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剃头大师》教学纪实与评析

2020-01-18执教者哈尔滨市香坊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2期

执教者 哈尔滨市香坊小学 王 迪

指导者 哈尔滨市香坊小学 李 清

评析者 哈尔滨市香坊小学 谭洪波

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生词,学习概括体裁为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通过两次默读,学生勾画、批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的是谁,以及这样称呼他们的妙处。并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迁移到理解难懂的句子,积累理解体验。

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5.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幽默,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大家有信心吗?咱们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勾起了我们对课文的回忆,谁能试着运用上面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课文讲的是我的表弟胆小,从小怕理发。后来找到了“我”,我把头发给他剃得坑坑洼洼。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比较精练,但是课文内容不够清楚完整。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其中包括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能够把表示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这些词语用简练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生2:课文讲的是我的表弟小沙从小胆小,害怕理发。每次剃头的老师傅给他剃头,他都叫人家“害人精”,而且剃头时总想夺门而逃。后来,他找到了“我”这个自认为是“剃头大师”的哥哥,结果“我”给小沙的头发剃得坑坑洼洼。

(板书:害人精、剃头大师、我、老师傅。)

师:看,像他这样,利用表示事件中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词语,就可以把文章概括得简练又准确了。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师:表弟小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生1:我觉得小沙是个胆小的孩子,我从第1自然段“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看出来的。

师:你关注了文章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真会读书。

生2:我觉得小沙是个顽皮的孩子,我从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不得不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看出来的。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小沙的顽皮呢?

生2:因为他爸爸不拿木尺,他就想跑。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从理发店夺门而逃的小孩儿吗?(生:没有。)见过需要爸爸拿着木尺监督剃头的小孩儿吗?(生:没有。)是啊!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就能体会出小沙的性格特点来。

(板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

生3:我也觉得小沙是个胆小的孩子,我从第9自然段“小沙坐在凳子上,看我找出剪刀,才有些慌,说:‘别剪破耳朵,你得发誓!’”看出来的。他确实害怕剃头。

师:你抓住了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感受的。这句话中都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慌”是描写人物什么细节的?你看它的偏旁?

生:竖心旁。

师:对了,“慌”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抓住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也可以帮助我们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语言、心理活动。)

三、运用方法,精读课文

1.学习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师:究竟被称为“害人精”的老师傅和自称“剃头大师”的“我”为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到“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用旁批词语的方法简要地写在书上。

生1:请大家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我旁批的词语是“痛苦”。因为小沙很害怕剃头,可老师傅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他不敢动,不得不由老师傅摆布,所以我感觉他很痛苦。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磨得锃亮的剃刀”,就有了这样真切的体会。

(板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师:老师傅不但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样工具呢!(生:老掉牙的推剪。)对,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吧!(图片出示一把锋利的剃刀和老式推剪。)

师:看到图片,说说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1:这剃刀太锋利了,我看了都害怕。

师:借助图片,我们能知道小沙多么痛苦,多么无奈了。

(板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借助图片。)

师:谁能带着这份痛苦和无奈,读一读第4自然段?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出了小沙的害怕。

师:他的朗读突出了剃刀的锋利、小沙的不情愿。让我们学着他的语气语调,一起读读。

师:谁接着说说,老师傅怎么给小沙剃头的?

生1:请大家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我旁批的词语是“受尽折磨”。推剪咬住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小沙得多疼啊!

师:哦,你借助了想象理解了这个句子,好方法!

(板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借助想象。)

师:还有同学想说说吗?

生2:碎头发掉进脖子,特别痒痒,以前我剪头发时就遇到过。所以我觉得小沙很可怜。

师:这个同学再次使用了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了句子,感受到了小沙受刑一般的痛苦。看来,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确实让小沙感觉不太美好,所以他把老师傅称为“害人精”。

2.学习“我”为小沙剃头的过程。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我”怎么给小沙剃头的。(PPT出示阅读提示。)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7~18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语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请大家看课文的第10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中我感受到了“我”剃头剃得很快,很有天分。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感受到了“我”剃头时的有模有样。(板书:动作。)那你能不能试着加上你的动作,为我们大家表演读读这个自然段?(生表演读这段。)

师:我看到好多同学也在下面跃跃欲试,那同桌合作着表演读读这个自然段吧!(同桌之间合作表演读。)

师:谁还找到了“我”为小沙剃头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2:请大家看第12自然段。我感受到“我”剃头剃得特别熟练。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熟练”。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我”的熟练呢?

