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我国食用菌全域旅游研究

2020-01-18安显楼张碧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蘑菇食用菌旅游

安显楼,张碧莲,陈 健

(1.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3.竹资源开发利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三明 365004;4.三明市园林管理处,福建 三明 365000)

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提出,是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旨要义,也是从外部打破制约乡村发展堡垒的重要工具,可以巩固原有的精准扶贫成果,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目前,全世界已被发现的可食用菌大约2000多种,中国就有900余种,能够人工栽培的菌种有近100种,形成商品的约有50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种以上。在农业产业构成中,食用菌以种类多、产量高的优势占据支柱产业地位。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达3600万吨,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1]食用菌的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食用菌独特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发展食用菌全域旅游,不失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方妙策。

一、乡村振兴与食用菌全域旅游

1.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理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各个学科研究者的关注。乡村振兴能否顺利实施,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繁荣兴旺与否,更攸关整个国家的城乡融合发展成功与否。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实现其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的途径之一。发展乡村旅游是生态文明的一大实现路径,1997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到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曾作出重要批示“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的审议,依旧语重心长:“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3]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与 “朝阳产业”的美称,其产业链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可以发挥“一业带百业”的引擎作用,近年来对我国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随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和《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000亿元[4]。

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思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并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2.食用菌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因部分地区前期规划不够科学、市场意识薄弱、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因,出现了乡村旅游项目低水平且重复设计、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生态环境遭污染破坏等不和谐现象,乡村旅游亟待提升内涵,朝特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健康发展[5]。食用菌全域旅游主题新颖,可以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形成鲜明的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品味。食用菌种类繁多,不但营养价值丰富,可以作为养生食品和药膳食材,而且具有神话、考古学、宗教学和美术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和价值。如灵芝,最早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为炎帝之女瑶姬的魂魄化身,唐人更视之为仙草圣物,创作出凄婉动人的人神相恋传说和诗词歌赋[6]。如蘑菇,满山遍野不怕风吹雨打的蘑菇给哈尼族人以灵感,哈尼族人建造了冬暖夏凉的蘑菇房,哈尼族人随部落的迁徙因地制宜,蘑菇房发展成为哈尼族传统村落的一种最具特色的建筑式样,并以古歌《安寨定居》记录了蘑菇房的起源[7]。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走进全民休闲旅游时代,需求侧出现观光短期游向度假长期游、跟团旅游向自驾游、风景名胜区游向目的地游的重大转变,全域旅游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零散旅游景点和风景区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升级模式。全域旅游以旅游业为引擎,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诗词歌赋、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旅游业一业带动百业的作用,实现该区域的三产融合发展,达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8]。食用菌全域旅游,遵循全域旅游概念框架,挖掘当地食用菌旅游要素,并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完善基础设施,将食用菌旅游要素转换为可操作的旅游资源,吸引广大城市观光客,推动食用菌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食用菌旅游资源

1.以蘑菇造景为代表的观赏菌菇

蘑菇不但可以食用,而且形态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日本建筑师Ryue Nishizawa联合Nendo设计工作室联手创作日本京都屋顶与蘑菇景观建筑,其中的蘑菇形凳子都是由工匠手工制作,追求原生态大自然的效果,尽量接近蘑菇野外生长的状态。重庆万盛丛林菌菇蘑菇总动员是以蘑菇为旅游元素而打造的全国首个食用菌主题儿童亲子娱乐公园。广州市儿童公园引入蘑菇形态的植物空间小品,蘑菇造型与周围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渲染立体空间特质[9]。台湾台中彰化县以蘑菇为主题,建立了集美食料理、DIY盆栽、研学基地和亲子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台湾蘑菇部落休闲农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实现了规模化经营[10]。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热播,以世外桃源式的慢生活为主题的蘑菇屋深受大家喜爱,蘑菇屋依山傍水,黄土般的墙和稻草铺的凉亭顶完美地和周围环境融合,让人仿佛处在大自然中。实际中,还有公园蘑菇状的绿树造景、蘑菇状的展厅和雕像、广场上的蘑菇状节日灯、蘑菇状夏日凉亭等,以蘑菇造景为代表的观赏菌菇已经风靡各场所,和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2.以灵芝护肤为代表的草药菌菇

