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北红色文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2020-01-18郑鹏
郑 鹏
(黄冈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国的红色文化发轫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形成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1]1357。红色文化在当前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业界从多层次、多领域对红色文化展开研究,在综合性①、内涵与形式②、价值功能③、形成发展④等方面的研究皆有成果出现。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70年来湖北红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历程,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湖北红色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北红色文化的概念
“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2]所谓红色文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形成的一系列可移动及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与建筑群、文献、文艺作品、制度,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精神和道德传统”[3]。湖北红色文化就是将红色文化定位于湖北的地域范围之内,是湖北红色精神文化和湖北物质文化的统一体。湖北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主题相适应,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
(一)湖北红色文化的时空属性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的丰富实践为红色文化提供了孕育土壤和时代背景”[4],追求民族复兴实践中的“仁人志士”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土壤”是红色文化孕育的空间表现,“时代”是红色文化产生的时间背景。湖北红色文化在时间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整个历史时期,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是由湖北红色文化的创作主体⑤,湖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的。从建党到建国,湖北地区的党组织始终没有间断,28年间,湖北红旗始终不倒!即使在斗争形势最恶劣的时候,湖北依旧高举红色大旗。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湖北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队伍越来越壮大。湖北红色文化在空间上纵横整个湖北大地,如“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发生和涉及的地域,根据当时湖北省区划来看,达59个县之多,占当时全省的85%以上的县份”[5]。湖北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实践道路的重要地区,中国革命的几次转折都发生在湖北,湖北地区的革命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在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于武汉方面出现一个令人不可逼视的狂潮,以工业中心城市的罢工而论,当时应首推武汉”[6]。
从建党、建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在湖北地区的革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起着先锋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湖北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贯穿了湖北红色文化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
(二)湖北红色文化的类别属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 中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对红色文化进行分类考察有助于更好认识红色文化的属性特征。文化的分类多样,“有两分的生产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者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有三分的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或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还有四分的文化,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7]。湖北红色文化的类别亦有多样性的特点,一分可为精神纯粹[8],二分可为物质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红色文化[9],三分可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10],四分可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1],五分可为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符号文化[12]。试以五分法为例,对湖北红色文化的分类加以说明:
湖北红色物质文化指遗迹遗物、文本文献、物品藏品等遗存。湖北红色制度文化是指一系列体现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湖北红色行为文化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意义、持久影响力、非物质的、独特的革命者的行为和革命活动。湖北红色精神文化是指红色感性文化、红色理性文化和红色价值观。红色符号文化是指镰刀、斧头、红旗等实物所形成的红色符号,红色歌舞、红色戏剧等符号化以后形成的红色记忆。
(三)湖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属性 “一种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接受之后便会以非凡的活力永久存在下去。在这个国家里出生的人们会把他们的一些爱投向支持这个制度的各种象征: 共同的名称、共同的英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13]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它能够以无形的意识、特定的观念,深刻影响和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对于增进政治认同、凝聚各方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激发历史记忆,是增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同时,红色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个体而言,是完善个人品格,成就个人追求,找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法。湖北红色文化的建设,是湖北人民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实践过程,它积淀着湖北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湖北文化中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构筑着实现湖北发展的思想根基。
二、湖北红色文化的建设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湖北红色文化在适应中国红色文化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湖北红色文化自建国至今,经历了两个时期,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湖北红色文化建设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在曲折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湖北红色文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1.“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湖北红色文化建设。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北地方组织开始执掌全省政权,担负起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湖北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湖北红色文化建设主要在改革旧有文化,建设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新中国早期文化建设的方针指导下进行。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5]湖北政府的红色文化建设,正是以肃清旧思想、旧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新文化为主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度不断扩大,红色文化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湖北的红色文化建设一方面对革命旧址进行恢复和建设,弘扬革命时代精神,如1956年始建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1958修缮整理,并按当年原貌作复原,筹建纪念馆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另一方面改造旧有的文化艺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如发布《武汉市文化局对民间职业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团体、艺人进行登记的意见》,文艺发展为新中国建设实际服务,出现“《中央政策好》《劝君戒赌》《老来难尊老爱幼好风尚》《如今社会怪事多》等现代皮影戏”[16]。
这一时期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在“双百”方针指导下蓬勃发展,但随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蔓延,湖北大批的文艺人士被错化为右派分子,湖北的红色文化建设经历了一定的挫折。
2.极“左”倾向中的湖北文化建设。这一时期湖北红色文化有价值的理论建设很少,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极“左”的认识。1966年《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到“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文艺黑线”论的出现,全面否定了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随着《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政治挂帅,文艺完全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
这一时期,湖北的大批文艺界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新闻出版事业受到巨大冲击,湖北的红色文化建设也随着中央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进入极“左”时期。1972年湖北武汉举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出版发行了《武汉市美术作品小辑》和《湖北省美术作品选》,其中展览的作品有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唐小禾)《不要忘记过去》(沈汉武),国画《迎来千轮送万船》(魏康翔)《心心相连》(刘念)等作品。系列作品呈现“高”“大”“全”“红”“光”“亮”的文艺特色,具有很强的政治隐喻,是文革时期极“左”文化建设的典型表现。
