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杜甫选篇序列分析
——以课内杜甫的三首古诗为例

2020-01-18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马月茹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 马月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重视经典性,尤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课程思路和部编版教材编写思路的指导下,为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编选了古代优秀文化作品,课内古诗词选编了杜甫的三首诗歌,分别为七年级下册《望岳》、八年级上册《春望》和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三首诗歌呈现出序列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同时又有内容上的深化,故而其教学亦应凸显出序列化特征。

一、诗歌的序列化

1.《望岳》:作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为杜甫读书与漫游期。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其父杜审言时任兖州司马,经济优渥。24岁的杜甫快意漫游四方,诗中自有浩然之气。本诗由登泰山之所望抒发青年之壮志,通过对岱宗的描写,凸显其横亘绵延、神奇秀丽,表现出虽科举落第,但仍壮志凌云的豪迈。此诗为五言古诗。

2.《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为杜甫陷贼时期。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欲投奔唐肃宗的杜甫被安史叛军截至长安,当杜甫看到满目疮痍的旧都,不禁情动于衷。本诗由春望长安城抒发国破家亡之沉郁,通过对旧都的描写,烘托其破败萧条、战火连绵,作者不由得感时伤春,忧国忧家,满腔伤痛。此诗为五言律诗。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时局依旧不稳,因官场倾轧而政治绝望的杜甫毅然辞官,寓居成都,暂得安身。本诗由秋风破屋抒发心系苍生之博爱,通过对茅飞江郊、群童盗茅、屋漏沾湿的叙述,渲染西南生活的悲凉落寞,升华出“吾庐独破”“寒士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情怀。此诗为歌行体古诗。

三首诗歌具有序列化特征:首先是创作时间上的承继和连续,创作历史分期愈发清晰;其次是作家境遇上的演变和推移,现实主义特色愈加突出;再次是诗歌风格上的深化和成熟,“沉郁顿挫”之风愈得彰显;最后是思想层面上的联结和拓展,忧国忧民情怀愈见博大。

以此为启示,三首诗歌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应有序排列。

二、教学的序列化

1.《望岳》

(1)文本朗读上,读出诗意。七年级时,应重视学生诗歌学习的基本功,重视读出“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殊韵味。读《望岳》,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划分和重音的突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音韵之美,并读出泰山的壮丽开阔和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同时关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和“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的对仗,以及“了”“晓”“鸟”“小”的押韵合辙。

(2)知人论世上,关照作家及写作对象。关照作家,除杜甫基本信息介绍外,应着重于四个关键词:二十四岁、漫游生活、进士落第、满怀信心。引导学生领会杜甫的意气风发,理解其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关照写作对象——泰山:首先是“地理泰山”,着重于关键词——海拔之高,气势雄伟;其次是“人文泰山”,强调关键词——五岳独尊、封禅泰山、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上,意象为先。本诗通过意象的堆叠,造宏伟之势,故要以意象为先,提取并梳理意象,感受画面,感受意境的辽阔磅礴——“齐鲁”“阴阳”“层云”“归鸟”等意象,有远近、高低、动静之分,多角度、全方位的意象,为我们呈现岱宗的高大雄奇。且以意象为先,教学得法,方能由景入理,达到本单元“生活哲理”的目标指向。

(4)风格体悟上,初识杜甫。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尚未体现出明朗的个人诗风,与其中后期诗歌风格差异较大,但其意象之大气、意境之阔大、表达之淋漓、情感之豪迈,皆统一于盛唐诗歌的自由奔放。通过学习本诗,可识得杜甫早期诗歌特征,其诗是诗中典范,“诗圣”称号名副其实。另外,诗歌中寄予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可为以后体会杜甫诗歌中的大格局做铺垫。

2.《春望》

(1)文本朗读上,嚼出诗味。读《春望》,一要读出律诗的格律特征。《春望》选自《诗词五首》,五首诗歌诗词兼备、古体近体兼有,应以这五首诗为例,注意区分本诗与词在形式上的区别,注意本诗和古体诗在音律上的区别;还应将本诗与五言古体诗《望岳》的韵律做简单区分——《望岳》押仄声韵,而《春望》押平声韵。

读《春望》,二要嚼出痛楚的意味。在初步朗诵后,涵泳“国破”“泪”“恨”“家书”等词语,感受杜甫力透纸背的国破家亡之感,接着将感情融汇在朗读中,优化朗读,品读杜甫的痛楚。也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来朗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若认为“泪”是“花”流,自应重读“花”,花木都因亡国而痛心,表现战争波及面之广;若认为“泪”是作者流,自应重读“溅”,突出作者亡国愁绪之深。

