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策论
2020-01-18徐华伟
徐华伟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广元 62801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1]由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凝炼提出的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是习近平关于如何认知、看待、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立场和方法策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育载体,故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有机融进其中,是推动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3]要求的积极探索,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价值旨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之需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是指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学理、新话语,是科学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应被新时代青年掌握且能入脑入心。因而,将其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发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课程职能,增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承载力和落地性。
1.1 增进教师针对学情“教”
学情分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法选择、学法指导与教学设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前要精准分析青年特点,根据学情选取适切的教法和学法,以此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意在指引青年笃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4],从思想武装头脑视域,明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旨向相契合。所以,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有机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利于增进教师准确认知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特点[5],科学把握正处于“小麦灌浆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增进知悉学情的全面性和精准度,于理论教学中精确释疑解开学生心中的思想困惑,助力解决理论内容难以彻底说服的痛点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立鸿鹄志和做奋斗者有机统一,助推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助共促的难点问题。
1.2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
思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启发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价值观内化到良好言行外化过程的重要方法。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运用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新理论,在循循善诱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思政课内容。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核心要义,生动体现于习近平与青年有关的讲话、座谈、回信和活动中,既有习近平知青经历和学生时代的回顾体悟,也有在丰富工作历程中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其中蕴含的读书与思考、成长与成才、理想与信念等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产生共情感悟,引发思想共鸣,这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有益启迪。所以,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益养分,引导学生主动遵循青年思想锤炼和政治锻造的规律,启发学生对比思考、比较分析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短板与不足,进而促使学生基于问题导向中重新认识及主动学习思政课,有利于巩固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培树为民情怀、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笃实信仰,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1.3 推动教学亲和有力“导”
教学亲和力是教师的教学魅力、个人气质等方面的集中综合展现,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因之一,为有效教学奠定重要基础。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源于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功利化因素,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存有理论化、说教式等刻板教学印象,造成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及兴趣不高不浓,一定程度上归结为教学亲和力的欠缺。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中彰显的语言魅力、青年情愫等方面,体现在谆谆教导的朴实话语中,并以青年群体的奋斗形象、励志事迹等,深情阐述及告诫青年要有爱国、爱党、爱民的博大情怀,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感染力和人格影响力,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将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原理抽丝剥茧为浅显道理,此种讲真理的艺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亲和力带来借鉴价值。因此,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有益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高尚的人格亲和力、精深的理论素养、精致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且置于师生平等交互理念中,引导学生深化思政课的学习,促使学生真切理解思政课的思想魅力、政治价值和理论功用,呈现师生教学相长的通达与投合。
1.4 呼吁社会协同配合“抓”
协同和配合可以使事物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以利于实现整体性功能作用的发挥,达成最佳的发展状态和预期效果。审视70多年思政课的建设历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仅靠学校层面和教师群体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其原因既有课程属性的内在因素,也有教学环境的外在因素。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多次召开系列重要会议,密集出台有关重要文件。尤其是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中蕴含的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旨,首要强调核心是党的领导,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事项来推动,并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且在具体工作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硬件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保证,生成了党领导全社会协同配合高校抓好思政课建设的鞭策效应。因此,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要求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听课和讲课,主动营造思政课建设良好氛围,同时指引高校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积极与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建设思政课,并大力推动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课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格局。
2 基本原则:把准培根铸魂方向之本
张耀灿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说”,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6]。以此“四要素说”的理论构建,从教师、学生、教学和社会的视角,构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示范性、主体性、渗透性、求实性等原则,为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功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
2.1 教师执持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者激励、感召、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准则。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理念、政治观念、外在言行等方面,相比较学生而言,呈现思维新、视野广的特质,有较强的教学说服力和情感感染力,易激发学生悦服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科学思维,形成言传身教的模仿样态和源头活力。由此观之,鉴于教师对学生的无形引领作用,亟需教师时时处处坚持榜样性、示范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将自身崇高的思想觉悟、规范的言行样本有机融进思政课的内容、方法、目标等教学要素,引领和培育学生增强政治自信、言行自觉的意识,且引导其积极践行及终生遵循,突显以示范样态教化学生产生正向能量的示范意识。
2.2 学生秉持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进行有目的的角色互换,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固有模式,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实时反馈,最大限度实现教育效果。高校学生处于人生黄金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积极融入时代潮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对传统的灌输式思政课教学模式时有抵触情绪,故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遵循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遵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育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精选适切青年接受习惯的新教法、新学法,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思政课学习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形成秉持主体性原则的内生动力。
