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审视与优化策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

2020-01-18徐业坤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空间政治

徐业坤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新时代,随着高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以及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开拓育人空间、整合空间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着力点。这不仅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条件,也使之呈现出新的空间表征。以空间思维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实需要。同时,与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相伴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逐渐成为前沿热点,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等多个研究论域。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专门探讨却比较少,有的也只是从物理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社会性、生成性、建构性的深入研究。①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问题,学界对此论述不多。从笔者所能查到的文献来看,多数学者立足于依托场域(课堂、校园、家庭、网络平台)从静态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布局、空间整合进行了系统分析,比如刘广登教授的《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动能转换和空间重构》、侯勇教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目标、力量与机制》。对此,笔者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仅只是其活动展开所依托的物理空间,还应当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活动中形成的人际互动空间。经验的观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构建形成的,属于“第二自然”。也正是在人际互动中,各类依托场域中的育人资源得以被利用。从动态的人际互动关系出发,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性、生成性和建构性,更有助于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认识。基于此,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展开情景式、互动式深描,有助于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组织状况,深化空间认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优化,从而进一步健全育人机制,增强育人效能。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表征

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其依托载体,也是其需要占领的阵地。由于不同空间职能任务、价值原则、运行节奏的差异,各类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是不同的。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场,是在遵循高校教学秩序前提下,“或安排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并维持其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在物质空间、精神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的互通协调中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主流思想要求相统一的和谐状态。”[1](p135)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出现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三全育人”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也从深层次上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样态,使之呈现出新的空间化图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存在样式网络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特定空间中展开的,空间的组织结构、规划布局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赖以进行的实践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样态。在全媒体时代的现实境遇中,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座驾”正发生着重大的格式塔转变。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激活过去被遗忘、被遮蔽、被忽视的空间,推动时间空间化同时,也颠覆性地改变了信息存储、传播方式,变革了资源的空间配置、运作机制。不断迭代更新的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空间变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资源开始围绕着网络技术应用被组织起来。网络课堂的开设、系列慕课的拍摄、5G云VR教育实验基地的建设,不仅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融合,而且也增强人的空间构序能力,打破时空界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机制。特别是微党课、微团课等系列“微思政”模式的实践探索既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动能向信息动能的转换,也以加速的方式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组织的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存在样态呈现出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新趋势。网络技术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序的重要标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方式制度化。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就是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物质资料在空间中的重置或重构,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的需要的为人空间。”[2](p38)新时代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随着高校治理框架系统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全面落实、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日渐完善。与此相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征的空间生产也进入依制而建、依法而构、依规而行的新阶段。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制度建设,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再到课程思政的深入探索,一方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成功纳入高校治理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提供全新制度框架,形成了以制度引导人、塑造人、激励人、约束人的制度性育人空间;另一方面,具体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资源配置量化标准指标体系,从经费支持、组织管理、队伍保障、学科建设等方面,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约束机制,进一步促进了育人空间治理的有序化。同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更是从制度层面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方式规范化。按制度规范配置空间资源,照法律政策组织空间力量,以规则要求构建育人空间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主要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形式多元化。

一般来说,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差异,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分为不同空间实践形式。多元化空间实践形式在确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模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表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进入“他者”存在空间,探索多元化空间实践形式。首先是不断开辟校内育人空间。从最初的课堂教学空间、管理服务空间,到实践活动空间、学术科研空间,再到如今的“十大育人”空间的互动协调,随着各功能性空间育人资源充分利用,校园育人空间实践形式逐步由单一走向多样。其次是积极协同校外育人空间。通过统筹规划家庭、社会、企业等异质性空间育人资源,打破育人空间壁垒,开发非正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形式,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从一元多样向多元立体转变。再次是高度重视日常工作空间。深入挖掘各项工作空间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与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有机互动、多维布展。总之,随着高校育人机制全面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育人空间、开发育人资源,从“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到多元育人空间力量的全面整合,呈现出多空间全力育人新局面。

可以说,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存在样式的网络化,还是空间生产方式的制度化,抑或是空间实践形式的多元化,都确证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表征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趋势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现存社会中演进的,现存状况的复杂性与发展趋势的方向性决定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张力,正是这种张力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空间困境。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问题症候

就其过程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不应局限于校园内部空间。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指涉范围,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主要是指校园空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外部空间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等不同空间主体的关系。新时代,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已得到极大拓展。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构成要素的多变性,导致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资源利用、外部空间拓展延伸和多维空间结构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亟须改进之处:

(一)内部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序单向化。

新时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其空间构架不仅只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其本身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直接途径和手段。承载着特定功能的高校教育空间直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重要生产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自身系统的创新,也要关注校内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调整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然而,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实践来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用价值的开发利用仍存在单向化倾向。主要体现为:

