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探析
2020-01-18
(新乡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国内掀起一股“互联网+”在各领域融合发展的热潮,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其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带来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是传统农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河南走上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2009年,中粮集团第一次提出农业全产业链的概念后,河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走上了全产业链的道路,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出了三链同构、全产业链融合等创新模式。
1 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2015年以来,河南相继出台了《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来推进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南现代农业的基础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其中,互联网及信息服务的建设是重中之重。2019年,河南省互联网用户突破1.1亿户,网民规模达到879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1.3%,农村网民占比达到31.7%,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信息服务方面,河南省农业厅于2012年开设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省内广大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市场、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农村金融和农业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截至2020年6月底,该热线总呼叫次数达到了1327万次,日均呼叫次数为3392次,专家支持次数达到了686万次,为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2017年以来,河南已建成4万多个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这些信息社采用“政府+运营商+服务商”的发展模式,建立了“省级运营商+县级运营中心+村级益农信息社”的运营体系,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1.2 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金融体系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河南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14万亿元,仅一季度就新增投放914.87亿元;3月末全省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已达4193.16亿元,其中农户经营性贷款2329.43亿元,支持了126.64万农户发展生产,49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16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信贷支持。二是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扶贫开创了兰考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模式,卢氏三大体系与四个支撑模式,新县政府、企业、银行、担保、贫困户的五位一体模式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模式体系。三是村镇银行覆盖面不断扩大。2016年末,河南村镇银行增至77家,覆盖率达到82%,居全国第一位,各类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7704个,实现金融服务终端全覆盖。
1.3 农村现代物流发展迅速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农村现代物流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在原有物流网点的基础上,物流网络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实现农产品同市场的产销对接,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截至2018年底,全省1.9万个行政村设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占行政村总数的41.7%。2019年,河南邮政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16,627处,其中农村6348处,占比38.18%;快递服务营业网点11,205处,其中农村4402处,占比39.29%。全省邮政农村现有投递路线有3948条,投递路线长度(单程)达18.24万公里。
1.4 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开展
自2015年河南首个农村电子商务试点落户孟州以来,农村电子商务体系逐步建立。2018年,全省通过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产品销售191亿元,带动贫困群众创业4.28万人,帮助贫困户增收1.24亿元。2018年底,河南共认定95个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覆盖53个贫困县,贫困县覆盖率10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已拨付示范资金9.75亿元,其中支持贫困县6.46亿元,占资金总额的66.3%。全省累计建成县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121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1378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18,790个,电商扶贫服务站点累计覆盖580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8年,仅阿里巴巴一个电商平台就销售河南农产品百亿元,全省113个县区落地淘宝村50个,服务站点3200个。2019年,河南的淘宝村数量有75个,淘宝镇有44个。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河南很多农户化身带货达人,在网络直播间直播带货,开辟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新渠道,利用新媒体传播功能为河南农产品赋能,这既带动了农产品销售,也扩大了河南农产品的影响力。
2 河南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相互割裂,融合程度低
现代农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产前环节主要指农业生产前的农资生产和农资流通,产中环节主要指农产品的生产,产后环节主要指农产品生产后的加工、储运、销售和消费等。河南是农产品大省,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从事生产经营的主体众多,这些经营主体各自的利益关系难以统一,加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河南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割裂和难以融合。以普通的农业生产为例,农户一般只负责农业生产,农资的生产销售、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是由不同的主体完成,这些主体分布在全省甚至全国各地,难以形成紧密的联合体,农户也难以分享利润率和附加值高的农资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产业链的分工和协作网络无法形成。
2.2 农业产业链监管体系缺失,产品安全难以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自身特点的原因,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给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河南而言,农业产业链监管体系的缺失,是农产品安全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河南全省有1.22亿亩耕地,农户数量超过1500万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超过18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50家。农业产业链长而且参与者众多,在地域上高度分散,绝大多数参与者规模较小,产业链组织化、一体化程度低,这些特点造成农业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大、地域广、环节多、成本高,增加了监管难度,以致难以从源头有效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无害。
2.3 农业产业链融资方式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农业投资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收慢、利润率低的特点,这对农业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河南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融资方式单一、金融创新不足的局面。目前,河南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凭借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信用背书与担保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业产业链往往先选择优质农户加入,而广大的普通农户则难以加入这样的产业链。河南有超过1500万农户,大部分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融资。由于农业产业链缺乏征信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广大的普通农户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极大的制约。
2.4 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发展不完善,盈利困难
“互联网+”现代农业最常见的商业模式是农村电商。从2014年开始,为了抢占现代农业这一蓝海市场,各大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纷纷开展农村电商业务,一些大型投资机构也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很多地方政府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如河南目前最大的农村电商平台是中华易购商城,商业模式主要是B2B和M2C,用于农产品的线上线下直销,建设有800多家线下实体服务中心,汇集了4800多个村庄的特色农产品,为480多万农户提供服务。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商业模式单一、发展不完善、可持续性差等问题。目前,河南的农村电商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产后环节,模式主要为B2B、O2O和B2B2C,其中以B2B模式最为完善和成熟。农村电商没有融合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模式也缺乏创新,很多电商平台因为内容简单、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网页更新滞后、点击率较低等问题而发展停滞。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利润率低这一情况难以改变,加上持续上涨的土地租金成本、用工成本、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营销推广成本,造成农村电商的投入大但盈利困难,投资回收期非常长。据初步估算,目前仅三成的投资者能达到盈亏平衡,只有一成的投资者有10%以上的盈利,这就使得农村电商的可持续性难以维系。
