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2020-01-18张红漓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红漓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期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宜居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融合。建设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
一、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宜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即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要看参照的标杆城市,同时要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宜居城市也是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与居民的个人属性,即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感受和愿景。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保留城市自然山水脉络,给居民留下充足的自然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建设要力求传承自身的文化和历史,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凸显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只有生活和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能够感受到愉悦、舒适和幸福,城市才是宜居的、和谐的。
二、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
由于城市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性质和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和谐宜居城市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心理感受很重要,居民认为最适宜于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就应该是和谐宜居城市。和谐宜居城市的适宜性既要反映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整洁和协调等,也要体现城市人文社会环境的安全、便利、和谐和舒适等内容。和谐宜居城市包括五大标准:
(1)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远离各种有害物质及环境污染的可能伤害,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干净的街区;
(2)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制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
(3)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宜人的城市,拥有舒适的气候、适宜的开敞空间、良好的绿化环境;
(4)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人人都能享受到就医、就学、购物等生活设施带来的便利,具有相对便捷的出行环境;
(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城市,具有包容和公正的精神、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换言之,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宜人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的、社会和谐的城市。
三、宜居城市建设重点
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重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营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
宜人的环境能够让居民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享受到河流、湖泊、森林、山川、田野等自然环境之美。
一建设宜人的生态空间。要加大对都市区范围内的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区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改善城市内山水、河流等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和开敞空间,合理布局城市公园和绿地,营造良好的河流、湖泊景观;改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和交流的绿色空间。
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减少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城市煤烟污染;制定建筑施工场地防止扬尘的措施;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采取有效降噪措施,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全面整治城市水体环境,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水质标准,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推动污水处理企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鼓励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新型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发展低碳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采用符合生态条件的城市布局,减少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经济开发和建设活动;
(二)建立高标准的城市安全环境体系
安全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基本条件,城市的安全环境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城市的应急减灾能力。城市各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强制性规范,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是保障城市生命供给线系统的安全。城市生命线系统涉及城市气、热、水、电、能源等支系统,是城市安全运行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建设并保护好城市生命线,要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实施智慧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生命线安全防范的科学水平;
三是完善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防控体系。推进对城乡居民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开展社会公共安全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骗能力和应对各种刑事安全的能力;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行车安全,加强超载、酒驾等违规驾驶检查力度,细化交通事故防范制度,有效处理交通安全事故。
(三)建设方便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体系
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便程度,公共服务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宜居性。
完善服务设施类型。提供不同档次、丰富多样的生活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形成区—街道—社区不同层级、功能和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提高出行的便捷性。科学合理制定城市路网规划,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及道路交通设施。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实施,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和优先通行信号设施,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快速网络;建立先进、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指挥系统。
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加大步道和自行车道建设力度,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参与绿色出行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