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价值理性实现路径探析
2020-01-18贾金泽
贾金泽
(河南工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2020 年5 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实现立德树人,高校里的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战略,形成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2]。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思政价值理性的发掘与实现,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管理人才,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3]。
1 管理学课程思政价值发掘的必要性
1.1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特征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关系到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评价标准。高校里的每门课程都承担着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职责,都应该以大道引导人,以大智启迪人,都应该充分发掘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思政价值,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管理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充分发掘其思政价值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理念,这不仅是其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还是其课程开设的价值定位,同时也是其教学效能的最重要体现。
1.2 培养对象决定了管理学课程立德为先的教学目标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培养对象是未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管理者是在组织中能够凭借其职位权力和知识能力,对组织的行动和决策负责,通过人文及制度性管理,有效提高该组织的工作效能,并为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管理者处于组织的核心地位,是决策与管理的发出者,可以影响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管理者的人文素养、个人品行修养会直接关系到其战略思维及决策内容。所以,管理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成为未来经济组织的‚经济人‛,更要让其成为‚道德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及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3 课程性质决定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德智同行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通过研究管理规律、探讨管理方法、建构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同时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性质及特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源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概念。价值理性关注精神追求,工具理性则更注重功效。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现实支持。管理学作为一门教授大学生掌握管理活动规律与方法的课程,价值理性的追求是其应有之义及价值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们管理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2 管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大学生们了解相关专业及行业领域里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专业职业素养。管理学课程体系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为宏观构架,从而形成管理职能、管理实务与管理技能三级能力系统。每一块教学内容都蕴含着思政教育价值。
2.1 管理的概述部分
此部分为整个管理学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我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史、欧美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史、管理理论的形成等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在教学中讲通、讲透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案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2.2 管理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部分
此部分讲述的重点是管理的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探讨,这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2.3 决策职能部分
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让大学生了解组织的管理决策职能、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决策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内容,从而厚植大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及国家荣誉感。
2.4 计划职能部分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大学生理解计划的基本内容,掌握目标管理知识。在内容讲授中,可结合国家层面的计划案例,如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让学生认清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管理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2.5 组织职能部分
此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发掘的思政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结合我国历史、党史和现代的国家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班级组织等,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2.6 领导职能部分
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了解领导研究的发展历程、三类领导理论、沟通模型和沟通障碍及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对领导职能有基本的认识,并且能掌握经典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拥有管理的大局观念,提高学生的角色认识水平、沟通能力及各种冲突的化解能力。
2.7 控制职能部分
学生通过对控制类型、控制过程与控制方法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有效控制的方式方法,同时也了解到有效控制的障碍,从而认识到管理者的权力、责任与担当和未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严谨性。
3 管理学课程思政价值的实现路径
3.1 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教学全过程
管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应该贯穿于该门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课程目标上,管理学课程要真正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同一化,应把政治思想意识放在首要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教学大纲上,涉及‚计划‛‚组织‛‚领导‛‚战略‛‚控制‛等章节的内容,可以将其中‚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全球化‛‚内外部环境‛等相关知识点与我国国民素养、民族气节、中国古典文化、中国国际立场等相互融合,每章每节都要发掘出相应的思政资源;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及课后作业、测评考核等都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
3.2 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推进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要不断提升管理学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其育人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评机制,以考评激发教师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意愿;要依托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等,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管理学职业伦理等专题的培训,使教师真正明确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从平台建设上看,线上平台需要整合全国各地高校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各地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线下平台要依托管理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研制度。从保障机制上看,各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管理学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及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绩效考核的框架内。并且,各高校乃至教育部都要支持课程思政各类教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课题、会议、成果评奖等形式促进课程思政研究。
3.3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高校每一门课对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引领与培育。这就对管理学课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管理学所对应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来诠释管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如2019 年5 月15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禁止美国所有公司购买华为的电信设备和技术,并将华为及其分支机构列入‚实体清单‛。华为在应对美国对其产品的制裁中,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在全球范围设立研发中心,高薪聘请科学家,形成强大的科技人才储备[5],在逆势中提升了自己的实力。此案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管理知识,还可以通过华为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科技进步的信心。
第二,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在课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可以适当地和我国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结合起来,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应矫正学生的思想偏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讲授沟通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一些国外媒体不当言论的发言视频,由学生根据视频来思考、总结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第三,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 结语
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充分发掘自身价值理性,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主义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强化高校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管理学课程作为培育未来管理者的课程,其课程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党、爱国、爱民情怀,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