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哲学新探
——《周易明意》意本论的哲学突破

2020-01-18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爻辞周易意念

韩 盟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100872;2.延安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周易明意》是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的一部新作,2019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新方法、新角度对《周易》哲学进行探索的著作,顾名思义,就是将《周易》本身所具有的“意”哲学推明于世,这在以往的易注中是没有学者做过的。《周易明意》用意本论的方式“推天道以明人事”[1]3-4,《系辞传》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明人事”可谓就是明此“圣人之意”,但关于圣人意指的《周易》本体,张载认为是气,陆九渊、王阳明认为是心,程颐、朱熹认为是理,还有其他古圣先贤也都没有提出“基于易道的‘心(意)通物论’”[1]1。到了近现代,胡适和冯友兰早期写作的《中国哲学史》,更是对《周易》哲学着墨不多,他们后来对《周易》也不够重视,这使得后来中国哲学史学科中与《周易》有关的“中国哲学意识(Chinese philosophical sensibility,中国哲学感受性)”①参见Wen Haiming.Chinese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一直缺位。其实,研究中国哲学史,就是要懂得“中国哲学”的那种感受性或韵味,但《周易》这类经典的特殊性在于,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路径,如果只是基于卦爻文字本身来展开研究,从根源处便偏离了经典内在的、贯通天道人世之“道”,因为纯文本研究往往缺乏对真“道”之哲学体认。正是从这个角度,《周易明意》试图推进中国哲学的新发展,把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之“哲学”,用新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按照传统中国哲学的言说方式,把“道”从“超越义”下降到“内在义”,因为这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道的核心意义。正是在对“道”作“内在性”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周易明意》把“人天之意”作为意本论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引入一种新的“意哲学”或“意本哲学”,作为诠释《周易》经传文的立足点。

《周易明意》的哲学核心是“人天之意”,作者试图在诠释六十四卦经文上建构一幅意本论形上学的“意”图,使心易相通、心意相通、心物相通、易意相通、卦意相通,使卦爻辞不仅有义,还有活的“意”,把卦爻辞诠释出“意”哲学的味道。《周易明意》正是“从建构‘意本论’的根本点出发,通过以传解经,尤其是通过《说卦传》解释卦爻辞”,立足于观象系辞、系辞明意,“建构以‘人天之意’为核心的‘意本论’”[1]3。书中分别从“人天之意的宗教感”“意本形上学”“意本创生论”“意本认识论”“意本相容论”“意本感通论”“意本心通物论”“意本伦理学”“意本动机论”“意本政治哲学”等十个哲学维度来展开阐述。本文将重点从“意本形而上学”“意本心通物论”和“意本伦理学”这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和总体概述。

一、意本形而上学

《周易明意》试图将《周易》中的“意”“明”出来,建构易学史上全新的以“意”为本体的形上学。《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710这个形上之道在宋代杨简《杨氏易传》里被认为是“道心”[2],在明代吴桂森《周易像象述》里被认为是“人心”[3],但他们所认识的都有心与物的分别,有感于此,《周易明意》意本论提出《周易》形上学的核心是“心物一元”论:“易本心易,心通于物,心物一元。《周易明意》以意为本,建构人天之意论。”[1]3杨简认为《周易》推演的天道是“孔子作乾,彖虽多言天,然孔子专意明人之道心”[2]8;吴桂森认为是“唯其天行日行,所以烛四海而常明人心之明”[3]436,而且一般研究者认为,《周易》强烈的形上学意味主要体现在《易传》之中。实际上天道也是日月之道,《系辞传》说:“日月之道,贞明者也。”[1]713《周易》通过推此天道来阐明人事,这里明的不是“道心”,也不是“人心”,因此二心皆是易外之物,其实《周易》是在明“意”,是在阐明日月之易中最本源的“意”,是在卦爻辞字字句句都能够理解到的“人天之意”——人与宇宙意念合二为一的状态——这个世界、宇宙跟人的意念合一。在《儒家实意伦理学》中,作者以人己合一为出发点,以人生为意念实化的过程,讨论儒家伦理学相关的问题,而讨论这些问题的形上学基础就是“意”存在具有本体论意味①参见温海明《儒家实意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人跟世界的关系可以从“人是意向创生的存在”来理解,人生就是意念创生的过程,人在意念流动的过程当中,可能碰到各种外缘,不停改变自己意念流动的状态。意念之流与威廉·詹姆士的“意识流”②参见威廉·詹姆士著《心理学原理》,该书首次出版于1890年,伯格森写作时有参考。,亨利·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所强调的“静观万象,体会一切”相似③参见亨利·伯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英译者序言)。。

