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2020-01-18王昱中国传媒大学

环球市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类节目中国化

王昱 中国传媒大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特点的体现。而这三点也山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文艺理论和中国文艺的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带着中国的风格面貌去发展它运用它,也就是说要体现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模仿,要想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例如中国汉字、中国诗词、中国诵读、中国成语、中国戏曲、中国手工等等,电视节目可以挖掘其中的一两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出现了以传播中国汉字为大方向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传播中国朗诵传统的《朗读者》,以传播中国古诗词为方向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以普及传播中国古代成语为目的的《中国成语大会》,还有传播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国家宝藏》等。这些电视节目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也丰富了世界先进文化。

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更好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目标为我国当前电视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区别了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我们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相实践的过程。

任何一个民族及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吸收外来文化,但是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一味地模仿引进照搬,我们需要汲取他人所长加以实践,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一直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二)时代化

2018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当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广播电视总局也尤为重视和大力提倡中国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先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要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文化自信。党的十九也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其实从2013 年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开始倡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到了2018 年上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给了电视节目广阔的发展空间。五年间已经涌现出来很多力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例如《朗读者》《汉字听写大会》等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兴起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社会趋势发展的时代性。

(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想被受众感知,仅靠枯燥的文字来传递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将文本内容进行转换,因此电视节目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将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中,或者对传统的经典红色名著进行改编,都是将深奥的文字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让大家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从而使受众高度接受,更好的发挥此类电视节目对人的教化,潜移默化鼓舞人的精神,发挥大众文化的作用,满足受众的知识需求,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引领社会主义新时代风尚。

二、传统文化类节目现状

从2001 年的《百家讲坛》,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类节目。到后来传统文化类节目一窝蜂的兴起,2013 年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将文化类节目推向了高潮,仅全国卫视自制的文化类节目就达到了四十多场,虽然掀起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也使得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市场走向饱和。

在这么多的节目中确实涌出来了很多优质节目,但是更多的是互相模仿,传统类文化节目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这些节目都围绕“诗词”“朗诵”展开,要么是朗诵传统文艺作品,要么是通过竞赛决出胜负,节目形式单一,甚至有些游戏环节都设置的一模一样。长期下去,便容易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例如《朗读者》第二季的收视率远不及第一季,其他类似节目看似走高的收视率也难以长存。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并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一百年,它不断正确指导着文艺实践和文艺批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坚持文艺的自我创造

当前传统文化类节目面临着很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节目主题同质,形式同质,节目面临着很大的创新压力,竞争压力,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作观,寻求新颖的节目形式,在节目创意,内容表达等方面寻求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当前大多节目定位在朗诵、古诗词,其实节目可以拓宽思路,可以定位于剪纸、书法等,探索更加全新的节目形式,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尽可能全面的通过文艺创作展现出来。

(二)正确发挥文艺功能

纵观当今各大卫视的传统文类节目,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节目还是侧重于快节奏的竞赛环节,选手参加节目似乎功利性更强,为了拿到奖品而去比拼,节目也大篇幅的渲染竞争的紧张刺激的氛围,却对文化本身的挖掘还是不够深,虽然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定位,但是感觉节目浮于表面,一味地追求收视率,而忽视了受众对于节目内容真正吸收了多少,受众对于节目形式能接受多少,也忽视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我们只有对于传统文化精心打磨,静心创造,力求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受众,不被其他东西所玷污,才能更大程度发挥文艺的功能,实现媒体的正确引导。

(三)以人为本精确研究受众

与此同时,文化类节目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受众定位不准确问题。根据调查现实,当前文化类节目大范围集中在一二线卫视,而三四线卫视涉及的很少。一边是开采过度,另一边是开采不足,导致一二线城市居民对此类节目产生了视觉疲惫,而三四线城市居民对于此类节目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总的来说,不同级别的城市居本身会有文化差异,如果文化类节目不能全方位发展的话,则会加剧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特别重视文艺对于人民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强调以受众为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媒体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基层走访调查,实现文化的全方位普及,解决文化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更好的实现电视节目公共服务的职能。

除此之外,还有受众定位不准确问题。不论是以弘扬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还是弘扬中国传统汉字文化,节目对于受众定位太广泛太含糊,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播,没有精确的进行受众定位分析,收视率当然难以长存。因此节目要清楚受众范围,具体包括受众的年龄、职业、性别等,尤其是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水平。例如,从年龄结构出发,一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储备量当然不同。从职位结构出发,大学语文老师和乡下农民工对于文化的认知也会不同。因此不同的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吸收能力会有差别,只有考虑到不同的背景因素,把握受众的不同文化水平,才会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这不仅只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今后的发力点,也更是当前整个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类节目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