理活动,良好的行为动机是良好行为的先导。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说教,不是靠下定义解决问题,而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只有借助行为才能从主观世界过渡到客观世界,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得以发展。从这一层面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将引导人的行为表现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过表彰先锋道德模范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大爱无私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可以通过对人情绪的影响使人产生代入感,快速地催发出行动的欲望。这种情景式的行为动机爆发力强但持久性差,需要多次的刺激反应加以强化。借助外在力量激发行为动机可以强化认知,并通过实践检验获得情感上的真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化。

2.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通过后天反复训练而建立起来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通过反射系统对人的情感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影响特点具有隐蔽性和持久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调节社会关系,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批判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行为举止,并经过反复刻意的训练,发展成习惯性的行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伴随着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全过程。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载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借助社会实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一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合理地开展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受教育者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沉淀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天生具有“同类”“归属”的思想,在社会环境中,这种行为带来的压迫感要远远高于舆论压力,外界环境的行为压力会刺激主体产生模仿心理,从而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与不良思想的彻底决裂,有助于人们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