在《周易明意》意本论看来,人的心意能够通天,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状态不仅是理想,而且应该是可能与现实。作者认为,基于《周易》的宗教意识可以超越西方外在两分的、二元对立的宗教观念,也就是说,在《周易》的中国式心灵意识状态当中,可以把西方的上帝包拢进来。与此相反,西方上帝却难以被人的心灵包进来,因为基于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上帝是一个绝对的、外在的、崇高的、永恒的存在,所以是上帝包括一切人心,而不是人心包括上帝。西方宗教感中的这种超越感,与中国的“天”“道”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天人合一”,不是与超越和外在的“天”合一,而是与在世间的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和谐无碍。《周易明意》指出,这种“天人合一”境界可以从《周易》到阳明心学贯通下来,悟者可以体会到心灵意识和整个宇宙的打通感,人悟通了心意通于世界本体以后,本体就不在心灵之外。这种体认并不是神秘主义,也没有神秘感。这样,《周易明意》的“意”,与心学中“心”的味道就当是冯友兰翻译“心”为“宇宙心(Universal Mind)”[4]所要传达的意义。这种心包宇宙的宗教意识,内含有浓烈的东方宗教味道,人可以通天达圣,人的圣心可以代天立极,即所谓“人极”,这是一种无穷的、崇高的“人天之意”的状态。

《周易明意》认为“意”从形而上学角度可以作为本源性的存在。一般来说,对《周易》本体存在的解释较多,如张载认为万物皆气的“气本论”,朱熹以太极来说理的“理本论”,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易”的“心本论”,而以“意”为本,就是试图开创解释《周易》和传统中国形上学的新角度。作者认为,“意”可以有本体论、形而上学根基意味,所以意本论的“意”既是气,又是理,又是心,也是太极,是统而合一的宇宙论根源,也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根源。把宇宙和世界看成以“意”为本,是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哲学观,从而走出气学、理学、心学的藩篱,意在开创从“意”的角度解释中国哲学的新时代。

二、意本心通物论

《周易明意》架构先天八论(生-能-向-缘-识-行-量-境),以论《周易》之意向是本源自先天,再对应后天八论(缘-识-向-境-能-生-行-量)将“意”实化出来,能够运世之化[1]4。意能实化,也即将卦爻辞之意与万物合一,《周易》生生不息,也正是有此心意通天通物,人和世界处于彼此感通的状态中。西方哲学关于此类的问题困境之一在于基于主客明确两分,使得主客在感通上有困难成为基本预设,如普特南“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考问我们生存世界的真实性,思考世界到底是虚幻的,还是当下真实的。他人、他心问题在西方哲学当中被认为是异于自己的心灵意识的,萨特讲“他人即地狱”等哲学观点传递出西方哲学思维方式难以超越主客对立的模式。可以说,《周易明意》感通论与西方主客二元论不同,主客合一是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的基本状态。当然,其前提是万物皆气的气一元论,可见,感通论以气本论作为本体论前提。

从主客感通论可以推出“心通物论”。“心通物论”是意本论的核心,也可以表达为“意通物论”。杨简在其《杨氏易传》中曾多次提到“一”,认为“夫道一而已矣,三才一,万物一,万事一,万理一”[2]5,但他并没有指出“一”的方法论。从《周易明意》的角度,这个“一”就是人天合一,正是人天之意,人之心意通天的状态可以沟通万物万事万理。可以说,历代易学者都在讲述《周易》的体,但都没有把易源之意、实化通物之意提出来。人天之意是《周易》的本体,人意能够通物,通于整个卦爻辞。《周易明意》认为,卦爻辞是古代圣人整理和创作的,是商周之际走出巫术思维,建构人文理性的系统创作,通过重释卦爻辞,可以把心通物论在字里行间的系统建构起来。在作者看来,“心通物论”是历代哲人不断重复的形上真理,只是近代几乎没人认真去把它琢磨出来,所以《周易明意》把它落实写下来难度不小。可见,《周易明意》的作者是试图让“心通物论”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意识”在卦爻辞的字字句句中贯穿下来。

