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土家族摆手舞创作提升路径研究
2020-01-18崔巍
崔 巍
(湖北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邻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尽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无一不反应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土家族称本地人为毕兹卡,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土家族最具民族代表性艺术形式[1]。土家族称摆手舞为“社巴”或“社巴日”,“社巴”在土家语中的意思为“摆手”,“日”的意思就是“做”,“社巴日”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做摆”手,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祭祀歌舞仪式。土家族的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为一体,已经成为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表现形式带有浓厚的祭祀特点,主要以祈求平安幸福为主题,在表现内容中涉及人类的繁衍生息、民族的迁徙历史、狩猎捕鱼、军事战争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的各个方面,以史诗般的结构,向人们展现出一卷卷生动的土家族历史文明的画卷。
一、摆手舞承载的文化内涵
作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的摆手舞,在其发展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功利性。发源之初的摆手舞就是为宗教祭祀服务,土家族先民赋予了摆手舞娱神和娱人的功能,而后经过历史的发展,摆手舞逐渐演变为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内涵,土家族人民在其歌舞中唱述历史、祭祀先祖、祈求丰收、诉诸情感。由于这些功利性目的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传递了浓厚的祖先崇拜信息
土家族文化中没有宗教,但却有宗教观念崇拜先祖、敬畏白虎等信仰,这也构成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信仰。由于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文化,因此摆手舞始终充斥着祭祀祖先的宗教色彩。在摆手舞表演过程中也都围绕祭祀活动展开,在三年一次大摆手活动中,首先由各路队伍进入供奉土地神像的摆手堂,进堂后先扫、后安神。在此过程中以高昂的腔调谴责剥削者,然后摆上牛头祭品,依次跪下左腿。祭祀完毕后,全场齐跳摆手舞,充分表现土家族人民嫉恶如仇、淳朴善良的美德,其中小摆手中同样保留了先祖祭祀的传统文化,只是小摆手规模较小,主要对象为彭公爵主、向官人、田好汉等土地王。
(二)彰显了社会团结的需要
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域环境因素使得各个村寨的人民很少能聚在一起,而摆手舞中的祭祀活动恰恰为各村寨人民相互交流、宣泄情感、互相帮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摆手舞的祭祀活动往往在春节前后举行,如遇三年一次的大摆手,则需要若干个村寨联合举行,到那时摆手舞也不单单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更升华为一场土家族人民增强情感的纽带。
(三)体现了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摆手舞漫长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了外来文化的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交融局面,这种多元化格局不仅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不失其民族特色。摆手舞中巴、楚两大主体文化交融痕迹明显,土家族摆手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作战前不仅有歌舞表演,而且节日祭祀时都要举行歌舞[2]。摆手舞是随着楚文化中的“巫”文化融合发展的,祭祀对象也从土地王崇拜演变为祖先崇拜,而由大摆手派生出的小摆手,也是多元文化格局的真实体现。
二、当下摆手舞创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这个强调视觉观念和表现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把土家族摆手舞创作成具有可看性的样式。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同质化问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其民族文化的源流了解不够深入;再者对原生民间动作的提炼缺乏准确性,凭空想象更有甚者肆意创作;最后是编导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在现如今编导培养方案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编导往往局限于技法和形式等固定模式的运用,不能打破局限进行创造性发展,也就导致了当下摆手舞创作面临的同质化问题。
(一)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是民族舞蹈创作的动力之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脱离了这种民族性,也就不能称其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一个民族的地域、环境生活和民族信仰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在当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创作当中,民族舞蹈风格和舞蹈种类的表达不清晰,有的编导没有深入地了解土家族当地生活文化,更有甚者,把两种不同形式的“大摆手”和“小摆手”相互混淆,表现“大摆手”的内容会出现在“小摆手”的动作中,如“挑谷”中属于“小摆手”中表现农事活动的动作,却出现在“大摆手”内容中,这就是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的体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欣赏一个作品时,会发现这个作品的能指与所指相互混淆,民族属性极不清晰,说民间舞也行,现代舞也像。由于土家族和苗族生活习惯和地域环境的相似,甚至有些作品穿着苗族的服饰,跳土家族的摆手,打着土家族舞蹈的旗号,跳着苗族舞蹈的动作,如第五届民族汇演中的舞剧《凤凰》,就是打着苗族的民族属性却跳着其他民族的舞蹈动作。
(二)舞蹈语言提炼不准确
当下舞台上摆手舞的动作语言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象大相庭径,有些编导未经深入田野调查或仅仅看过几个摆手舞的资料就肆意的创作,殊不知每个地区摆手舞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用,如永顺地区的摆手舞动作幅度较小,手一般不会摆过肩,双膝配合摆动自然颤动,多表现劳作场景;而舍米湖的摆手幅度较大,上身有些向前扑,动作比较豪放粗狂;再如龙山多谷的摆手舞脚下步法主动,手臂是随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之前不仅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还要对当地的生存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形式与原生文化不相符的作品大有人在,也间接导致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同质化现象。
