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

2020-12-18韦耀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效度量表维度

韦耀阳,王 艳

(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概念[1],正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从“获得感”的概念、特征、具体表现、主要内容、价值意义以及提高国民“获得感”的路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以人民群众的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为主要对象,对在校学生的获得感研究不多。少许研究对高中生或者职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获得感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国内学者张品指出:“获得感”是个体在获得“利益”后表现出来的满足感,“获得感”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2]。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的“获得感”的概念:“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3]这句话中提到的人民群众获得感是指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也体现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要优先满足人们生活上的物质需要之后才有必要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需求[4]。国内学者主要借助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开展获得感的理论研究。关于获得感的理论研究包括需要层次理论、角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层次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获得感挖掘的重要节点,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选择最佳教育时机,保障其获得感提供了理论指导。角色理论从个体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的获得感问题,为大学生的角色获得感奠定了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理论从积极的人际氛围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角度强调了大学生获得感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人际获得感和社会支持获得感的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会来、郝文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情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比较倾向为调节变量,探讨大学生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连带、群体规范、人际信任等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变量对大学生环境治理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倾向负向调节群体规范、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环境治理获得感的直接影响[5]。王康娟、陈文研究指出,在大学教育中,要通过尊重人、启发人、重视实践与创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6]。何小芹、曾韵熹等对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在六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支持、人际关系、家庭支持、教师关怀、发展机会、经济条件;在经济条件、人际交往、发展机会三个方面,本群体参照的相对获得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群体参照的相对获得感[7]。综合现有文献来看,“获得感”研究尚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对于“获得感”虽已有诸多讨论,但尚缺乏对这一概念的细致剖析;其次,“获得感”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词”,目前仍无法与国外研究建立理论与实践上的概念对应,难以实现国内外的理论探讨与经验共享。

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注重得到,强调一种过程,有区别于事情结束后的幸福感。大学生社会交往学习的获得感多体现在低年级,学生在接触新的人际网络的同时,从生疏到熟悉,心理情感上表现出获得感,随后也可转化为幸福感。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处在学校和社会的夹缝中,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致使大学生获得感具有特殊性。大学生获得感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情感、学习、就业等方面获得时所产生的持久的满足感,在这其中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共鸣、信息的共享、行为的互助,进而体现了“获得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交学习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在校园内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通讯社交技术与教师、同学等进行社会交互来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一个认知转变过程[8]。社交学习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补充。从社交建构理论来看, 社交学习是大学生主体个性化学习与社会化的社会互动的有效连接[9]。人际交往产生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与同学、老师、好友、社会认知以及网络空间各类人士的交谈、相互的交流合作等多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交往活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同伴、老师以及网络群体的交流合作,建构新的知识体系[10]。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精神获得。依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和学习交流方式,其“获得感”可分为人际交往知识的获得、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同学关系获得感、师生关系获得感、社会关系获得感和亲密关系获得感六个维度。这种获得感既包含在交往中获得的社交知识、技能和人脉,又包含获得了心理的满足、愉悦和归属感。我们通过编制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研究,以此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状况以及交往获得的愉悦满足和归属感等心理感受,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撑。

一、对象与方法

(一)测试对象 施测一共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次施测为开放性问卷的调查,主要用于收集人际交往获得感的主要维度和相关条目。被试为来自湖北理工学院师范专业的38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8名班级辅导员。其中男大学生20人,女大学生18人,文科学生10名,理科生10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辅导员工作年限均在3年以上,5名女性,3名男性。

第二步是在确定了问卷的主要维度之后,初步编制了相关题目,完成了问卷的初稿,选取被试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660份,删除无效作答后,获得有用问卷636份。其中男生330人,女生306人,文科生346人,理科生290人,来自城市学生284人,农村学生352人,大一学生144人,大二学生176人,大三学生193人,大四学生123人。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时,将测得的数据分成两半,其中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部分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三步是根据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确定的人际交往获得感问卷进行第二次施测,用于计算重测信度和效度检验,同时考察问卷的适用性。选择湖北理工学院的518名师范专业本科生作为被试。其中大一49人,大二44人,大三223人,大四202人,男生243人,女生275人,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308人,自然科学类的学生210人,户籍为城市的学生有148名,城镇的学生有160名,农村的学生有210名。