2.5 智慧农业产业链融入不足,作用难以发挥
智慧农业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等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智能化与高效化。近年来,河南建立了“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大田智能物联系统”“设施农业物联系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但总体来说,河南的智慧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对其他环节的辐射作用不强,难以发挥智慧农业对全产业链的促进作用。
3 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
3.1 加强“互联网+”对产业链的渗透,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和产后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产业活动,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格局下,环节和活动众多而且相互割裂,产业链是不完善的。“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及活动的相互结合,主要体现为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向其他环节延伸,最终实现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通过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可以有效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其比较效益和竞争力。河南目前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8万家,以这些合作社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产业链的渗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的融合重构,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方式,促使涉农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减少产业链中的冗余环节和成本,不断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改善河南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盈利困难的局面。
3.2 有效利用物联网技术,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通过各种传感器以及对应的射频识别、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将农产品和互联网相联,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农业的智能化和标准化。在产业链的产前环节,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对农资如农药和化肥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追踪。在生产环节,利用卫星搭载的高精度感知设备,可以获取土壤、水文等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对农业资源进行精细监测;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生态进行实时监测。在产后环节,可以对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销售过程进行全程信息记录、传输和处理,为每个农产品建立一个电子标签,消费者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与该农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其种植的生态条件、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何时采摘、谁来采摘、包装日期及相应的质检报告等。依靠物联网,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以确保所有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
3.3 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
针对河南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拓宽农户及涉农企业的资金筹措渠道。由于农村缺乏征信数据以及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一般不愿放贷。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搜集农户在互联网上的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建立一个农户征信体系,可以为金融机构放贷提供依据。
除了建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也是农业全产业链融通互惠发展的关键。融资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两种。纯线上模式中,可以依托互联网建立生产、交易和金融三大平台,连接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各方。上游农资企业在交易平台销售农资,金融平台根据农资企业的销售情况和资金周转需求为其提供贷款。中游的农户或农业合作社通过交易平台采购农资,金融平台可以为其贷款;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生产平台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农户匹配买方,下游的销售企业可通过金融平台获取贷款,满足短期需要。这种纯线上平台符合农业产业链的“去中心化”发展思路,使得广大农户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处于同等市场地位,因而能够真正从农户的立场出发,更好地满足其融资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中,线上仍然是三大平台,线下则主打运营中心这一渠道,形成“平台+运营中心”这一新型模式。运营中心一般选择区域内最大的行业经销商,平台可以利用经销商和当地广大农户对接,经销商可以利用平台扩大业务范围,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在这一模式下,运营中心利用交易平台为农户提供农资,利用生产平台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工具,利用交易平台收购和销售农产品。运营中心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帮助其在金融平台贷款,运营中心的短期垫资也可由金融平台提供。这一模式更适合那些网络硬件设备不完善、农户网络平台使用不熟练的农村偏远落后地区。
3.4 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
目前河南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以农村电商为主,模式过于单一、盈利能力不佳,可以寻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突破,不断发展完善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在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环节,针对种苗、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农业机械装备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如在线上构建功能完备的农资电商平台,浏览、下单和支付全部在线上完成;也可以在线下面向农资企业进行招商,力争取得比电商平台更优惠的价格,方便不会网购的农户线下采购。此外,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原有农资渠道商加盟的形式,和电商平台进行合作,由电商平台培育线下的农资服务站点,站点提供咨询、体验、售后、物流、协作下单等服务,以O2O代购的模式运营,交易成功后站点取得电商平台返还的代购费。
在农业产业链的产中环节,为了保证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可以采取定制农业或智慧农业的模式来运营。定制农业是农业生产为了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具有绿色、生态、无公害等特点,产品附加值高。智慧农业模式在生产环节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满足客户食品安全的需求。
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等,其商业模式仍然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但可以细分为生鲜电商、特色农产品电商、大宗农产品电商等。通过商业模式的细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的盈利能力。
3.5 力争形成智慧环境下的农业产业链全新发展模式
在智慧农业背景下,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挖掘和利用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第一种可以采用的是混合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下,农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进行设计,并和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进行对接,在产业链中推广应用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对产业链进行智慧化的管理,为农户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实现一体化经营。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融入该产业链,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直接和市场联系,更加灵活机动地销售自己的产品,实现产业链的混合发展。河南华英集团就是利用这种模式,在肉鸭产业链中推动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对养殖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对产业链的智慧化控制与管理。
第二种是“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农业生产企业建立智慧化的生产基地,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生产,形成区域优势,产品主要通过电商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农业企业可以在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合同约束,但是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帮扶,推广其智慧生产要求,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第三种是“品牌+标准+规模”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品牌,并依据市场需求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标准。龙头企业可通过中介组织如供销社、合作社等,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为农户提供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供电子商务、物流、支付等服务,并最终由龙头企业负责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以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这就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一模式中,龙头企业品牌和标准的形成是全产业链的核心,中介组织则是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