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匡正大型辞书疏失条目举隅

2020-01-18

关键词:大字典广韵国语

秦 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558000)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中国古代无字典与词典之分,统称为“字书”。辞书的编纂代表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王云路指出:“搞好辞书编纂,是语言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反映了辞书事业的兴旺与否,更体现了语言研究水准的高低。”[1]26近年来,我国的辞书编纂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收录广博、源流并重,被誉为汉语辞书的“双壁”。但是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各类文献的搜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各类文献的专门研究,是难以将其字词搜罗殆尽的。加之辞书编纂工程浩大,书成众手,疏失遗漏,在所难免。《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2]1-132(以下简称《唐本》)作为今世所见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最早的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学和校勘学价值。周祖谟评价说:“唐本诚大胜于二徐本。不有唐本,终难定二徐之精粗美恶也。”[3]723《唐本》之精善说解,可在一定程度上补苴辞书编纂的疏失。今依据《唐本》,参鉴二徐本、《玉篇》《广韵》《集韵》等字书、辞书,对《汉语大字典·木部》及《汉语大词典》编纂疏失条目加以勘正。

一 注音方面

《汉语大字典·木部》注音为:“xū《广韵》况于切,平虞晓,鱼部。”《唐本》注为“几于切”,今音读为“jū”。对勘异本异文所注切音如下:《玉篇》注为“句娱切”;大徐本注为“举朱切”;小徐本注为“卷于切”;《广韵·虞韵》注为“況于切”,又“矩于切”;《集韵·虞韵》注为“恭于切”。以上各本切音中,反切上字“几、句、举、卷、矩、恭”皆属清音见母字,反切下字“于、娱、朱”皆属平声虞韵。今音读为“jū”。《广韵·虞韵》“况于切”今音读为“xū”。由此可见,《汉语大字典》仅依《广韵·虞韵》之“况于切”收录“xū”音而失“jū”音,当据《唐本》补。

(二)“枱”字

《汉语大字典》注“枱”有三个读音:“(一)sì《集韵》象齿切,上止邪。之部。耒端。”“(二)cí《集韵》详兹切,平之邪。同‘柌’。”“(三)tái。同‘檯’。”《汉语大词典》注有两音:一为“sì”;一为“tái”。《唐本》注有两音:一为“sì”;一为“弋之切”。查检《玉篇》及二徐本注音亦皆为“弋之切”。《集韵·之韵》注作“盈之切”;《集韵·止韵》注为“象齿切”。其中,《集韵·之韵》之“盈之切”与《唐本》之“弋之切”,其反切上字“弋”和“盈”皆为喻母,今音为“yí”。而《集韵·止韵》之“象齿切”今音读为“sì 当为‘枱’之又音”。可见“枱”之“耒端”又有“yí”和“sì”两个读音。《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仅据《集韵·止韵》之“象齿切”收录“sì”音,而失“yí”音,当据补。

《汉语大字典》注音为:“xí《集韵》刑狄切,入锡匣。又胡卦切。锡部。”《唐本》注有两音,一为“下卦切”,今音读为“huà”,一为“和狊切”,今音读为“xī”。对勘异本异文切音如下:二徐本注为“与辟切”;《玉篇》注为“胡的切,又为‘胡革切’。”《广韵·麦韵》注为“下革切”;《集韵·卦韵》注为“胡卦切”;《集韵·锡部》注为“刑狄切”;《集韵·麦部》注为“下革切”;《集韵·昔部》注为“营只切”。以上各本切音中,《集韵·卦韵》之“胡卦切”与《唐本》之“下卦切”反切上字同属匣母卦韵,今音读为“huà”;《集韵·锡韵》之“刑狄切”、《广韵·锡韵》之“胡狄切”、《唐本》之“和狊切”以及《玉篇》之“胡的切”,同为匣母锡韵,今音读为“xí”;《集韵·锡韵》之“营只切”为以母支韵,二徐本之“与辟切”为以母昔韵,属一声之转,今音读为“yì”;《集韵·麦韵》之“下(胡)革切”、《广韵·麦韵》之“下革切”及《玉篇》之又“胡革切”同音,今音读为“hé”。由此可知,“”篆是个多音字。《汉语大字典》仅注“xí”音,偶失“huà”“y씓hé”三音,可据补。

(四)“核”字

《汉语大词典》注为:“gāi《集韵》柯开切。”又“hé《广韵》下革切。《集韵》胡革切。”《汉语大字典》注“kài《集韵》口溉切。”《唐本》除了注有“从木,亥声”之“hé”音之外,还注有“工才切”和“工亥切”两音。其中“工亥切”今读为“gǎi”。“工才切”与大徐本之“古哀切”、小徐本之“苟孩反”同属一音,今读为“gāi”。《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失“gǎi”音,当据《唐本》补。除此之外,据梁光华先生考证,“核”另有一音“hù”。比勘异本异文,大徐本注为“古哀切”,小徐本作“苟孩反”。“工才”“古哀”“苟孩”三切音今切读为“gāi”。《玉篇·木部》:“核,撝革、户骨二切,果实中也。”《广韵·麦韵》“下革切”下释曰:“核,果中核。”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吐核在地”条释曰:“核,行革反。果中实也。”其中,《玉篇》之“撝革切”、《一切经音义》之“行革反”和《广韵》《集韵》之“下革切”,今音读为“hé”,《玉篇》之“户骨切”和《集韵》之“胡骨切”今音读为“hù”。梁光华以今西南官话区方言仍保存“果核(hù)”古音的现象,用方言证古音的方法,确定了“核”之又音“hù”。[4]130《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亦偶失“hù”音。