(二)量表的编制 编制问卷首先必须确定问卷的结构。曹现强教授指出,“获得感”的含义与多“幸福感”、“失去感”、 “参与感”等概念紧密相连,“获得感”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上的,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11]。陈美岚指出,“人际关系属于一种个体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高等院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本科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他人建立交往的人际关系。”[12]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精神获得。依据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境,将人际交往获得感分为自我获得感和外界获得感两方面。自我获得感分为人际交往知识获得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外界获得感又分为同学关系获得感、师生关系获得感、社会关系获得感和亲密关系获得感。人际交往知识的获得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同学关系获得感是在同学交往过程获得精神体验;师生关系获得感是在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关系获得感是大学生在同社会各界学习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亲密关系获得感是在恋爱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体验。例如根据师生关系获得感和社会关系获得感维度,设计了“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都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和“我能够迅速融入到某一团队中去”等诸如此类问题的调查题目。

第二阶段,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定义,编制开放式问题,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随机发放50份自编的《大学人际交往获得感开放式问卷》,该问卷要求被试写下自己对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理解,并详细描述最近一个月中发生的最让自己体会到人际交往获得感的事件,包括跟同学、教师、恋人、社会等交往中发生的事,以及这些事对被试的影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8份,并且邀请湖北理工学院的8名辅导员,进行集体访谈,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开放式问卷的分析和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理解符合预设的理论构想,根据理论界定和问卷调查,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和相关条目。

(三)问卷的编制 在参考国内外有关人际关系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问卷题目的基础上,结合“获得感”的基本概念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范围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含有6个成分共37个题目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要求将测试不同因子的题目混合随机间隔排列,以防止同一因子题目的重复致使被试的倦怠,避免数据产生误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采取五级评分,即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级程度选择。

(四)问卷正式施测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语中说明了问卷的用途及保密原则。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集中调查,统一回收问卷。问卷搜集结束后,将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测试时间为2017年10月—2017年11月,共回收问卷660份,其中有效问卷636份。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分析,旋转方法为斜交。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五)统计处理 将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录入SPSS19.0进行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分析,描述统计中的相关矩阵为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输出添加碎石图,旋转方法为Promax 斜交旋转。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考察问卷的效度,通常需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各个因子与题目之间的负荷情况是否与最初的理论构想一致。因素分析一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此因子分析中,描述统计勾选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相关矩阵,抽取中选用相关性矩阵分析,要求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因素,并且本次分析运用被广泛使用的Promax斜交旋转获得初始因素解。

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题目即初始变量的共通性数值在0.334~0.660之间,所有变量的共通性大于0.30,选取剩下项目37个进行因子抽取,获得特征根大于1的8个因素,这些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7.650%,说明数据的解释力比较高。就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数据分析中,Bartlett χ2=9013.666,p=0.000,数据显示此份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调查问卷中的37个因素存在共同的主因素。同时,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是用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KMO数值与1的相关程度越高,进而成正比例地说明更适合作因子分析,本次因子分析所得KMO=0.927,比较接近1,说明各项目间产生共享因素的几率比较大,进行因素分析是正确的。最后通过斜交旋转获得的各个因素的负荷,发现有1个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4以下,说明这一项目在所属因素中的贡献力较小,因此将这一项进行剔除,对剩余36个项目进行第二次的因素分析。因素分结果见表1。

各个项目的公共因素方差均在0.4以上,斜交旋转后各个项目的因素负荷也均在0.4以上,并清晰地归属于特定的公共因素。由此获得6个因素含37个测验项目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因素结构模型。

表1 36个项目在各因素的负荷

表2 36个项目的公共因子的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

(二)信度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调查问卷的信度的鉴别依靠两个标准:分别是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系数)和分半信度。通过各维度因素和整个量表地数据可靠性分析可得,各因素的Cronbachα系数在0.677~0.878之间,整个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是0.854,表明该问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信度。

表3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三)效度分析 效度 (validity) 是指一个量表或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13],本文进行内容分析和构想分析两方面的效度分析,其中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是量表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

1.内容效度。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的内容效度由三位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专家进行评定。心理学专家通过判别量表实际测量所得数据内容与设想所要测量的内容的吻合程度得出该量表的质量高低,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的主要因素构想是通过与专家的访谈以及文献综述完成的。问卷的预订和施测前都请相关专家进行项目内容的评判和提出修改建议,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各个特征能在该问卷的题项和因素中得以体现。专家一致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的内容与理论构想较为吻合。

2.构想效度。依照因素分析的基本理论,各个维度的因素之间和各因素与总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其相关性达到中等视为最佳,因为若相关性过高,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部分,反之则说明部分因素的效度较低,即测量所得数据与预设获得的内容完全不符。各个因素之间和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见下表4。