(三)创新思维的缺乏
编导与创作的关键在于“创”,也就是把头脑中的想法外化为身体语言的过程,而对于现如今的土家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大多遵循和吸取国外的现代舞技术,从队形的调度到身体的表现方式等都过于强调编舞技法中的现代性,而导致于创作出来的作品失去了原有民族的灵魂,变成了似像非像的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会得到民族的认同。再者由于编导们对奖项、名利的追逐越发激烈,编导能花在艺术本体创作上的心思少之又少,再加上固定技法和经历的积累,也就导致了编导没有真正投入时间和感情去创作,民族属性也就变得模糊不清。
三、摆手舞创作提升的路径
当下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保障之后,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提高,而恰恰民间舞蹈艺术能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这也直接的激发着众多的艺术工作者更好的去创作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是时代发展和人民情感生活的需要。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更需要艺术工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能够体现当下人民生活的题材,用新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手段去创作作品。
(一)从时代生活出发谈创作
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土家族人民历史创造的有意义的系统,土家族人民将形式、意义、秩序等赋予其日常生活,而这种有意义的文化系统则是在由那些被人们称为有意义的符号体系中进行交流构成的,这些符号大多是语言,但也包括图形、音乐、舞蹈、节日,他们与纯粹的现实脱离并将其赋予意义。现如今摆手舞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土家族人民团结奋斗、击退敌军、宣泄情感、祭祀祈福、求得平安、繁衍后代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诸多方面的需要,作为土家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摆手舞日渐受到重视[3]。在国内各个土家族聚集区,正在以多种方式传承和传播摆手舞,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我们当下对生活、对时代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去反映真实的民族文化和情感,这种艺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联系,不仅要表现于舞台之上,更要以真实的民族时代背景等条件作为创作依据,以真实的民族情感为出发点,创作出具有民族认同感的舞蹈作品。例如从今天土家族摆手舞特别是大摆手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去设置具体的情节剧情,而是通过反映了对某种有智慧、组织严密、规模宏大的军事战争场面的追忆,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土家族人民的了解和对现在生活的热爱,不仅复活了舞蹈艺术的生命,而且发挥了它的社会功能。可以说,土家族的摆手舞就是一部鲜活的土家族文化发展史,因此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生活是舞蹈作品创作的前提,也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定是来源于人民生活之中的,例如在众多跳摆手舞的地区之中,各个地区的跳法和动作方式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同,而这种不同也就体现了这个地方的人民不同于其他地区人民的特质。摆手舞的灵魂也就存在于这些异同之中,而这种异同也就要求编导必须深入到土家族人民生活之中去,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创作出符合土家族人民生活和审美文化的舞蹈作品。
(二)从人们的认知水平出发谈创作
当下时代人们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人们认知水平角度来谈土家族舞蹈的创作,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民间舞蹈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如小摆手舞中表现劳作的“插秧”“踩田”“收割”等,这些模仿人们生活劳作的舞蹈不但动作丰富而且生动形象,但是在运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在不失原有民风格的前提之下,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人物形象为基点进行发展性创作,并以此设计出人物的舞蹈造型,如根据土家族人们勤劳幽默的形象及插秧劳作等情节的需要,劳动的动作必须不同于原来的民间舞蹈而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并且以此来丰富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加上本民族的群体认同感。
在土家族摆手舞众多动作之中多为对生产生活和劳动方式的模仿再造。如《社巴乐》中的“打浪子”的原始动作是运用自上而下、向上摆的动律,从而显得动作孔武有力,而在这部作品中,动作也是向上摆动,然而通过减小动作的力度,就可以将动作变得柔美舒展,从而更好地展现了土家族少女内心细腻温柔的一面。如此说来,将原有的动作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时,势必要对原生形态动作进行选择、改造和编创,使之成为土家族摆手舞特有的舞蹈语言。也可以理解为动作只是创作的材料,为了创作的需要动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任何动作都具有可变性。而动作的变化再造,则是由于动作本身包含的动态节律和力度可以被分解或改变其中的任一元素,使原有的动作改变重组为新的动作,从根本上改变舞蹈动作堆砌的创作方法。这也是当前创作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缺乏对一个民族动作形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要紧抓本民族的舞蹈根源,从中提取动作的核心要素,把握动作的风格动律,根据不同的动作特点进行加工再造,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舞蹈身体语言。
(三)从审美规律出发谈创作