灵芝素有“仙草”的美誉,作为护肤美容的良药在我国历史悠久。灵芝护肤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杨贵妃,据记载,杨贵妃饮用煎服灵芝之后,留部分冷却,直接敷于面部。长期内服灵芝净化和外用灵芝面膜,使得她的肌肤像凝脂般洁白滑泽,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所描述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芝含有多糖、三萜类化合物、多肽、有机锗、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甘露醇、甾醇和微量元素等200多种复杂化学成分。其中的精华成分添加至护肤品和化妆品,可发挥祛斑美白、抗过敏抗炎、保湿去角质、延缓衰老葆青春等功效[11]。在洗护领域,蒂花之秀推出了含有黑灵芝提取物的八植精华调养润发精华素。在化妆品领域,羽西推出灵芝生机系列和虫草套装,相宜本草推出紫芝御纹紧致修护眼霜,百雀羚推出了含有黑灵芝提取物的水能量焕颜凝乳等等。不仅如此,人参作为长白山三宝之领冠,苏轼为其在《小圃五咏》为其吟诗作词,清高宗乾隆皇帝为其写过两首七律赞诗。

3.以银耳滋阴为代表的养生菌菇

银耳在日常的甜品中多见,是滋养良品,有“菌中之冠”之美誉,《本草诗解药注》赞其“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为人参、鹿茸、燕窝所不及”。在我国银耳有两大盛产之地,一是福建古田,另一为四川通江,前者以规模产量取胜,后者因质量品质胜出。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猴头菇与熊掌、海参、鱼翅同列“四大名菜”,素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美称。近年来,猴头菇饼干和猴头菇米稀的广告屡见不鲜,猴头菌片和猴头健胃灵胶囊等中成药亦受到广大肠胃不适者的欢迎。红菇有“菇中之王”的美称,系天然营养佳品,武夷山位于闽西北,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高,温度湿度和降水量适宜,出产的红菇叶厚脚小、菇苞浑圆、野性十足、营养丰富。《本草纲目》记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福建的厦漳泉等闽南地区,红菇为月子餐食材的首选,亦被美誉为“南方红参”。

4.以采参习俗为代表的菌菇文化

据郭沫若所著的《中国史稿》记载,采摘食用菌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食用菌的主产区广泛流传着关于食用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形成超越菌菇文化的奇特的菇神崇拜、灵芝文化等,形成食用菌文化图腾、文化崇拜、文化韧性、文化建筑、文化品质和文化故事。哲学文化方面,《孔子家语》有训“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教导做人哲理;文学方面,神农架一带流传着神农尝百草中毒服食灵芝解毒的故事,建筑装饰方面,乾隆用臣下进贡的特型灵芝做成盆景、大插屏等,当下灵芝盆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以灵芝祥云为吉祥物的天安门华表标志灵芝图案进入中华文化核心元素宝库[12]。食用菌文化内容丰富,但具有小散条块分割的特征,将食用菌文化资源转换成可操作的旅游资源,以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具有非凡的意义,在这方面,浙江省庆元县和吉林省抚松县的做法值得借鉴。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香菇文化源远流长。南宋建炎四年(1131年),吴三公发明“砍花法”和“惊蕈术”人工栽培香菇,被菇农膜拜为“菇神”。庆元县一直注重香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菇神庙会被列入2007年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菇神庙会除了传统的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外,正逐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吉林省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获批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白山区的人们将进深山老林寻采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人上山之前拜祭老把头,挖到人参需下山时还愿[13]。采参过程中,未果者遇到挖参成功者可以共享其成果,或者在挖参过程中有帮忙的皆可共享人参。当天挖不完的大人参可以用红头绳系起来或者树皮围起来以示所有权,其他采参人便不会触碰。诸如以上行为规范、道德约束、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独特习俗,在采参者中以口传身授方式传承至今,潜移默化熏陶当地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信仰,逐步上升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这种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人参文化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食用菌旅游开发路径