《周易明意》意本论认为,“意”跟世界处于一种玄妙的认识状态。《系辞上》有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1]701,便是解释意念和世界的感通关系。《周易》神妙之处也在于此:心灵既不是肉体的心,也不是简单的意识状态,不仅具有对于具体物的认知功能,而且具有一种能够领悟世界全体的能力。《周易明意》提到:“这种以心灵的平衡秩序梳理天地阴意与阳意运动秩序的态度带有一种贵族气息,而心灵贵气来自于一种心意通天的特殊平静。”[1]122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经典的终极性理解是相通的,即一种同时悟通心与世界整体的可能性。心与世界不是简单的主客互动,不是心物两分意义上的各种活动,而是心能够感知到周围的各种微妙活动,进而感通整个宇宙全体。

基于“心通物论”思考《周易》的命运观,作者认为《周易》的命运观接近于哲学中的相容论(compatibilism),即“命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可以彼此相容。一方面,《周易》天然带着“命定论”色彩,这样的人生观认为,人所有的选择都是注定的,甚至没有超越和改变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自由意志论也是《周易》哲学理论的重要贡献所在,主要体现在义理派的解读当中,强调学习、运用《周易》的哲理来帮助人们把握命运。所以相容论旨在说明两种关于命运的说法在《周易》系统当中都是合理的。一方面,《周易》确实有被决定论(determinism),帮助人们体验到人生往往是有无奈的,好像《庄子》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另一方面,人有意志,时刻有意念(intention)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动性,可以努力去把“意”实化出来,这显示出人对人生命运把握的主动性。《周易》之意实化之后,才能使人们“赞天地之化育”,也正是《系辞传》一开篇所讲的“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1]679,可以说,“意通物论”就是将意念实化到万事万物,使人行于易之中,又使易行于人之中。

三、意本伦理学

《周易明意》意本论在强调主客不分,心通于物的基础上,思考出新的伦理学解释维度。作者在之前的《儒家实意伦理学》中提出,善恶不是简单两分的,而是从天道贯通下来的,也就是从“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开始的。儒家认为,“善”首先是天道自然之善,天道生生不息,人顺应天道下来的善是生生自然的、本然之善,也是整体性的善①参见温海明的《儒家实意伦理学》第八章“人与权”。。《易传》是典型的儒家作品,其伦理意味传达出儒家伦理之“善”的正道。《系辞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687《周易明意》正是“‘意’本‘立日心’,立天地日月之心,或为‘心之音’”,“而日月之心之音,本来心意通天,真诚无妄”,“通于自然天地,仁爱世人”[1]4。朱熹《周易本义》认为:“故圣人作《易》,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扶阳抑阴之意焉。盖所以赞化育而参天地者,其旨深矣。”[5]《周易》中的儒家伦理就是此阳意生生不息之善,正如《周易明意》所说:“乾阳的力量在天地之间,配合日月的运行,行云布雨,表现出来的云和雨是自然之‘物-心’之力被领会的状态。”[1]81《周易》一阳来复之复卦的“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如同《周易明意》诠释所言“人心之善念何以可能?人之意与天地之意有相同的先天结构,人心本来就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生生不息,在人心就是天心自然流动表现为仁心流动”[1]326。《周易明意》意本论进而认为,儒家伦理学主要是动机论,而不是后果论。从《易传》开始的伦理学意识强调人跟世界打交道,在尘世历练过程中“正心诚意”,后来影响到《大学》《中庸》和很多儒家代表人物的观点。儒家强调人可以反思自己的心灵和世界感通的原初状态,从初心发动的状态就做价值判断,也就是要求主体在心念未发的状态当中,就开始做“正心诚意”的功夫,而不是等心念已经发动了,再来做功夫,毕竟心念发出来之后再努力调整就晚了,所以心念的善良是在意念发动之前的“前意念”状态就要努力端正和调整好的。