生2:“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我从这里感受到“我”剪得非常快。

师:谁能读出“我”动作的熟练吗?(指名读。)

生3:请大家看课文的第1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我”给小沙把头发剃坏了,“我”特别害怕。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怎么看出我害怕呢?

生3:因为我叫起来,而且句子里有两个叹号,那肯定是吓坏了才会用这么强烈的语气。

师:你读书不但关注文字,还关注标点,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头发已经剃坏了,小沙什么反应?

生4: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师:(PPT呈现第15自然段)你知道“我”为什么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吗?

生5:因为小沙觉得只要耳朵在就可以了,头发剪成什么样他不在乎。

生6:因为小沙还答应给“我”五块钱呢!

师:看,联系了上下文,这个同学就体会出了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她又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

(板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生7:请大家看课文的第16自然段,我体会到了“我”给小沙把头发剪坏了。

师:大家见过梯田吗?没关系,没见过的,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来看一看梯田式的发型。这发型还能修剪好了吗?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一下“我”犯下的错误已经于事无补了?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为大家朗读,那咱们男女生分别读读这段话,比比谁更能表现出“我”犯下了一个不可弥补的过错。

四、巩固要素学习,训练语言表达

师:大家刚才能把文章读得这么有趣,是因为读课文时抓住了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关注到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如果我们在写作时,也能这样写,那一定也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真实而生动。(PPT出示语言训练片段。)

师:请同学们试着抓住人物的特点,把刚才老师傅为小沙剃头的场景补充完整,咱们比一比,看看谁补充得最生动、最有趣。

师:同学们太踊跃了,为了给大家更多的机会,咱们一个人填写一个空。(师引读,学生进行补白。)

师:看,如果我们抓住人物的细节来写,也能把故事编得特别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板块的品读赏析,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在这里进行对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片段的补白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做好了铺垫。】

五、比较不同,了解情节矛盾的写作特点,体会语言文字的趣味

师: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我”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有什么不同吧?

生1:老师傅用剃刀和推剪,“我”用剪刀。

生2: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时候,小沙就想夺门而逃。而“我”给小沙剃头的时候,剃坏了小沙也无所谓。

生3:老师傅剃得虽然有点儿疼有点儿痒,但是发型还可以。“我”给小沙剃得坑坑洼洼。

师:“我”能称得上是大师吗?是啊,“我”不但算不上大师,惹的祸都可以称得上是“害人精”了。而老师傅的剃头水平也可以算得上是“剃头大师”了。

(PPT出示以下两句。)

明明“我”没干过这一行,偏偏觉得自己( )

生齐说:有剃头的天分。

明明“我”不会剃头,给小沙头发剃得坑坑洼洼,偏偏称自己为( )

生齐说:“剃头大师”。

师:文章中这样前后矛盾,情节相冲突的语句还有几处?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PPT。)

师:这样的语句,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3:这样的写法,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

师: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了吧?

生4:这样题目更有意思,读者更喜欢读。

师:是啊,童年就是如此多彩有趣!其实像这种前后矛盾,情节冲突,从而使文章更有意思的写作手法在好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都得以运用。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试着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观影体验,找到这些作品中前后矛盾的地方把学习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师:如果同学们以后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这种前后矛盾的写作手法,那么你的文章一定对读者更有吸引力,一定更有趣。

六、新书推荐

师:这篇课文选自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写的小说《调皮的日子》。她创作的好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都采用了这样前后矛盾,冲突较多的表达方式。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找来她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评析:

王迪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读书方法多样化。

整节课,王老师运用了快速浏览、默读旁批、带着问题读、快速默读、汇报体会读、有感情朗读、表演读等方法,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阅读时间,为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搭建了平台。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语文要素”的复习、巩固和传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些方法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开始学习并使用,一直到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都在运用这些方法理解句子。《剃头大师》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王老师选择了以复习的方式,在学生的汇报中,提炼这些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这是对这一要素的巩固。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个身边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物的细节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鲜明特点。所以在这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新的语文要素点,就是抓住“我”在给表弟剪头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通过品读赏析,对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片段的补白想象,既引导学生体会到小沙和“我”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为单元的习作指导做了很好的铺垫,恰当地完成了这一语文要素的传授。

新课程,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为发展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上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王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抓住情节的矛盾冲突点。以课为范本,又自然地引入学生们熟知并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冲突人物。在初步感知反语的有趣之处后,再去发现其他小说作品中的反转,巧妙地利用学习单的图片,把知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习得了新的读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更高的阅读鉴赏能力。

这节课也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教师的“导”多了点儿,碎了点儿。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评价语言仍需用心揣摩推敲,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育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受益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