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卓越特质及培育研究
——透视“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的秘密
2020-01-18任少伟
任少伟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一、研究背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状况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纵观已有研究文献,理论界多数研究者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宏观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路径和策略。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有学者呼吁要加快跟进大学生典型人物成长成才学理研究[2],学术界渐渐地开始关注、探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成长规律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有个人特质、自身素质和有影响的事或人;也有学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活动的相关性,认为环境与学生个体自我管理对就业、学习活动、情绪状态、成长动机、行动执行策略等产生重要影响。
优秀大学生典型人物群体集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共青团系统高度注重大学生优秀典型人物的培育、树立、宣传、教育(简称“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推出一大批德高行范的优秀大学生,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显著亮点。作为安徽省授予青年大学生的最高荣誉,“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评选始于2012年,至今已连续开展了六届,共评选出60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和300 余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这一独特群体的感人事迹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和示范效应,为彰显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优秀典型特质,以40 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群体事迹文本的深度分析,提炼优秀大学生的卓越品质,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提供借鉴和有益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2014~2017 年安徽省共评选出省级“十佳大学生”40 名,其中男性27 人,占总人数的67.5%,女性13 人,占总人数的32.5%。学历分布上,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为26 人、7 人和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5%、17.5%和17.5%。40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分布在19 所高校,其中3 所高校为985 高校或211 学校,14 所学校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1所为民办高校,1所为高等专科学校。
(二)研究方法
通过“安徽省青少年”“安徽学生工作”网站以及获奖学生所在学校校园网等途径,全面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安徽省十佳大学生”事迹文本材料,通过对40位省“十佳大学生”事迹材料认真研究、深度分析,精准凝练每名“十佳大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典型特质和成长路径历程,特别梳理了提炼影响每位“十佳大学生”成长的核心关键词。
三、结果分析
对近4届“安徽省十佳大学生”事迹文本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一群体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质或品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主要方面。
(一)勤学刻苦与充满活力
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学生阶段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读书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靠勤学刻苦。[3]纵观“十佳大学生”群体成长事迹,尽管各个身上“闪光点”有显著差异,但是“勤学刻苦”和“充满活力”在每位“十佳大学生”身上都能得以充分彰显,他们个个成绩优秀,并能够妥善地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自觉把“勤奋学习”作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把“增长本领”作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与此同时,在“十佳大学生”这个群体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令人动容。
(二)兴趣广泛与能力复合
在对40 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事迹文本材料分析过程中,很清晰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兴趣广泛多元。如就读会计专业的小饶同学对舞蹈情有独钟,自幼学习钢琴,对各种文艺有着浓厚兴趣,在舞蹈兴趣与社团工作的激情碰撞中用文艺磨砺品性,用责任与担当奉献传递着正能量,逐步成长为一名自信向上的校园文化使者;再如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小朱,从小受家庭艺术环境的熏陶,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令人羡慕的音乐天赋,自学软件编曲、混音,在校爱“蹭”音乐课,如今已成功创作200多首歌曲,成为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拥有425万超高人气的原创音乐人,成功签约音乐制作人,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实生活中,兴趣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使我们更能充分地倾听自己内心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但是做出一番成就,单有一番兴趣远远不够,还离不开艰苦的努力、好的机遇等综合因素。在“十佳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上集中体现“兴趣多元”和“能力复合”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地处理了两者关系,并使得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自身全面均衡化发展。
(三)目标清晰与精力专注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都很丰富,但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并不多。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但往往只有当注意力分散导致不能有效率完成工作甚至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事实反复证明,每次只专注于一个目标比专注几个目标更容易成功。尤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种专注精神更加弥足珍贵。研究“十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自身确立的清晰目标和长期的精力专注密不可分。清晰的目标就像“定盘针”,能够使得他们在面对来自外界的诱惑时“稳如钟”,同时“打破砂锅”、专注追求的精神使得他们有力地抓住一次次的成长发展机遇。
(四)直觉敏感与创新凸显
直觉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和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觉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产生决策、创造办法、思路以及理念等的方式之一。敏锐的直觉往往容易产生联想,然而联想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诱因。在对“十佳大学生”群体事迹材料梳理分析中发现,部分“十佳大学生”具有直觉敏锐和创新精神强烈的特点,尤其是“科技创新类”“十佳大学生”更是如此,在独具个人特色的领域,优异成绩的取得绝大多数来源于对某一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迅速识别和敏锐的洞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强烈。“小高上小学的时候,家乡很多人在煤矿做一线井下工人,一次瓦斯爆炸事故让他身边的几位同学失去了父亲。这次事故给了他冲击与震撼,他在心底立下志向一定要为煤矿工人造福,为煤矿安全治理做贡献”,后来小高本科、研究生阶段所就读专业均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在每门课程教材扉页上都会写上“安全第一、责任重大、人命关天,风险与使命并存”的话以此来警醒激励自己,在专业学习实践中小高处处留心走心,坚持把煤矿井下工人的“烦恼和忧愁”都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种子”,先后自主研发了“全自动煤矿防治火灾语音预警模型系统”等十余项创新成果。
(五)勇于担当与责任心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4]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研究发现,“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群体身上呈现出浓郁的担当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对父母或亲戚,还是对社会或他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敢于担当品质和责任令人动容,并努力地将个人命运、成才成功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把自己锻造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十佳大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的担当和无私付出看成是单向的直线,而是把它视为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给养”,主动自觉地把它融入到自身成长历程中。正如小朱所言,“在洛阳的每一天都在被激励着,都在成长着。我恋上了洛阳,恋上了志愿服务,更多的是恋上了一种成长的感觉。我想呼吁更多大学生关注祖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多出去看看走走,不仅仅是祖国中西部贫困需要我们,更多的是我们需要那种成长,需要去那里找寻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丢失了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和担当,让“十佳大学生”这个群体显得耀眼和闪亮。
四、讨论与建议
成长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关键在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优秀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所展现出来诸多优秀特质或品质,为我们提出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所谓大学生责任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大学生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担当态度和认知。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学生人格健康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更是催化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动力所在。[5]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探寻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责任生于清醒的冥思,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其内在觉醒,使其深刻地明白弘扬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必然性,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群众情感、基层情怀,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识,了解基层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做贡献。三是学会塑造自己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社会心态。遭遇社会不公平境遇时要树立信心,学会理性平和;遇到学习生活困境时,能够经受住挫折的打击,提升抗挫折抗摔打能力,要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能够战胜丑恶,总有一种美好能穿越黑暗。
(二)激活兴趣,开发学生成长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种动力,通常而言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都会心甘情愿并竭尽全力地去做好。这就启发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精心地创设教学情境,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兴趣,并注意及时引导,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兴趣转化为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化需求,要善于做“凸透镜”,积极搭建个性化差异化成长平台和载体,引导大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提升自我“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个焦点上来,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做到“少迷茫、多行动”,促使学生有差异地个性化成长成才。
(三)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力与创新力
所谓“专注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注力是一种将意识集中的心理过程。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席卷着资讯的风暴,充斥所有电子视窗,渗透进生活缝隙,吸走人们的精神能量,把时间打成碎片,似乎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已经毫无防备地跌进一片信息的汪洋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6]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任务,必须勤奋刻苦,绝不能松松散散浅尝辄止地学,要提升自己的学习专注力,聚精会神地学,全神贯注地学,唯有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同时,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锤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学会反思和自省,在批判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锻造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