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慧图书馆趋势下馆员核心能力的提升
2020-01-18秦艳姣
秦艳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图书馆,武汉 430205)
传统图书馆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转型变革。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图书馆的业务逐步实现自动化,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现代图书馆馆员需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参考服务等核心能力。21世纪初,互联网飞速发展,图书馆内的实体资源转化成数字资源在互联网上与用户共享,图书馆的服务也在互联网上展开,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数字图书馆馆员需具备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学科服务等核心能力。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风起云涌,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相继提出,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逐渐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相对于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在技术上强调感知、智能,在服务上强调主动、个性,在管理上强调高效,智慧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服务等核心能力。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及核心要素
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最早是2003年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提出的”Smart Library”,在他的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是这样表述的:“智慧图书馆是一项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它在任何有浏览器和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使用。”[1]该定义着眼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特征。国内最早出现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是在2010年,严栋发表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2]。该定义着眼于智慧图书馆的技术特征。此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笔者经过文献调研,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世伟指出智慧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李燕波指出一味强调技术,会使图书馆人忽视人文精神的存在[3]。武婧提出智慧图书馆应该包含五大要素,即资源、技术、服务、馆员、读者[4],强调了智慧图书馆中馆员的积极作用。
基于各学者的观点,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及实践,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馆员的主导下,利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手段,即时感知或预知用户的需求,提供泛在的智慧服务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具体来讲,智慧图书馆是在馆员的主导下,通过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基于感知的智能信息环境、数据分析平台,生成知识化的资源网络,建立与用户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泛在、丰富、主动、灵活且高效的服务。
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几次转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由文献到信息,再到知识。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文献借还服务发展到信息传播服务,再到知识服务。与之相适应,馆员角色也由图书馆管理员转变为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最后到智慧馆员[5]。
智慧图书馆区别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主要体现“智慧”二字。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慧化的设施设备。二是馆员利用设备和技术提供的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主要有泛在互联、全面感知、主动精准、高效智能等特征。
泛在互联是一种更高级的互联互通,不仅指书书相联、人人相联、人书相联,而是更广泛的包括系统、资源、设备和人员之间广泛的互联,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真正实现口袋图书馆的便利[6]。全面感知是利用RFID、GPS、传感器等技术全面捕获用户的行为,从而分析用户的行为轨迹,得出或预测用户的喜好或需求[7]。主动精准是指在全面感知的前提下,向目标用户推送个性化或定制的智慧服务。高效智能是指智慧图书馆在海量资源的处理方面、对用户的服务方面还有图书馆管理方面都迅速高效并且智能化。
3.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
如前文所述,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武婧认为智慧图书馆包含五大要素,即资源、技术、服务、馆员、读者,吴建中认为人、资源、空间是构成智慧图书馆的内部核心要素。印度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Ranganathan,Shiyali Ramamrita)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断言: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笔者认为: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使用技术的是“人”,无论图书馆向何种方向发展,都需要“人”来主导。馆员、用户、资源、技术、服务、空间都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 智慧图书馆趋势下馆员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时代在发展,图书馆在转型变革,馆员也要提升进步。作为智慧图书馆核心要素之一的馆员,在图书馆智慧化的进程中担负了重要的任务。馆员能否主导智慧服务,主导转型变革,将影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这就对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下,馆员除了具备传统图书馆员也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图情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1.信息检索、分析及预测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趋势下的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其中信息能力就是指信息检索、分析及预测的能力。信息检索、分析及预测的能力是智慧图书馆的馆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智慧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信息,种类及数量繁多,馆员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分析检索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其次构造合理的检索策略,再次筛选检索结果,不断调整检索策略到检索结果满意为止。信息检索能力要求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善用不同的检索工具,熟悉各类专门信息(专利、商标、论文等)的检索,掌握信息检索解决问题的流程,以及信息检索应用领域等。信息分析能力贯穿信息应用的全过程,比如上文对信息检索问题的分析,对检索结果的分析,还有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对数据的挖掘分析等等。具备信息分析能力,才能将信息演绎升华成知识,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中的适合用户个性的服务。信息分析能力要求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对事物关键点的敏锐抓取,掌握一些分析方法如有引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善用分析工具如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其他信息分析软件或系统等。信息预测建立在信息分析之上,智慧图书馆预测潜在的用户,预测用户潜在的需求,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智慧图书馆预测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理论研究的方向,助力用户的科研。信息预测能力要求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能力,良好的信息检索、分析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依托网络技术、信息平台和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智能图书馆具有泛在互联的特征。智慧图书馆趋势下,馆内已有的多个业务信息平台将会融合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建立多个智慧应用,比如纸电一体化资源管理、智能采选、统一发现检索服务、综合数据监控与分析等。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包含了纸电一体化的本馆元数据仓储、全终端应用用户行为数据仓储,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智慧应用有馆藏图书结构分析、用户检索热点监控、用户行为分析等。自助借还机就是较早的图书馆智能设备,智慧图书馆的智能设备还可能有RFID安全门、RFID电子标签、移动还书箱、盘点移、综合导航查询平台、馆员工作站、智能监控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代替部分馆员工作、7*24小时在线、感知用户,获得用户行为轨迹数据等,使智慧图书馆具备泛在、感知、智能的特征。智慧图书馆的馆员发挥自身智慧、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智能设备、构造各个智慧应用的具体策略,可为用户打造主动精准的服务。
