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则、挑战及路径探索
2020-01-18王闻萱张慧
王闻萱 张慧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作为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由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座谈会,并作出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体现了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高校要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严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取得预期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对此,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理论指导、思想指导、实践指导是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方向性的,关乎国家安全、政党活力、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科学性、有力的革命性、充分的实践性、广泛的人民性和深刻的发展性吸引了我们、指导了我们、教育了我们,为我们党永葆纯洁性与先进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劲的思想武器。[3]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作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毫无疑问地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这场“战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进退”。高校应“齐抓共管”,提高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等思政教育主渠道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教育,严守政治底线,坚持党的领导,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班会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日常管理,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系统。
1.2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扎根于中华传统美德,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剖析新时代道德观教育准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方向,促使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公序良俗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得到升华和重视。[5]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尊德、守德、讲德,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共同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6]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传统美德,发扬时代新德,将“劳模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中,扩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各类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易班号、校园广播站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校园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宣传当代模范,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促进全校师生共同进步。
1.3 必须凝聚青年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可见,社会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结合而成的关系性存在。仅有社会关系还不能称之为社会,只有将社会关系按一定规则、一定方式整合起来,才能构成真实的现实社会。所以,必须凝聚青年力量,集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正处于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肩负起激发青年潜力、鼓舞青年士气、动员青年团结的重要任务,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来。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更要凝聚青年力量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激发青年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促进青年学生自身全面均衡发展,鼓励青年学子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青春理想与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由内而外地激发自我潜能,提高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团结他人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我价值凝聚力量,成为与时代交融的新青年。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要把握时代机遇、探寻历史规律、实事求是、主动求新,以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积极迎接挑战。
2.1 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中,总结下来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9]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目前存在盲目追捧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道德问题突出、社会不良风气较盛等现象。在公平正义领域,存在社会不均等级特权等现象。在民主法治领域,存在资本较浓脱离群众忽视德治等现象。在生态环境领域,存在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与污染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因为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同期可借鉴经验较少,所以短时间内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正如在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0]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如何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疑问,消除青年学生负面心理,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理解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投身社会建设以解决矛盾,这些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2.2 掌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1]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奔涌的“后浪”,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探索欲望也更加强烈。并且,青年时期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的关键时刻,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在新事物产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在当前国内外变幻莫测的斗争形势中,在境外敌对势力对华大量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的背景之下,如何帮助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培养当代青年学生求真务实明辨是非的可能,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建设,如何加强当代青年学生“四史”的学习,这些都是摆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难题。在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如何从青年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要求出发,如何牢牢掌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如何把提供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坚持做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12]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
2.3 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
在学科细分化发展的今天,各学科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分门别类式教学,往往要结合多种学科,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对问题可以有更加综合化的理解。[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 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基于这一背景,郑敬斌在《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一文中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提质扩容的关键突破口。[14]可见,单独的学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必须要立足现实,摆脱以往脱离学生的单一形式,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多元并存的态势。[15]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思政课程教育已经是哲学、法学、政治学和教育学多种社会科学的一种综合型教育,以此搭建起了一种逻辑严谨、结构科学、内涵丰富的思政课程。但目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员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出身,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却缺少其他学科的专业背景,将本学科与其他专业课结合的基础能力不够,缺乏提纯融合的动能。而其他专业出身的教学人员又往往容易形成专业固化,导致其教学内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学科教育者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如何增加课程思政教育动力,如何培养其他学科思政教育人才以推动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另一重大挑战。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把握时代机遇、结合时代要求、迎接时代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以劳育人建设以及“四史”教育建设,以保证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1 以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培青年学生之“基”
在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其中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工程。所谓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补给与充能作用。[14]因此,在新时代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同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确立开放的课程思政观念。当代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要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与时俱进的开放性观念,做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多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繁荣昌盛。其次,要及时更新思政课课程内容,结合授课学生各自专业的特点将各专业课程的学科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中,探寻二者间的联系,始终不忘科学的目的,优化专业课程,增强其包容性,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思政课程创新发展环境,确保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导向。最后,要完善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同时引进学术造诣深厚、学术影响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多个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成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由他们来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探索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打造“金课”“金师”,做好青年学生的基础建设。
3.2 在劳动教育培养中补青年学生之“钙”
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落实开展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有利于学生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16]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我们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关键内容,是全程全员全方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作为青年学生更应具有奉献意识,积极进行劳动活动,实现以劳育人。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开展学习“劳模精神”特色主题思政课活动,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工人进课堂讲授劳动精神,学习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11]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增设学生服务性劳动,高校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组织学生自觉参与净化校园环境活动、社区公益服务、城市绿化活动等,升华精神力量,在劳动中增强报效社会的决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定期围绕每一阶段的劳动活动进行经验交流,反思不足,交流体会,并树立劳动榜样,引导青年学生向榜样看齐,以榜样力量补充青年学生精神之“钙”。
3.3 用“四史”教育活动筑青年学生之“魂”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7]青年一代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学生党员更是我们党的未来。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们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学习,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的实践者。[18]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要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中探寻真理,以事实为依据,学习“四史”中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消除错误观念,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其次,在“四史”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老一辈党员同志艰苦奋斗的革命热情,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把牢思想阀门,培养家国情怀,打造新时代的前行者。最后,在“四史”的教育中要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坚持以明德引领日常学习工作风尚,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提高工作作风,以勇于担当的美德熏陶心灵,以永不言弃的精神品德修身律己[19],做到知行合一,以己之德与才回报社会,使青年学生确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社会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