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0-01-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何 林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随着创业带动就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逐步成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尤其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双创”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实现二者的耦合联动,这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究的路径。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课堂教学体系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教学活动各要素和环节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观念和意识,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要有方位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视域越来越从内向走向开放,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力量越来越突显,价值导向越来越聚焦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对思政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高度关注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情况,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成果,使自身的思想和认识紧跟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其次,要有阵地意识。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和主阵地。尽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环境、内容、范围、方式等要素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思政课教师要有阵地意识,知道自己的责任,知晓履职的任务,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最后,要有导向意识。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具体、鲜活的个体,其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往往受具体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需求。当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总方向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正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当有导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期待和需要出发,既要发挥好思政课的导向和动力功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价值观念上的支持和引领;又要彰显思政课的理论性特征,引导大学生主动把个人的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把自己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按课程的功能定位,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本科院校为例,按照教育部“05 方案”设置要求,开设的思政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形势与政策共五门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课程群。思政课教学应坚持整体性原则,突出每门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找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把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品格、创业素质等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联动起来集结发力,达到 1+1大于2的整体功效。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实施规范,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操作手段和具体做法。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课程,政治性强,课堂教学主要是进行理论教学,讲授法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优势在于信息传递直接、系统、全面且易于实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其不足在于,讲授法毕竟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灌输色彩比较浓厚,如果一味地由教师主讲甚至是填鸭式地满堂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潜力,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培育是不利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身心特点,在保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可采用访谈式、讨论式或专题辩论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思路、提供资料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发表见解、参与讨论甚至是展开辩论,在平等自由而又不失激烈的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对所关注创新创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针对大学生大多有较强参与和体验意愿,可采用模拟演示法,通过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在角色代换和情境模拟当中去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提高思政课的协同性和实效性;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易受榜样力量引领的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高校大学生中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经验进行案例展示和讲解,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榜样,使创新创业者成为他们敬慕和效仿的社会角色,让大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考,在借鉴中提高,在研判中正确选择。

3.完善考评方式

考核评价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以试卷考试为主,这样的考评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性、记忆性考核,容易忽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素质能力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后者恰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最为关注的环节,它是无法通过分数反映出来的。要防止考评的片面性和简单化,需要构建合理、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合理设计考核成绩构成的权重比例, 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期末考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强化对学生学习表现、素质能力拓展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动态考核,有条件的还可通过免试措施进行示范和激励。其次,考试命题设计要由侧重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考核转向能力培养,在试题中提高开放性题目占比,重点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甚至还可以辅以口试或即兴演讲的环节,考核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后,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与各院系的学工队伍密切沟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协同参与学生考评;另一方面,让作为被评价一方的学生参与其中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如进行师生共评,选择学生代表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考核,或者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总的来说毕竟是偏重理论性的,理论或理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并转化为有效实践的过程。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特征,实践教学是二者互动融合的有效途径。因此,突破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限制,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1.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效地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校内的教学、教辅资源,为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设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开展的实践教学。一是实训平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利用各个院系的实训实操基地或虚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操能力;利用校内的创业孵化园、产业科技园、创意工作室等实践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或开设服务公司,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二是社团平台。高校内都有不少学生社团,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社团资源,通过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社团成员为骨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如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学生不定期到社区和村屯进行新思想的宣讲活动,让学生在宣传过程中熟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科研平台。在高校,许多教师不仅是教学人员,也是科研人员;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承担着课题研究工作。思政课教师可多渠道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让他们熟悉科研流程、积累科研经验,培育创新素养。如任课教师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可以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一些对科研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组,让他们承担一些基础性或辅助性工作,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还可以依托学校其它学科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推荐他们担任科研小助手或实验辅助员等。

2.建设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集中的场所、设备和服务,有利于学生接受多渠道、多层次的锻炼和教育,是实践教学的好场所。思政课教师可以参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在城乡、企事业单位、部队和服务机构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或具有文化、地理特色的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在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展览馆建立教育基地;在乡村或社区建立体验基地;协同公检法机关,建设普法基地;联系工商企业建立实习见习基地;会同部队或军事机关组建训练基地等。通过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特色鲜明、行业广泛、相对固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场地支持和物质保障。

3.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延长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链条。如“基础课”可以与民政部门、慈善组织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培养大学生乐善好施的道德情操和投身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司法机关建立合作,采取“请进来”宣讲和“走出去”旁听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纲要课”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体会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创业过程艰辛以及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概论课”可以联系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组织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活动,引导他们走进城乡、走进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或者拍撮微电影和图片作品,让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感受和熟悉当前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激发他们爱国的热情和创新创业的激情;“原理课”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举办企业家论坛、创新素养研讨会、创业沙龙等活动,邀请行业领袖、知名企业家来座谈或做报告,分享创新创业的思路和经验,让学生领悟书本的哲理,如创新创业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按规律办事;创新创业会面临复杂的环境,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创新创业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是一个曲折性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创新创业者既要有远大志向,更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构建协同育人的网络教学体系

随着互联网科技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将教育教学延伸到网络,使网络成为推进协同育人的新载体。

1.加强网络课堂建设

网络的普及使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现实课堂,可以依托“互联网 +”拓展和延伸教学时空维度,建立线上虚拟课堂,让学生不必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网上网下协同教学。网络课堂建设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加入慕课联盟。近些年来,教育部高教社以及一些高校积极开展网上精品课程和慕课建设,形成了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优课联盟、华文慕课等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思政课程、科学思维类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进行拓展学习。此做法的优势在于各平台的课程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可供选择面广;不足之处是由于各课程自成一体,都有自已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与课堂教学契合不够。第二种是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网络课堂平台,使它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混合式、复合型的立体课堂。一方面,任课教师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同步设置与现实课堂教学进度相一致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自主测试题库、学术前沿动态、课外阅读材料、经典案例分析、典型人物介绍、教学视频资源等)供学生参考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全天候的课堂。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在线预习复习教学内容、讨论问题、分享成果、提交作业、模拟考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日常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相互配合良好局面。

2.拓宽网络教学渠道

当前,微信、QQ、微博、飞信、BBS论坛等新兴媒介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要有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建设专题网页,转载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方便学生了解查询;创建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学生和家长推送消息,宣传党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部署和实施情况,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扩大教育影响面;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介体发布教学信息和教学感悟,介绍与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利用贴吧、BBS等公共论坛就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快手、抖音等App,吸引学生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利用QQ的群体聊天功能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答疑解惑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价值倾向、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创新创业的遇到的窘况。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