2.3 教学保持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是教育者顺应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新要求,以整体的教育合力,施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知。现今高校学生大多属于“00后”群体,小学入校即受赞赏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新型教育形态的深刻影响,加之陆续学习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中小学课程,基本熟谙思政课的基础知识,若继续沿袭中小学的教学范式,难以促成教学实效的再提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将新的教育理念、价值目标隐匿于教学全过程,采用更加精巧的教学设计、充实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措施,使其知识、能力和价值等教学目标由有形转向无形,发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通作用,即在渗透性原则下达成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目标。
2.4 社会坚持求实性原则
求实性即要求实事求是,经过调查研究准确查找问题及分析原因,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态度。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工作协同配合、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共同努力,大力扭转学校独自建设的原有困局,协同参与高校的思政课建设。然而,社会群体基于思政课显性功用不突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明显等功利因素的考量,存在“说重要、做次要、忙不要”的建设现象,且缺少必要的田野调查,囿于客观实情的掌握局限,呈现协同配合的表面化、形式化,其本质是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所以,全社会要在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的前提下,坚持求实性原则,立足于广泛深入的调研,找准问题及剖析原因,明晰协同配合的总体思路及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与高校共同建设思政课。
3 策略选择:践行守正创新认识之要
据上文所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融进需在遵循“四原则”的前提下,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有机融入其中,选择教师示范为首、学生主体为要、教学渗透为主、社会求实为先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化解守正与创新之间的改革张力,从而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3.1 教师示范是首要方式
教师示范是导引学生有效学习的首要方式,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首先学深悟透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核心内涵及教育理念,并以此强化融进思政课教学的始终,进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模仿教师的理念、语言和行为,于沉浸领悟思政课内容中,促进学生深化课程理论认知和升华思想境界。
首先,坚持理念示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一切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首要明晰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的育人理念,借助思政课的教育载体,指导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并融进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等,将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转化为有形的课程教学,从而促使教师的教学范式逐渐熏陶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其次,强化语言示范。语言是教师教学展示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精选、善用习近平有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其“金句”有效转化及巧用至教学语言中,使之活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青年语言、时代话语,同时辅之教师的无声语言,在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中,不断示范、感导及规范学生的语言,强化思政课的阐释效度。
最后,注重行为示范。知行合一是学生观察、验证教师言行是否一致的重要尺度,深刻影响着学生认同教师思想与行为的程度。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思践悟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中,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无论是在课堂或学校内外,言谈举止都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慎终如始,努力成为学生的崇拜偶像和仿效模范,以行为示范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
3.2 学生主体是主要方法
高校思政课具有理论深、语料新等特点,需要学生精深理解其深刻内涵及践行要求,学生若能主动思考、自觉悦纳新思想,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知识的内化。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是紧贴学生思想实际的新理念,融进思政课教学后,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接受度和主体性,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
首先,培育主体意识。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的活动,教师培育学生主体意识是发挥学习民主性的前提。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张弛有度的学习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做思政课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及时反馈、交互探讨等,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自主学习思政课的紧迫意识。
其次,突显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外在呈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困惑、问题、观点需表达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积极发言,并在师生评价和信息反馈中,激发学生生成创造性、批判性、思辨性的主体地位。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紧紧围绕学生必须了解、理解、掌握知识的学习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预设讨论话题,精当设计课堂留白,有助于学生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真正落地在于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正确表达观点、客观评价时事、冷静分析问题及精准剖析原因,大力培育学生能动思考、独立思考和启发思考的良好习惯,促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3 教学渗透是必要手段
教学渗透是隐形的教育手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运用恰当有效,才能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于无声无形中融进思政课的教学要素,显性表露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价值,以期实现新理论融进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初衷。
首先,有机渗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控教学环节的灵魂,是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度的行动指南。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之前,应先提炼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核心理念、育人思想、教育指向等,并将其渗透至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方法、板书、课件、案例等,从而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新理论入脑入心。
其次,隐性渗透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核心观点及其内容,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弥合融通,有机渗入教学知识点、课程导入、教学案例、预设问题、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让学生在学习、掌握思政课内容时,深化对其思想性、理论性的科学理解,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厚。
最后,显性渗透教学考核。教学考核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所教成效的重要方式。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习近平有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考核的阅读材料,且在设计问题时体现现实价值、成长启示等方面的导引性,强化学生在答题思考时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将教师的被动融进改变为学生的主动融通,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入脑和价值入心的效果。
3.4 社会求实是重要立场
高校思政课建设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协同有效、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而社会坚持求实立场是其关键一环。在此基础上,全社会共同建设思政课才会形成共同观点和科学方法,才能直面突出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目标的明确,且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及精神保障。
首先,解决问题求实。问题导向是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事关解决工作问题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鲜明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协调全社会的力量,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主要问题,并在工作试点中总结经验,且广泛听取学校及师生的有益建议,切实把准问题的本质与要害,严格工作试点、发现不足、总结经验、研制机制、全面推介等程序,从而稳妥、务实、有效地解决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问题。
其次,制定目标求实。目标是工作的行动向导,是分步骤、分批次推进工作的基本方向。所以,全社会根据思政课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地情、校情、教情、学情等客观实际,务实研制阶段性、层次性的具体目标,并以此明确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最后,提供保障求实。基本的物质及精神保障是工作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故知,全社会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硬件保障、氛围营造、教学支持、科研合作、基地打造、师资选聘、队伍培养等思政课建设方面,尽力提供坚实的人财物保障,助力高校推进思政课建设,促成思政课建设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利于充分发挥其培根铸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