表4 各因素间以及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

注:**表示 P<0.01

由表中数据显示,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大部分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各因素与总分则具有一致偏高的相关性,符合问卷结构与构想相一致的标准,证明该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三、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原先预定的理论因素框架分为自我获得和外界获得两方面。自我获得包含人际交往知识获得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外界获得包含同学关系获得感、师生关系获得感、社会关系获得感和亲密关系获得感。其目的在于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情境下的人际交往获得感特有的表征以及其对于人际交往表现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依据过去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以及焦点访谈的结果,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并对此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与信效度检验。统计结果显示,该量表成功萃取出两个因素,分别为自我获得与外界获得。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包含自我获得与外界获得两个分量表,此结果与过去人际交往研究中的二因素模式中的外在与内在因素相符合。

收取问卷数据后,经数据因素分析,分析结果与我们原先预想的结构无差异,并没有出现多或缺少某些因素。另外,从每个因素的题目来看,在自我获得方面因素分析后的题目与我们预想的题目完全吻合,例如,自我获得分量表中的知识获得维度中的题目没有出现在能力获得维度中,在统计分析后也没有转变到其他维度或者分量表中。在外界获得分量表中,原本预计同学关系获得感有5题,亲密关系获得感有4题,统计结果发现,同学关系获得有4题,亲密关系获得有5题,原属于同学关系获得感题目,“在我遇到困难时,同学们会帮助我”,换到了亲密关系获得维度。

在信度方面,自我获得量表中的两个分量表(人际交往知识获得、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和外界获得表中的四个分量表(同学关系获得感、师生关系获得感、社会关系获得感和亲密关系获得感)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且六个分量表与人际交往获得总分之间也有高度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的各维度因素的Cronbachα系数在0.677~0.878之间,整个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高达0.934,各项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系数则是在0.431~0.905之间,证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量表的效度分析方面,分别做了内容效度分析和构想效度分析。内容效度分析中,量表的维度和其中的项目的确定,是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进行的,后期的修改和评定工作在心理学专家的建议下进行,确保了量表的内容效度。构想效度中的结构效度,各维度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总分之间都呈现较高的相关性,表明结构效度与理论构想一致。在效度方面,由因素分析以及人际交往获得量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总分的相关结果显示,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与构想效度。由此可以说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量表可有效检验出人际交往所感受到的精神体验,以及其在受试者在当下的临场获得感,这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本量表最初设定为41道题,在项目分析后,保留了37道题。通过把自我获得分量表与外界获得分量表分开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自我获得分析后可分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有5道题,因素负荷量多为0.4以上;第二个因素有11题,因素负荷量多为0.5以上。一般而言,因素负荷量只要达到0.3以上,就能足够代表此概念。本量表经因素分析后,每一题的因素负荷量都达到0.3以上,且多数题目达到0.5,显示题目与其因素有高相关性,适合代表此因素的概念。

将交往获得感区分为自我获得感和外界获得感的目的在于,期望对人际交往情境获得感能有更高的掌控。最近几年来对于获得感的研究颇受重视,探讨了不同情境下人际交往对获得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获得感”的研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好现实问题、提升个人幸福指数、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获得感”的研究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义利观[11]。因此,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研究将为后续幸福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问卷的适用性分析 问卷的有效性意味着问卷收集的数据具有科学有效性。编制的问卷在内容设置上必须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背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其人际交往状况和人际交往获得感对于未来工作的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进行测验的量表,这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研究及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从我国的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编制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人际交往获得感量表很有必要。编制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其水平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例如:若某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上受到阻碍或者被伤害,其必然会产生负面情绪,严重者会规避自己与现实的接触,如果无法及时得到缓解,就有可能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定位,从而产生失落心理,那么他们就回到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14]。

通过被试按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来了解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分析的问卷数据不仅仅只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大学生获得感的高低或有无,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程度。人际交往获得感低或无,意味着大学生的交际圈窄,个人孤僻,有可能具有孤独心理;反之,意味着大学生的社交广,性格较开朗,语言能力强等。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状况,可以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目前大学生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指导。量表6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为67.650%,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内容,因此,运用本研究所发展出来的量表达到了预期目的,此量表可作为描述、解释、预测、掌控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得感的工具。

猜你喜欢

效度量表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效度验证模式系统整合与效度研究发展策略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