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舞蹈艺术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是一种形象感的美,它要求阴阳刚柔、线条流畅、内心丰富、造型独特鲜明等等这些美学因素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在创作过程中,要抓住民族的根,也就是本民族典型动作的动律形象,在造型和空间的运用上,注意雕琢,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4]。比如根据大摆手和小摆手表现内容形式的不同来设计造型动作。在流动的造型当中势必要有一种对比度的关系,而多方向的造型是艺术更高级的阶段,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保护意识,号召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让民族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作为土家族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摆手舞,不仅保存了最为传统的祭祀歌舞形式,更为后人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难能可贵的资源,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挖掘继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
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把摆手舞中颤的动律运用在双人舞技法训练的练习中,从而开发新的创作手段。例如以土家族特有的6/8拍的节奏型衍生出来的律动形态,通过节奏的强弱、快慢体现出颤的力度和速度。力度上从中颤到轻颤,速度上可以根据音乐的长短使颤的时值发生长短变化。当然发展不是一味的求变,民族舞蹈的发展还以在保持民族风格韵律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其他舞种或其它交叉学科的创作形式。笔者认为,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创作研究,亦可以通过借鉴电影、插画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研究。在不失民族风格动律的基础上,从想象、对比和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中汲取灵感,以艺术的传播角度进一步推动土家族舞蹈的创作发展。
(四)从舞蹈动作本身出发谈创作
舞蹈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媒体是人体,身体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基础,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通过身体得以体现,每个个体社会功能及价值的体现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得以发挥作用的。
1.探索动作的极致性
以身体各部位如胯、肘、腰、肩等部位的划圆为出发点去寻找和开发身体运动的极限性,从而进一步解决身体运动过程中的衔接问题,更好的为舞蹈本身服务。以平圆、立圆和八字圆为运动轨迹,去挖掘身体动作的各种可能性,同时注意对民族韵律和风格特点的把握,将二者相互融合,争取最大限度地去探索身体动作的极限性。如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双摆,就可以从动作的幅度、空间、力度、方位等不同方面去开发自己身体运动的可能性,在顺摆的同时考虑是否可以带动头部、胯部等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以此来开发各种摆手动作的可能性。当然追求身体开发的极限性并不等于单纯地对动作进行拆分重组、发现变化,而是要在保持浓郁民族风格特点的基础之上,再考虑用全新的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2.形象塑造的准确把握
避免舞蹈创作同质化现象的发生,对其所塑造现象的动作特点及风格特征的准确把握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从动作元素的选择到提炼都应该赋予其民族的独特属性来为形象的塑造而服务。例如,土家族人民和朝鲜族人民的动作风格是不用的,因此动作的呈现便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符号,其风格也应该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尤其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形象塑造的准确把握不仅要准确在外在框架,更要准确到内在的民族属性,这样才会更好的避免舞蹈创作中同质化现象的发生。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练习,假设四位编导分别各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分别是农民、土家族农民、在田间劳作土家族农民、和在跳摆手的土家族农民,用这四个形象来对这四个人物形象进行描述。大多数人会认为“农民”和“土家族农民”的没有太大区别,而“劳作”和“跳摆手”的形象确立会比较鲜明。这就说明,我们在塑造一个形象时常常会被这个形象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固定认知”所操控。“农民”这个形象就一定是慈祥、朴实、贫穷、衰老的吗?可不可以有时尚的“农民”和不靠谱的“农民”呢?这与其说是典型性或风格化的问题,不如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问题。
3.合理运用即兴
即兴作为学习编导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是一种在没有准备没有编排的前提下不受时空、主题、意义等限制的自由舞蹈,是一种身心由内向外的真实表达与释放。即兴就是要挖掘身体中最真诚的东西,作为创造者要善于用即兴的方法去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心跳甚至呼吸的起承转合。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所谓舞蹈的身体语言就是一种被提炼美化、加工过的肢体动作。而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语言,是土家族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沉淀,这种经过几千年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才是土家族摆手舞不断发展创作的源头。笔者认为,在当代土家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要强调民族文化和地方风格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土家族自身特有的传统民俗为基点进行创作,把握民族文化根基,从实际出发,充分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土家族舞蹈。
四、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创作离开了民族文化的积淀,包括审美、理想、宗教信仰,不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的话也就无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学几个动作或者浅显地了解一种舞蹈的类别,而是要通过对其民族文化的研究梳理,准确地定位其文化内涵,以独特的审美意蕴,将生活体验与舞台创作相融合,甚至包括大自然和地理的演变,所有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去研究和继承。如果失去了它内在的标准和尺度,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吸收,那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苍白的,也不可能继承民族的文化所包含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这也是我们当前创作水平比较低的重要原因,缺乏对一个民族深入地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