1.积极打造食用菌旅游品牌,突出旅游内容

食用菌旅游开发发挥优势,突出差异性和独特性,独树一帜打造特色精品。首先,应大力挖掘食用菌内涵,从区位上讲,我国湖北房县的平菇和木耳、浙江庆元的香菇、福建古田的银耳、黑龙江东宁的黑木耳和浙江龙泉的灵芝已驰名国内外,还有以“三菇六耳”等食用菌为重要食材的功德林素食、长白山采参习俗、人参中药炮制技艺、传统中药文化、农乐舞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食用菌生产工厂、食用菌餐饮业等应建立品牌联盟,获取游客对食用菌旅游的信任感。对原有传统的旅游项目以食用菌的思路进行改造与转换,积极开展食用菌采摘节、食用菌百菇宴、全菇自助火锅等项目,打造创立一种新的特色旅游。其次,科学定位食用菌品牌,彰显其个性特征,寻找目标群体,突出其素食清真养生特点,吸引素食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建立食用菌休闲园,科学规划,建设食用菌、花卉苗木、有机果蔬、园林园艺等生态基地,辅助配套悠然垂钓区和优质果园采摘区,建设亲子民宿等个性化民宿,提升食用菌旅游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设食用菌旅游休闲园综合体,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位的要求,便利游客远离喧嚣都市,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自然风光。最后,品牌建立起来之后要注册商标和设计顺应时代潮流的标识,借鉴已获成功的地方品牌庆元香菇的经验,拓展其商标内涵,升华至食用菌旅游品牌的文化底蕴,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和国家倡导相结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旅游论坛和门户网站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行销,探索食用菌旅游个性化定制服务和食用菌旅游项目众筹等新型业态,打造食用菌旅游休闲度假品牌,使之成为所在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2.培养和发展食用菌旅游人才

任何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推动,食用菌旅游更是如此。在当前,有1000多种可食用的蘑菇,有400多种有毒蘑菇,其中含剧毒成分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14]在采蘑菇旅行中,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需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另外,野生红菇和野生松茸等稀有的山野食用菌,采摘过程应使用专门的工具,高技术地可持续采摘,以保证其来年亦能生长。对野生食用菌的采摘和对野生食用菌生长基地的保护,亦需要高素养的专业机构和职业人员。相关部门应设立蘑菇专家如“蘑菇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并设立蘑菇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等专业产业振兴会来促进蘑菇的各种消费。“蘑菇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获取需要参加专业培训,撰写相应的蘑菇主题论文,并得到当地蘑菇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的推荐,接受理论课堂和野外考察鉴别双重训练,多关通过合格后才能申请登记注册。另外,食用菌旅游本身是个交叉产业,综合了微生物学、营养学、旅游学、生态研究、气候研究、营销学、传播学和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食用菌旅游人才需求不仅仅是食用菌的培育种植、产品加工和餐饮服务,更需要能将工厂内的蘑菇传播出去,建设一个以食用菌餐桌消费为网络辐射中心的平台,融合现代有机农业、森林康养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养老保健、娱乐健身等各项生活模式一体化运行的综合人才。食用菌旅游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培养和发展模式也必定不拘一格,这就要求各相应专业部门区分不同层次、分门别类地内培外引人才,大力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更需聚焦重视乡土专家和地方人才的食用菌旅游全方位能力培训,带动当地居民全员参与。大力精准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拓展培训与专题专业培训双管齐下,因材施教大众培训与精英高端培养相结合,使之不但懂食用菌文化技术,还要会运营行销,担当其食用菌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大任。食用菌旅游目的地应引入各级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入驻,与当地产业领军人物和院校科研组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建立食用菌旅游发展的智库。

