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主体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
2020-01-18操基栋
操基栋
(安徽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231201)
非公主体文化是指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非公组织主体由自身所有制而形成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文化集合。当今非公主体事业发展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为整个非公组织普遍认知。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新问题、新挑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价值判断、利益诉求,交互、对垒、碰撞,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统领、整合与规范,以强化非公主体精神共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基础,推进非公主体事业发展。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中轴作用,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1]文化软实力就是通过文化载体、文化方式、文化氛围表现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感召力,是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发挥作用,“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和认同,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承创新。现在正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结构处在大调整时期,非公主体文化多元复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势在必行。坚持正确核心价值观引领,既保证了主体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又注入了主体文化灵魂,绘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为非公主体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凝聚非公主体思想共识、全员价值认同、上下同德同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和践行意义。
一、部分非公主体文化建设所呈现的问题
部分非公主体热衷主体文化建设表层化,误将形象设计等同主体文化核心建设。
(一)主体文化建设的标签化
部分非公主体对文化建设的基本含义、价值特征、目的意义停留在浅层次理解、表面化水平,表现在一些用来指导和约束员工行为规范的制度规定或一些顺口溜的口号上。没有把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现代文化理念融入非公主体管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运行中去,对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理性认识。
(二)个别主体文化建设简单化
正能量文化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主体将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即创建优美的建筑环境、外观色彩的统一规范、员工服饰的款式大方、主体标识与产品包装的图案新颖。风格奇异、优美环境的创建和文体活动的开展是主体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文化表层活动无法替代深层次的价值观引导、精神塑造、心灵感召、默化渗透的文化建设。感官上的新奇满足不可能为非公主体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一些主体文化建设与经营运转两张皮
部分非公主体文化与主体单位的经营、教育、管理未能做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些非公主体把文化建设看成是主体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现代企业、学校事业发展可持续竞争力和持久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没有将主体文化建设上升到维系主体事业发展的精神纽带上,把主体局部效益看得高于一切,对社会效益、社会满意程度重视不够,极大削弱了非公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了非公主体可持续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文化建设与非公企业、非公学校事业发展目标、效率效益是统一并行、相互促进的。非公主体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默化迁移使主体全员价值观正向汇聚,为主体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源动力。
(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短期行为
部分非公主体文化建设未能与时俱进,不重视总结发展,不推陈出新,少后续措施。其一,员工队伍建设:由于体制原因,只是短期行为,更多关注工资、福利等待遇,对文化精神的追求缺乏主体意识,不能自觉地融入非公主体的文化价值认同。其二,主体战略发展:一些非公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个体存在感,文化建设的短期行为破坏了非公主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和加强非公主体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力推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增加非公主体文化社会主流价值含量是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非公主体事业发展取得社会效益、社会公信力的需要。
大力推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塑造主体精神风貌,提升非公主体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分量。大力推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首要是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方向,为推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谋势、造势,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特色。大力推进非公主体文化建设不仅是非公主体自身的魅力建设,同时也是全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组成。非公主体的文化建设是开放型的文化体系,应摒弃自我封闭型的文化架构,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建设合拍的态势。
树立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的范本。认真总结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经验,为主体推出文化建设的模板进行典型引导,明确方向,大力推进非公主体的文化建设。在加强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非公主体事业可持续发展。
明确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目标。推动非公主体文化建设,就是要明确主体文化建设目标。非公主体员工在认可社会主流文化目标的同时,使个人目标、主体目标与社会主流价值目标达成共识。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以期达到社会正能量目标导向,整合多元意识,使非公主体员工的文化行为一致协调,确立共同的非公主体文化价值认同。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目标是主体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动非公主体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形成非公主体的价值共识,凝聚事业发展不竭精神动力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非公主体文化纵深发展需要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坚定核心价值观对主体文化建设方向的引导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公主体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强化主体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整合。在新时期能更好凝聚主体人思想共识,在日趋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舆论阵地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坚定的主体文化建设方向能更好凝聚非公主体员工思想共识,在日趋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舆论阵地中,把持明确的主体文化建设方向。
突出积极引导,重在培育践行。非公主体文化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保证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化心化行。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共识是主体文化建设的目的,能唤发主体员工积极向上、奋力作为、敬业爱岗的精神。在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非公主体内部,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工作精神、团队责任意识、敬业向善的理念,坚持社会效益首位思想,加强社会核心价值引领和道德调节,坚守社会责任,做到经济社会两个效益共生共荣共赢。
增强意识形态主动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2]123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处在“黄金期”,社会面临“矛盾凸显期”。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主体发展势必建立与经济转型期相适应、为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激励
落实落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面对全球化思潮涌动、文化交汇、观念迭起的时代特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弘扬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要结合时代落地落细落实,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融“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乐于奉献”等核心价值观于非公主体员工的思想道德观念之中,并持之以恒成为行动自觉。
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顺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的价值体现。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员工应理性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并使之渗透到主体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注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凝练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在主体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中形成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长期坚持不懈,形成共识认知
坚持求大同与存小异的整合。求大同要在坚持一元价值主导的同时,允许多种价值观念和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重在引领和整合,形成核心价值观共识,促进非公主体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存小异要包容多样性,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整合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非公主体多元文化的目的。
加强心灵工程建设。价值观建设是持久深入心灵的建设工程,需持续发力。坚持在引导中整合,在整合中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践行上下功夫,体现在非公主体文明创建的方方面面,引领文化产品传播,融会主体精神提炼,转化成价值认同,内化为行为习惯;要在培育上花气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融入主体文化建设全过程,扬正气树形象,明立场亮底色,凝练核心价值观的共知共识和自觉践行。
四、做好新时期非公主体党建工作是非公主体文化建设的主题
加强非公主体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4]
(一)认真做好非公主体党建工作势在必行
按照目标同向、工作同心、发展同步的要求,在社会服务、产业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凝聚推动非公主体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非公主体党建要实现“三个全覆盖”
一是组织建设全覆盖,有党员的地方必须建立党的组织。二是生产经营、教育教学过程全覆盖,党的方针政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贯穿覆盖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理论教育全覆盖。理论武装常态化,学习、贯彻党章,讲政治,守规矩,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情怀,尊重教育规律,坚持非公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创新方式方法,保证党建工作成效
非公主体党建做到“三个同步、两个结合”,坚持主体事业发展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把党的政治优势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让党组织在非公主体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决策、全程监督,积极探索建立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党组织与非公主体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党组织在非公主体的政治核心地位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职责和具体的工作初心。
(四)加强制度建设,发挥组织作用,多措并举保障、推动非公主体组织建设落地生根
一是突出制度建设。加强制定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和评议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基层党组织机构建制、职责内容、议事程序、会议规则、工作要求,从实从严制定系统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强化宏观谋划,牢记宗旨初心,夯实非公主体党建工作基础。
二是政治核心、监督保障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党政要施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保证党组织参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保障党的政治核心、政治思想领导落实到基层。党组织与董(理)事会、监事会建立畅通协商的沟通机制,依照党章、条例按期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
三是适应新时代,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时代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发生新的变化,由“管理指导型”变为“服务担责型”。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党组织新形势下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把非公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融入到生产经营、教育教学过程,党组织负责人要成为政治理论、生产经营、教学科研“双带头人”,“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