(五)“杓”字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皆注为:“biāo《广韵》甫摇切。”《唐本》注为“匹幺切”。小徐本注为“片幺反”。大徐本注为“甫摇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八“杓”切音“匹宵反”,《史记索隐》引“匹遥”。以上切音中,“匹幺切”“匹遥反”“匹宵反”“片幺反”同为一音。其反切上字“匹”“片”均为次清滂母,今读为“piɑo”。而“甫摇切”之反切上字“甫”为非母,今读为“biāo”。另有其他字书、韵书之音注可提供佐证。《广韵·宵韵》:“甫摇切”下释曰:“杓,北斗柄。又音漂。”“抚招切”下释曰:“杓,北斗柄。”《集韵·宵韵》“卑遥切”下释:“杓,《说文》:‘枓柄也’。”《集韵·宵韵》“纰招切”下释:“杓,北斗柄。”辽释行均《龙龛手鉴》卷四:“杓,漂、标二音,北斗柄。”至此可以确定,北斗柄之“杓”有“piáo”和“biāo”两读音为确论。《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可据补。

二 字形说解方面

(一)字形说解之误

对于“楃”之字形说解,《汉语大字典》引二徐本《说文》:“木帐也,从木,屋声。”《唐本》:“楃,从木屋,屋亦声。”“楃”非形声字,而是会意兼形声。《释名》云:“‘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故许曰‘木帐’。”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幄之制,必先立板,而后帛有所附。……经典从巾作‘幄’,《说文》从木作‘楃’。各有所当,不容偏主。”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橦”篆说解注曰:“许书但有橦字,而通行作幢,亦犹许书有楃字,而通行作幄耳,二物皆帛与木相依为用,故从木从巾,均无不可。”[5]53因此,《唐本》:“楃,从木屋,屋亦声”为正确说解,《汉语大字典》当据改。

(二)形近误字

“枊”篆说解,《汉语大字典》依二徐本释为:“《说文》:‘枊,马柱。从木,卬声。一曰坚也。’”又在义项②中释:“坚。《说文·木部》:‘枊,坚也。’”“坚”于义不契,乃“竪”之形近讹误字。二徐本、《集韵》皆误为“坚”字。《唐本》训“枊”篆曰:“马柱也。从木,卬声。一曰竪。午盎。”《广韵·唐韵》:“卬,高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卷六上释“马柱”曰:“谓三柳者,旁有一杙印起也。”卬起者,高起也,直起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训释:“‘一曰坚也’,唐写本坚作竪。竪即豎字,豎者直也。盖凡直柱皆得谓之枊,犹邪柱皆得谓之樘也。系马之柱特直柱之一耳。枊之为言卬也,系马必以高柱,故谓之枊。”[5]75据此可证,二徐本及《集韵》之“一曰坚”乃“一曰竪”之误。《汉语大字典》当据《唐本》改。

三 释义方面

(一)释“梳”义

《汉语大字典》释“梳”:“《说文·木部》:‘梳,理发也’。段玉裁注:‘器曰梳,用之理髮,因亦曰梳。’”《唐本》训“梳”篆为:“梳,理发者也。”《汉语大字典》乃脱一“者”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引“梳刷”条:“理发者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沈涛曰: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引:‘梳,理发者也。’是古本多一‘者’字。舜徽按:多一‘者’字,始足明梳为理发之器,有‘者’字者,是也。《唐写本木部残卷》正作‘理发者也’,是六朝旧本皆然矣。今二徐本偶夺一字,而辞意晦,宜据补。”[5]55因此,《唐本》“理发者也”当为许慎《说文》之原解,《汉语大字典》应据改。

(二)释“枹”义

《汉语大字典》释“枹”:“《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唐本》训“枹”篆:“击鼓柄也。”查检异本异文如下:二徐本作“击鼓杖”。《汉书》卷九十“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絶。”颜师古《汉书注》曰:“枹,击鼓椎也。音孚,其字从木。”萧该《汉书音义》又曰:“《字林》:‘枹,击鼓柄。音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一:“枹,音孚。《说文》:‘击鼓柄也。从木,包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十七释“击鼓杖也者”曰:“《左传正义》引同。又云谓引杖以击之。李善注《王元长〈曲水诗序〉》引作鼓柄也。《一切经音义》三引作‘击鼓柄也’。”[6]461莫友芝《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亦注:“《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作‘鼓柄’。《一切经音义》三、四、十八,凡三引皆作‘击鼓柄’。”[7]291以上论证说明,《唐本》之“击鼓柄也”为确释。《汉语大字典》应据改。