(二)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红色文化在创新⑥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红色文化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普惠民生,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湖北文化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
1.解放思潮推动下的湖北红色文化建设。1978年,在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带动和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个基本原理,5月13日,《湖北日报》全文转载。以此为起点,湖北全省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分别在1978年下半年、1979年2月、9月形成了三次理论学习的高潮,为湖北的红色文化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滋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为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前行,党中央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文化建设方针。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辞时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6年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在改革解放思潮的推动下,在中央文化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湖北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助力湖北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同时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广泛吸收国内外文化建设的有益成分,推陈出新,营造出湖北自身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体系。
2.先进文化指引下的湖北红色文化建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面临新的挑战,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化。面对这样的形势,党中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17]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开始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8]作为建设的目标。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在艺术创作、农村文化、文化市场管理、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表现为在文化艺术方面产生了《同船过渡》《土里巴人》等艺术精品;在文化市场方面,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5万个,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省直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的改革。
3.和谐文化指导下的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共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和谐文化”政策的指导下,湖北适时调整文化建设策略,红色文化建设发展具体化、时代化,红色文化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全面铺开,如开展湖北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基本摸清全省革命遗址底数,为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北相关的红色文化研究逐步推进,红安精神、洪湖精神等红色精神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同时,湖北省制定《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建立一系列红廉文化基地,2008年命名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湖北省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2010年湖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随州市揭牌。
4.新时代引领下的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曾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9]。红色文化“最为夺人心魄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它树立起了一座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文化丰碑”[20],对红色文化的弘扬是筑牢强国富民“中国梦”的思想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湖北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中,自觉主动地承担弘扬红色文化的责任,完善红色文化相关政策,如制定红色文化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纪念设施建设的长效性政策,设立红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合理处理开发和利用的关系。采取多种措施,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的普查和保护,做好红色文化典籍的整理。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关红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做好红色文化知识的普及,合理利用好红色文化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2月23日,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在全省范围内,确定红安七里坪镇等7个地方,为第一批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了解省情民情、进行社会调研的教育基地,并制定了教育方案和管理办法。2018年,省直机关工委又在全省范围新建立了第二批教育基地。两批红色教育基地中红安七里坪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洪湖瞿家湾是湘鄂西根据地首府所在地,鄂州峒山社区展现鄂州综合改革的巨大成就,荆门大柴湖塑造了柴湖人勇于奉献精神的家国情怀,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见证光谷模式取得的创新成就,百步亭社区展现社区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恩施店子坪当代红色教育基地是“愚公书记”王光国带领村民打造的“桃花源”,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见证了重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足迹,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金岭村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是新农村建设和绿色生态乡村旅游建设的样本。
三、湖北红色文化的经验启示
湖北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红色文化建设发展的根和魂。推动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其次,坚持红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协调。推动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红色文化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结合,树立先进、和谐、可持续的红色文化发展观,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统一,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再次,坚持红色文化动力机制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推动湖北红色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管理机制的宏观与微观统一,根据社会变化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效促进民营产业的成分,不断激活红色文化市场活力。
最后,坚持红色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引导相结合。推动湖北红色文化建设的高目标发展,需要文化建设必须弘扬以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的中国文化自信为目的。引导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落地,坚定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繁荣。
注释:
①详参: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刘琨.红色文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朱桂莲.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6)185-188;魏本权.2015年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8-34;邓显超,邓海霞.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9-39;
②详参:汪疑今.目前文化运动之两种性质[J].文化建设,1936(4)32-118;李璜.论共产党所领导的文化运动[J].国论,1937(10)1249-1254;田弘,郝健译.延安文化运动现势[J].东亚联盟,1942(4-5)48-55;宗明.论中共之文化运动[J].文化导报,1944(3-4)16-24.
③详参: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43-45;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舒毅彪.以红色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J].求是,2014(10)94-96.
④详参:江峰,等.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9-97;傅小清,等.试论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8-32.
⑤邱小云,王中原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历程》研究中以红色文化的创立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出发,论证红色文化发展的百年跨度,本文即借鉴于此。
⑥邱小云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历程研究》《论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中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红色文化发展表述为“创新发展”,本文即借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