在动机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周易明意》意本论基于卦爻辞的解说,建构起一套新的儒家政治哲学。这个解释维度强调意本论可以落实到人跟世界共振的状态,协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参与、改变世界。《周易明意》用“意”实化出了《周易》本有的“开物成务”“济物利民”功能。意本论揭示的哲学道理说明人的意念时刻介入时空,可与时间和空间的能量同频共振,从而发挥其政治性的力量,改变人生、家庭和社会,甚至国家与天下。

总之,《周易明意》试图以“意”为中心,找到意本论契合于64 卦384 爻的逻辑结构,把意本论“一以贯之”并展开。作者认为,卦爻辞的表达不能脱离卦爻辞的语境以及爻的推移带来的象变化,否则就不是对卦爻辞本身的哲学解读。《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诠释学是为了让卦爻辞的哲学意蕴能够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努力让《周易》的每卦每爻都说现代哲学的话,这是之前易学家做得不够的地方。《周易明意》把意本论贯通在384 爻的字里行间的尝试,历代《周易》注疏亦几无前例。

《周易明意》试图把《周易》经传文诠释成为新的意本论哲学,其实是在寻找和建构“中国哲学意识”。“中国哲学意识”不可能离开经典里原汁原味的哲学味道,有如丁耘《道体学引论》认为,“道体学”内在于中国很多经典,如《易传》《中庸》《庄子》等。黄玉顺和林安梧尝试建构新的体系和表达方式,贡华南讨论中国哲学的“味与味道”,都是为了在中国哲学传统当中寻找进而建构真正的“中国哲学”。可以说,寻找和建构“中国哲学意识”是当代中国哲学领域学人们持之以恒的工作。

“中国哲学意识”是用哲学的语言把经典哲学本来的韵味传达出来。《周易明意》从方法论上很像传统经学,犹如郭象和朱熹曾经做的工作,以注疏带出哲学系统阐述。郭象《庄子注》和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都是在注释当中建构自己系统性的哲学思想,其他如程颐、苏轼、王夫之等人的哲学体系,也是如此建构起来的。《周易明意》采用古老的经典注释方式,通过意本论的视域,力图造出一套系统化的哲学理解。这是在“我注六经”的同时,让“六经注我”,是传统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当代的综合创新。正如西方哲学可以说是在诠释古典当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更是在诠释经典当中向前推进的。对经典诠释要有基本的宽容和理解,不必过分追究郭象偏离《庄子》原义,更不必攻击朱熹注释偏离《大学》原义,他们注释的时候,就是要讲自己的整套哲学理解。《周易明意》继承了马恒君的“卦变说”并有所发展,因为“卦变说”是解释卦爻辞最精确到位的路子。《周易明意》一书完善了历代卦变说,提出了“文王卦变方圆图”[1]52-57,紧扣“观象系辞”的卦爻变化,竭尽所能抓住卦爻象变动带来的义理变化,进而推陈出新,构建意本论哲学体系。

建构《周易》意本论的理论尝试,对于今天研讨经学和国学之关系,或许提供了一条关于经学研究方法、经学与哲学关系的新路。中国哲学诠释史上,谈“意”的哲学家一直都有,《大学》有“诚意”之说,后来朱熹和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围绕“诚意”等建构了自己的新哲学体系,到晚明刘宗周那里,他对“意”的讨论比较丰富,不过还是没有上升到“意本论”的哲学高度。其实,“意”可以成为哲学最核心的、原初性的、根源性的概念,前人论及很少,而在今天这个时代讨论“意”,不可能在传统中国哲学学科的范围内完成,必然涉及心意、意识、意念、意义、意向性等论题,从而与现象学、心灵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西方哲学论域,甚至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前沿学科研究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爻辞周易意念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甜甜的“蝴蝶茧”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