(三)释“槎”义

《汉语大字典》依大徐本注为:“《说文》:‘槎,衺斫也,从木,差声。《春秋传》曰:山不槎。’”小徐本作:“斫也。从木,差声。《春秋传》曰:‘山木不槎。’仕鮓反。”二徐本所注皆有误。《唐本》释“槎”为:“邪斫也。从木,差声。《春秋国语》曰:‘山不槎㮆。’庄下。”张文虎《舒艺室诗存》:“‘搓’字说解引《春秋国语》曰:‘山不槎㮆’,二徐本并误作《春秋传》,脱‘㮆’字。小徐本‘山’下多木‘字’。《唐本》并不误。”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指出:“槎,‘邪斫也’,大徐本‘邪’作‘衺’,小徐本脱此字。《文选·西京赋》注引贾逵《国语》曰:‘槎,邪斫也。’是许所本。《春秋国语》曰:‘山不槎㮆。’《国语》,二徐本并作‘传’,无‘㮆’字。小徐‘山’下多‘木’字。按:‘山不槎㮆’,《鲁语》里革谏宣公滥泗渊语,今《国语》‘㮆’作‘櫱’。张衡《东京赋》:‘山无槎枿’,注:‘邪斫曰槎,斩而复生曰枿,’引《汉书》曰:‘若先王山不槎蘗。’《晋书·王羲之传论》:‘虽槎㮆而无屈伸。’盖并本之《国语》。知唐时《国语》正作‘槎㮆’,犹与许所引合。其作‘枿’者,㮆之省变也。二徐本此解最舛误唐人书又无他引可证,唯《玉篇》亦引《国语》:‘山不槎蘗。’‘槎,斫也。’盖本许书。锴《通释》曰:‘此《公羊》之言,传写脱两字。’今《公羊》无之。段玉裁谓当于‘山’下补‘蘗’,不当添‘木’。是也。又谓许书亦有谓‘《国语》为《春秋传》者,此其一。’乃过慎,不敢斥改。严可均曰:‘《传》乃《国语》之误。’许书引《国语》廿条,无作《春秋传》者。‘山木不槎’,‘木’乃‘’之误,当作‘不槎’,转写到耳。即櫱古文,从木无头者。议改云‘《春秋国语》曰:山不槎’。”[7]301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对此有详细论证,并引张文虎《舒艺室随笔》:“《唐本》作邪斫也。《春秋国语》曰:‘山不槎㮆’。案:此足正各本之误。《玉篇》云《国语》‘山不槎蘗’,盖所见本《说文》未误。”[8]6223由此可知,《唐本》“槎”之训释最确。《汉语大字典》当据之改。

(四)释“杠”义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皆从二徐本释“杠”为:“床前横木也。”《唐本》训篆曰:“床前横也。从木,工声。江。”《玉篇·木部》释为:“牀前横也。”《广韵·江韵》释曰:“牀前横。”考《万象名义》亦为“床前横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六:“横,阑木也。阑,门遮也。引伸爲凡遮之称。凡以木阑之皆谓之横也。古多以衡爲横。”[9]268莫友芝认为:“横下二徐本衍‘木字’。”并注曰:“‘横,阑木也’。‘阑,门遮也’。言‘床前横’,知是木为遮阑。”[7]276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亦曰:“今二徐本衍木字耳。杠又挺直义,故横者竪者,皆得被以是名。”[5]53由上可知,“杠”篆说解以《唐本》为确,《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当据改。

(五)释“椟”义

《汉语大字典》释“椟”依大徐本注为:“《说文》:‘椟,匮也。从木,卖声。一曰木名。又曰大梡也。’”又兼收③“大梡”和④“木枕”两个义项。小徐本注作:“‘椟,匮也。从木,卖声。一曰木名。’又曰:‘椟,木枕也。’”其实,“大梡”实则“木枕”之误。《唐本》释曰:“匮也。从木,卖声。一曰木椟、木名;或曰:椟,木枕。大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木枕,大徐作大梡,字之误也。木枕谓以圆木为枕,《少仪》所谓颎也。谓之颎者,圆转易醒,令人憬然。故郑注曰‘警枕’。”[9]258梁光华亦从字义孳乳引申的角度提出了精当见解。认为“椟”之本义为“匮”,即指中空而能容物的藏物器,由本义引申为特指中空而同样能够容物的匣、函、箱、枕之类藏物器。从外形上看,枕有长枕、方枕等形,其中空,均能容入棉絮、碎布、毛绒、糠谷等枕囊、枕心。从制作材料上看,枕有布枕、皮枕、木枕、篾枕、瓷枕、銅枕等等。[4]44古代文献可提供书证。《北齐书·郎基传》记载:“基性清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无须作。’”以上考辨证明,《唐本》释“椟”之“木枕”义为正确训解。大徐本释作“大梡”义非。《汉语大字典》当据改。

猜你喜欢

大字典广韵国语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敦煌本《字宝》中的活俚语 (入声)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