3.创新服务的能力
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转型变革的导火索,但不是主导力量,智慧图书馆不是技术更新换代和智能设备的堆叠,若此则充其量是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馆员要把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当成好用的工具,善于利用这些工具辅助自己创新服务,才能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的作用,体现智慧服务的实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基于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知识再造与升华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馆员将会面临各种挑战,诸如服务向主动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服务对象朝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一体化等多方面发展。这时,不能照搬以往的模式,而是要多思考,改变服务意识、服务方式和方法,多尝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馆员提供的服务也要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服务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潮流,跟上智慧图书馆的步伐。
4.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需要智慧的馆员。何为智慧馆员?具有专业学科知识和图情知识,良好的信息素养,善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并能培育用户智慧能力的馆员,笔者认为可称之为智慧馆员。知识服务的最大特点是要融入用户的知识创新。由此可见,馆员的知识、技能只有不断的积累更新,厚积薄发,才可能做好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学习是成长的必经途径,不仅要坚持学习,还要善于学习,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善于分析和总结,快速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熟悉新的服务模式,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智慧服务[7]。
三、智慧图书馆趋势下馆员核心能力提升的举措
智慧图书馆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馆员能力的提升也是循序渐进的。笔者认为,馆员能力的提升有以下举措。
1.调整岗位设置,优化馆员配置
传统图书馆的有些岗位已经不适合图书馆的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创设新的岗位。比如目前大部分馆中图书借还工作都由自助借还机完成,图书上架工作由勤工俭学的学生配合,有些学校的同类岗位已经率先使用了机器人来代替,这些岗位设置可以减少。绝大多数馆的资源建设部门已经成熟和强大,编目岗位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外包。相反,主要提供服务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学科服务、用户服务等岗位可以新增或适当增加。
图书馆可根据馆员的学科背景、专业技能、协调能力等方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馆员的工作岗位[8]。可将馆员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以专业馆员为业务核心,优化专业馆员、辅助馆员配置。再如可将专业知识扎实、信息技术能力好、服务意识强的馆员先安排在智慧服务的岗位。并为其他馆员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缓冲时间、学习和转型机会。确保馆员都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注重馆员群体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
2.馆员自身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图书借还、上架等工作已经被机器人取代,大部分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也已经外包给出版商,图书馆人的出路在哪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馆员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馆员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馆员在新时代既要有危机意识,更应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居危思进,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积极融入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来[8],这才是图书馆员的出路。
馆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参与、谋划智慧图书馆的纸电一体化资源建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可以结合自己当前承担的工作,思考智慧图书馆趋势下该工作如何做,尝试智慧化的服务方式。可以从简单的智能荐书应用去理解智慧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再到智能客服应用,再到更高层次的智能学科服务如电子教参服务、决策支持服务,前沿追踪服务等。馆员在实践工作中学习、思考以及与其他馆员交流,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积极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3.建立馆员终身学习和培训机制
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成长途径,只要坚持,就能积累知识、提高各项专业技能。馆员要规划好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学习补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适应知识社会的终身学习者。图书馆最富有的就是知识、资源,有书籍、期刊、各类数据库、学习通、精品课、MOOC等等各种载体,馆员在图书馆学习就是近水楼台,馆员在工作的同时终身学习是完全有条件并且必要的。
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外交流和在岗培训,逐步建立馆员学习和培训的长效机制。馆内有序开展智慧图书馆应用能力培训,提升管理层智慧领导力、馆员智慧化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校园融合协同发展。培训采取“骨干引领、业务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围绕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智能设备、信息平台软件应用。开展讲座、服务案例研讨、实操分析等方式研修。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提高应用智能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分析、服务设计、效能评价等能力,破解智慧服务重难点问题,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助力图书馆智慧创新。馆外可参加的培训有图书馆行业内专业知识研修班、专家培训讲座,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培训,跨学科通识类专题培训,如论文写作、课题项目申报、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等[9]。馆员可借这些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培训方式不局限于现场培训,泛在环境下,更多的可以参加线上培训。
4.建立馆员考评和激励体系
智慧图书馆要形成“用户中心、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的智慧管理理念,构建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指标科学,结果可靠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这是智慧图书馆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可参考《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ISO 11620:2008),将传统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和电子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馆员岗位设置与聘任考核制度,对专技类岗位人员实施层级内部考核晋升,健全奖惩机制。加大人才岗位激励力度,探索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形成“优劳优酬、优才厚待”,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对馆员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时长等因素展开综合性的考核,用户对馆员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也应纳入到馆员的评价中来。建立目标考核办法,在考核时间上,聘期考核、年度考核、月度考核、项目考核等,有机结合。智慧图书馆应为馆员的成长营造开放、民主、学术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励馆员深人学习、思考和实践。例如,激励馆员结合图书馆实际问题和有关工作,开创新的服务方式,研究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水平。对于考核优秀或成长有进步的馆员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形态随之变化,馆员的角色也随之转变。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之一,肩负着主导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任务。馆员要在思想上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持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创新服务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并驾驭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图书馆无论处在何种形态都是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浪潮下,也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开拓创新,为提高馆员的能力创造条件,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