3.构建食用菌旅游精品路线和旅游模式

食用菌全域旅游可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的野外森林或生态农庄,将食用菌食品、饮品、化妆品及卡通、动漫等衍生文创产品相结合,并配备养生休闲、康体娱乐、锻炼疗养等设施,构建食用菌旅游精品路线和旅游模式。其一,完善食用菌产业链,设立专门的食用菌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的基础实施水平和营商环境,并有政府和产业协会主导,对园区内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信贷优惠、技术指导和减税降费等政策倾斜,吸引食用菌相关产业的集聚。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产业兴旺,食用菌产业拓展和深入发展之后,不但能带动当地村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以达到小康,还能给第三产业食用菌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引擎动力。其二,提取食用菌的文化内涵,建立食用菌文化主题公园,开办食用菌文化节活动,并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游客上山去天然氧吧深呼吸,下山或观赏美景或悠闲垂钓或开心采摘,疲累时享用丰盛的食用菌大餐,打造集合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路线。最后,融合三产之后的食用菌旅游应精准识别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旅游模式,对于中年人,可以打造森林寻菇亲子游、爬山露营和森林浴场等旅游项目;对于青少年儿童则可以推荐食用菌美食节、参观自动化菌棒生产线、智能出菇房和菌博园、林中木屋等,扩展食用菌知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科学研究热忱;对于老年人,则可以重点推广快乐垂钓、森林漫步、天然氧吧、食用菌药膳和森林疗养等旅游项目,完善食用菌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拘一格提升食用菌旅游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4.将食用菌旅游与食用菌文化有机结合

食用菌旅游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下旅游康养的潮流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仅仅流于食用菌观光旅游和食用菌饮食体验等传统业态,要深挖食用菌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打造生态环境、康养产品与历史人文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如在乡村振兴与食用菌文化融合的实践中,古田农民彭兆旺改良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发明新技术带领乡亲摆脱贫困的故事成为佳话,以此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荣获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大奖,食用菌旅游可以引入此类食用菌文化作品和元素,提升食用菌旅游的内涵。首先,食用菌在我国的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食用菌民俗文化,如历史上就有许多关于灵芝的诗词歌赋、民间流传中采摘食用菌时的歌谣舞蹈和有关食用菌如玫瑰木耳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并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主题元素的文艺作品流传。应深入研究食用菌的古典文化,整合各种题材的食用菌文艺作品,并引导鼓励创作以食用菌元素为主题的木雕根雕、摄影作品、动画漫画、影视剧作品、现代舞蹈和流行歌曲等现代工艺艺术形式,不断扩大食用菌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如古田食用菌博物馆设有菌史馆、业绩馆、科普馆、文化馆和机械馆,其中的文化馆从传统的仙芝传说到现代的菌类文化艺术的拓展,辅以科普、文学、邮票、火花,以及菇食文化等,令参观者感慨小小菇菌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巨大作用。其次,食用菌特别是野生菌的产地多为民族地区,结合当地特色,深挖民族文化。将食用菌旅游深深植入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优化提升食用菌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并通过食用菌旅游的开发与诠释,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的受众范围,更好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资源,食用菌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播在整合优化中相得益彰和互补共创。食用菌旅游和食用菌文化的结合方式可以是建立食用菌民俗博物馆和食用菌生态博物馆,开展食用菌千千情或者印象食用菌演出,给游客以难忘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提升吸引游客重游的魅力。如大型民族舞剧《人·参》以吉林大地流传的人参传奇故事为蓝本,以吉林人参文化为底蕴,讲述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爱情故事。在旅游目的地上演此类民族舞剧舞剧,给游客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震撼享受,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最后,在食用菌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食用菌主产区建筑风格方面,可以吸收食用菌文化的元素,建造食用菌式样的旅游地标、标志性建筑物或者雕塑浮雕。如四川葛仙山魔菇王国文创美学休闲农场里的蘑菇城堡增添了景区的梦幻田园色彩,给游客更好的创意体验。

四、结语

开展食用菌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应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思想,整合食用菌旅游元素,挖掘食用菌文化内涵,加强食用菌旅游与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禀赋的优化组合,提升食用菌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构建硬件雄厚和软件完善的食用菌旅游服务体系,打造食用菌饮食、森林康养、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和文艺展演等多元一体的食用菌旅游整体方案,以“食用菌旅游+”的形式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追求金山银山,实现食用菌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蘑菇食用菌旅游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旅游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