(2)知人论世上,关照时代背景。着重于关键词: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君储逃亡,国破家亡。进入八年级,《春望》的知人论世,不应再局限于个人层面,而应重视对国家层面的关照,重视将诗歌理解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开元盛世造就了大气磅礴的《望岳》,而安史之乱造就了感时伤国的《春望》。乱世出名篇,我们自然要从时代背景方面来知人论世。

(3)教学重点上,情感为基。全诗饱含家国之思,情感由“感”“恨”领起,是全诗的感情基础。题目是“春望”,而不是“望春”,“春”只是“望”的时间,而不是“望”的全部内容;这里的“望”更多的不是“望”景物,而是以情为先,融情入景,含情而望。时局的变动,使得作者的“望”带着浓重的亡国色彩,虽未“望”而胸中已有情,一“望”而感慨至深,正所谓“以此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故要以情感为基,感受杜甫对萧条故都的伤感,对烽火连绵的痛恨,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动乱时代的慨叹。唯有以情感为基,把对国事家事的“感”和“恨”作为涵泳本诗的基础,方能融情入景、情动于衷,体现本单元“情操志趣”的内在特色。

(4)风格体悟上,结识杜甫。进入八年级,学生对诗人的理解应该逐步立体起来,应体会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诗歌特色。通过学习本诗,我们看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特色,初见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这与《望岳》体现出的早期特征完全不同。对于其诗圣称号,不再限于诗歌表现力方面,其浓浓的家国情怀,自然使杜甫成为诗人中之“圣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文本朗读上,唤出诗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要进一步体会古体诗的特点。古体诗字数、句数自由,可奇可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两言、七言和九言句,句子数量也不局限于四句、八句。古体诗可换韵,如本诗的韵脚,就有从“号”“茅”“郊”“梢”“坳”到“色”“铁”“裂”“绝”“彻”,再到“间”“颜”“山”的变化。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要唤出悲天悯人的诗情。考虑诗歌中第一人称“我”的直接运用,和本诗的叙事性特征,本诗的朗读不仅要通过语速的缓急来表现事件的发展和波澜,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分事件陈述和气氛渲染的语句,还要重视发自内心的诉说——把自己当成杜甫,且心中有听众,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讲给听众。这就要在朗读的同时,感受“少睡眠”“长夜沾湿”中的悲惨,涵泳“大庇”“欢颜”“安如山”“独”“足”中的忧国忧民情怀。特别是“安得广厦······冻死亦足”几句的诵读,要与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结合起来,唤出作者悲悯的情怀。

(2)知人论世上,体现对作家境遇、时代背景和百姓生活多重关照。着重于关键词:弃职入蜀、生活拮据;军阀作乱、现实黑暗;民生凋敝、水深火热。本诗的知人论世不是关照单一要素,而是全方位地联系个人、国家、民生,且兼顾大处、细处、广处,以求设身处地、深入情境、带入情感,最终实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3)教学重点上,情怀为宗。本诗的独到之处在于,虽在个人悲惨遭遇的叙述上用了大量笔墨,但却不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最终落实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救赎,这是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是超脱国事家事之外、对天下事的悲悯,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入蜀生活的杜甫接触到下层社会,感受民间疾苦,开始同情底层人民,关注民生,本诗在《春望》的感国伤时基础上,上升为忧国忧民情怀,并且在感性抒发情感的同时,开始对乱世形成理性的思考,于情理之中挖掘解决办法,表现出宏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超脱自我的大格局。唯有以情怀为宗,方能高瞻远瞩,展现本单元“情趣理趣”的恢弘气势。

(4)风格体悟上,熟识杜甫。通过学习本诗,我们看到了诗圣的豁达和博爱,其现实主义特色和沉郁顿挫风格十分突出。与前两首诗相结合,三首诗歌写于不同时代,是不同阶段国家命运的缩影,体现出“诗史”的特色。我们还能了解到杜甫诗歌的叙事性特征,可将“三吏”“三别”作为拓展材料,促进学生理解,深化对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理解。

三首诗歌教学的序列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文本朗读上,由诵出诗歌文体特征到涵泳个性内容;知人论世上,由关注单一、表层要素到参照多样、深层要素;教学重点上,由重视诗歌意象、意境到侧重诗歌思想内涵;风格体悟上,由初步了解诗歌特色到全面体察杜甫诗风。总之,要重视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重视学习内容的立体建构,重视解读系列诗歌的策略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全面理解,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杜甫诗歌学习相衔接,并重视学习的深化、拓展和推移,指导学习其他诗歌,为学习其他文体提供助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同一文体、同一主题、同一作家选文的序列研究,抓住序列选文的连贯和区别,并在教学上遵循科学性、递进性、指向性,以此来适应学生学习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系列选文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与文化遗产相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苏州评话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