一是空间观念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认知。空间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展开场域与依托载体,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建构性和社会关系性,“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3](p48)但目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将校园空间、课堂教学空间看作是中性的、纯粹的、需要被填充的容器或背景,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空间的相对性、生成性和社会性认识不到位,遮蔽了教育空间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

二是空间构型全景敞视影响大学生心理空间体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态度不仅是周围环境刺激引起的,更是特定空间中互动场景突现的结果。长期以来,无论是高校课堂教学空间规划布局,还是教师空间叙事中故事空间、话语空间呈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重复化,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介入、精神共鸣。例如,课堂教学空间的秧田式布局,这种空间层次等级化的全景敞视结构虽利于教师维护教学秩序,却将学生置于被“监视”的空间位置,忽视了学生的空间感受与体验。

三是空间使用区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架构。校园空间功能区分作为现代教育专业化的空间表征,是高校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但这也体现了校园空间使用的排他性,加之科层制管理机制条块分割,空间的破碎化加剧空间张力,致使高校教育空间组织建构难度加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空间、校园文化空间等“核心区”与校宿舍生活空间、社团活动空间等“边缘区”的不平衡,从关系性结构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构建。

(二)外部空间场域渗透性不够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抽象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人改造人”的实践活动,源起于人的社会性存在与发展,实现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以塑造人的思想观念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过现实生活这一中介才能成为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毫无生机、枯燥乏味的,更是不受欢迎、令人排斥的。这就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发利用好高校内部空间资源的同时,更要不断拓展其“延展区”,积极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不断赋予其现实生活意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日常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两张皮”,专业化、组织化和逻辑化有余而现实性、生活性和日常化不足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上热下冷”,难以“落地生根”。尽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究其根本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现实生活间渗透性不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动因。具体说:

一是日常亲历空间融入度不够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活动引导力。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现实日常生活过程决定的,只有深入日常生活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直指人心,说服群众,指导实践。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日常生活空间结构、空间秩序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的制约,低估了现实生活空间中小事件、小细节对大学生情感认知的干扰,难以捕捉到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与接受。

二是网络虚拟空间嵌入度不够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发展融创力。目前,大学生打游戏、追剧、云社交,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已远远超越工具层面而变为了现实生活本身。然不少教育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仍停留在工具应用层面,将网络空间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对于互联网界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流动性网络空间符号拜物教所导致的精神异化、虚拟空间“去地域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冲击缺乏深刻把握,限制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发展。

三是社会发展空间深入度不够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效果感染力。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图方便求省事,仍惯习于在校园空间的封闭领域中“兜圈子”,主动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意识不强,难以精准把握到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等现代化空间构筑而出现的社会化情感对大学生情感认知的影响,无法发挥出博物馆、纪念馆、社区等各类公共性、纪念性空间意象所蕴藏的场所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养成的熏陶感染作用,削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效能。

(三)多维空间系统整合性不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离散化。

从空间架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场域,是由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空间、实践养成的社会活动空间、组织保障的制度建制空间综合而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层面多功能结构体。多维空间彼此之间的密切关联、相互衔接、内外互动不仅保障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完整性,也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多维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形式综合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现实状态。当前,各高校虽关注到校园文化空间、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关系空间等不同功能性社会空间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实践空间呈现出多元化,但从多维空间内在结构来看,还存在明显不协调、不系统等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空间、日常工作空间、社团活动空间互动性不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多维空间综合协调下展开的。但多数高校还存在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空间,而对日常工作空间、校院系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空间的实践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致使日常生活空间中价值引领、情感培育和社团活动空间中朋辈群体教育、自我教育等隐性教育效果不彰,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破碎与断裂。

二是高校教育空间、社会关系空间、家庭生活空间联动性不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统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实践场域,虽有校内、校外之别,但绝非内外隔绝,而是彼此互通的。当前高校已注意到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关系空间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价值观念塑造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将其纳入高校教育空间结构,形成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秩序,实现三者有机互动,还缺乏实践探索,育人资源跨场域统筹整合存在空间壁垒。

三是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协同性不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衔接性。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塑铸造,网络虚拟空间日益融入我们现实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网络空间秩序尚未形成、网言网语能指漂移所生发的“类象模型”尚未定型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虚拟“缺场”与现实“在场”相分离,确保线上线下相一致等方面,还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这既造成了网络空间资源的浪费又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切换。

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呈现出了空间设计个性化、空间组织制度化、空间实践多样化新特点,但是空间认知的偏差、日常亲历空间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缺位以及多维空间的各自为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序、空间实践、空间整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缺陷,这不仅分散了各教育空间的育人力量,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结构性的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整体构筑,影响育人效果。就此而言,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整合。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策略

社会空间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与表征,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主观建构的结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既受制于特定社会关系,又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外部空间场域渗透性不够、多维空间系统整合性不强等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空间生产的实践基础,深入分析内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厘清社会全面进步、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立身之本的逻辑关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序创化机制,建构适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展开的有序分层系统空间格局,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创造空间条件、奠定空间基础、积累空间资源。概言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深化空间认知,全面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资源。

