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究

2020-01-18余艳艳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化交际

余艳艳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空前的扩展,原本属于高层次的学习培养和教学研究,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大力提高,教育也走向了全球化,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颁布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解读

国际化人才是高层次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通则和规范,还要有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专业优势,熟练使用一门国际语言。

掌握了英语,就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国外的思想理念、科技发展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实际的交际能力,还能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这些无不说明了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理念与意识;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鼓励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带一路”建设也提出政治过硬、专业过硬、外语过硬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专业是基础,外语是优势。

三、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要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参照,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大学英语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应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类英语组成。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侧重于工具性,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则侧重人文性[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优化,构建出能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体系。

(一)深化EGP通用英语

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归属于公共必修通识课程体系。作为具有工具性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则较为单一,以EGP 通用英语为主,侧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领域,更多地集中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课程也以传授理论、教授知识为主,研究、讨论、讲座类较少。

要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就要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参照,在通识类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支撑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型,可以是知识类、理论类,也可以是研究类、讲座类、技能实践类等。在课程描述、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要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实现从以英语为主体的语言教学到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教育,实现通识英语的深化。

(二)普及ESP专门用途英语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以讲授适用于专业及工作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英语交际的能力”[3]。目前,各个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的学分设置进行了改革,大学英语学分消减到了10学分左右。不少人认为“语言只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语言的实质不在于工具,而是交际。”[4]因此,在学分普遍消减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对通用英语体系进行深化,而另一方面要普及ESP课程。

ESP教学让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学习动机更加明确,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英语所带来的好处,改变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无用的看法。英语习得的知识能够运用到专业领域,语言教学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注重应用和实践。通用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而专门用途英语则能够帮助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并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说,通用英语是基础,而专门用途英语则是提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很多高校采用了“通用英语+”的模式,即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加拓展课程的模式。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性发展,开设不同的拓展课,即专门用途英语。“通用英语+”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提高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结构设置除了通用英语和专门英语之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特别强调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5]通过学习跨文化系列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交际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不同的知识、语言、文化背景下,仍然能够进行积极有效地交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关键。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语言、情感、文化、思维等多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调整,这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应用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多元化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项目教学是目前较受欢迎的主要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多年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不少大学英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办法,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课堂互动也比较简单,多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简单形式。社会在变化,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也要相应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作为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不能一味地讲授,而应当根据传授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与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分组讨论、课堂展示、演讲辩论等多样性的任务。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深化了主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交际价值。

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扎实的实际交际能力,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进行积极的交际。用模拟相似的情景进行情景教学也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直观体验英语环境下的交际模式,让学生将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感受英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之中,各种智能移动端在学习者中得到普及。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就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实施基于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6]由此可见,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方法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并在不断取得进步,获得良好的效果。

以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混合式教学设计会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观看教师的引导性视频以及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视频,根据任务要求阅读课文,收集整理其他相关的信息,学生根据任务在线讨论等。在课中,学生独立或分组汇报任务进展,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则需要适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并进行点评。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讲解、阅读、练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课后,学生利用线上线下的手段完成任务,分享任务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和学生用线上线下的教学和学习手段进行有效互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目前有很多极为受欢迎的互动方法和学习平台,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雨课堂、泛雅平台、超星移动端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工具、智慧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施学情诊断分析和资源智能推送,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开展多元化智能化评价,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项目式教学方式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特征就是实践能力。教师依据特定的知识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研究项目,让知识巩固和能力发展实现同步。“大学英语项目教学,可以通过与英语社会文化相关的项目实施,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际等国际化人才素养。”[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适应性是国际化人才面临的最大挑战。外语学习使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形成可以合作包容的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项目教学的选择要以英语文化为主,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跨越文化的障碍,掌握跨文化交际方法。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明确具体的项目活动,在探究中获得跨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整个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当使用英语,学习语言与学习技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基于项目教学的效果主要是以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产品的表现形式则具有多样性。研究报告、视频、文稿、戏剧表演等都能够作为项目教学的最终成果。在检测教学效果时,一定要明确,产品必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真正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五、结 论

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在发展,开展国际合作更需要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学习和吸收最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进行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索,在努力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国际化交际
聚焦港口国际化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