在社会学视域中,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思想观念指导下主观构建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正如亨利·列斐伏尔所言,“空间是政治性的,是意识形态性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4](p37)因而,空间并不是刻板、非辩证的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计量”的重要物质资源,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优化供给、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也正因此,正确认识空间,积极利用空间,发挥出空间的自身价值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十分必要。

一要全面认知空间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的主要场域,内含着资源分配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多重社会关系,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树立空间思维,更新空间观念,深化空间认知,转变将空间视为中立的、绝对的、静止的“无关内容的容器”思想,摒弃对空间思考的双重幻想,坚持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空间的生产构建,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动态研究,积极生产空间、主动占有空间、系统治理空间、有效运用空间,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能力。

二要均衡校园空间资源配置。诚如马克思所言:“空间是一切人类生产和人类活动的要素。”[5](p639)高校空间要素的结构方式与空间中资源配置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更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理空间组合,加强校园物理空间规划利用,发挥校园建筑、文化长廊、宣传栏、展示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渲染、环境烘托作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积极通过翻转课堂等变革教学空间,创新教学课堂空间运作模式,开展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学习等新型教学空间实践,改进空间叙事策略,促进全敞景式空间向沉浸式众学众创空间组合转变,用好课堂教学空间主阵地。

三要关怀学生心理空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向大学生精神生活空间的思想交往活动,是以解决思想问题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们行为的。积极关注“00后”网生代的性格特征、认知图绘、心理构境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在规定。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和时代新人发展新需要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空间构建提出的新要求,以个性化、差异化的空间构建满足“拔节孕穗期”大学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政治生活的需要。

(二)立足现实生活空间,多方协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空间实践。

正如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全面揭橥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以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1](p135)为培育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对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的关注。只有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才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与反响的发展”,[6](p152)进而掌握群众,发挥出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挥出其批判现实、指导实践、引领价值、塑造新人的功能,就必须以高校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为主线,冲破高校物理空间壁垒,深入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和社会关系空间,贴近生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悬浮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上的状态,全面把握教育对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现实性品格。具体地说:

一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双向互化。日常生活空间是满足人成长发展需求的主要场所,为人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空间条件与保障,从根本上规定着精神空间的内在结构和个性特征。要深入日常生活空间,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构境的现实空间秩序,将社会意识形态对象化为现实空间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阐释力、说服力。同时,在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现实本身力求趋向思想,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价值批判和价值引领,使之摆脱“真正经验的束缚和界限”,[6](p163)发挥出先进理论对现实生活空间指导、建构作用,实现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相互融通。历史唯物主义已经向我们阐明,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是由其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互联网高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变革了人的现实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网络空间实践,以VR教学空间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机融合,加大微课堂、微视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式”探索力度,改革网络空间产品供给机制,掌握流动性网络空间生产构建主导权,实现网络空间“缺场”与现实空间“在场”的协调互动、无缝衔接。

三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社会发展空间协同互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现实依赖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立足现实,着眼社会空间发展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然选择。要结合新时代我国“一带一路”、自贸区、区域经济发展等新发展空间战略创新空间话语,阐释好、宣传好、讲解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树立国际视野,着眼于国际空间格局新变化,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7](p377)

(三)完善空间运行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多维耦合。

作为肩负培养时代新人重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高校的事,更是社会的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如果说,内部空间资源全面挖掘、外部空间实践多方协同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的重要环节;那么,凝聚多元主体力量,推动多重空间互嵌融合,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起来”的关键举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高校教育空间资源的深入挖掘,现实日常生活空间的全面渗透,也要注重多维育人空间的彼此联动、相互协同,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循环,确保多重育人空间的连续性、统一性、整体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左右联动、上下延伸。这就要求:

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资源整合。马克思的逻辑视界中,人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其本质是由社会关系规定的。高校大学生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影响其思想的因素不仅是多元多样的,更是复杂多变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高校要全面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院系具体实施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运行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用好高校各功能性空间育人资源,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二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外联动互通。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来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总是于多元化空间中表现出多样化空间实践形式。正是主导原则、节奏变化、运行模式各异的功能性社会空间的统筹规划、协调助力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保障了新时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要通过家校互动、校地互动、实地调研等方式,盘活家庭日常空间中家风、家教、家训中的育人资源,发挥纪念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空间内部化,做到育人与化人相统一。

三要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互动机制。作为一项常态化系统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需要制度设计。以制度安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空间结构性整合是把我国育人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育人效果的关键。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集高校、家庭、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中介于一体的联席会议协商机制,构建以多维空间坐标系为支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各类育人资源有效联动、高效集聚、充分共享的空间场域,实现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

猜你喜欢

育人空间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空间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创享空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