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2020-01-18金琦芳李忠芳何忠伟
金琦芳,王 仲,李忠芳,唐 政,何忠伟
(贺州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茶艺课程是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茶学、茶艺、茶文化、评茶、茶叶加工、茶叶营销等专业开设的, 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为目的的重要课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有“茶艺师”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将该职业分为五个等级,包含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技能管理型人才[1]2。茶艺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茶艺师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包含了茶艺师应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必须培养远大抱负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2]13。茶艺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近十几年来,我国茶科技、茶文化等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艺师技能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些新变化都对茶艺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茶艺实践环节教学不能与茶艺师职业活动和职业技能脱节。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院校在文化、文秘、中文、旅游、酒店管理、商贸、空乘、高铁、餐饮等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专业茶艺教学中往往更偏重于茶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茶艺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茶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具有更好推广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将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为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如何培养人指明了道路。同时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是对专业课程建设中育人作用的新要求[4]1187。在“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下,“课程思政”是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反思与改革,“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与有效途径[5]38。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身体力行[6]19。依据新要求,本文就茶艺实践环节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进行探索,选取茶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和育人目标。
一、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设计要朝着实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当有专业课程的自身特色。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精益求精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结合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寻找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机遇,树立远大理想[6]19。
茶艺实践环节与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茶艺师职业关系密切。茶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要加强引导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近十几年来茶文化的发展、茶艺师工作技能要求进行充实和调整。
(一) 通过茶艺新时期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学习自信
近年来,茶艺多次出现在外交场合上,成为和平、友谊和合作的纽带。在外交场合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其他国家领导进行以茶为桥梁的“茶叙”外交,在一些外交场合上也出现了茶艺师的优美姿态。近十几年来,茶艺有了新的发展,如章志峰恢复了茶百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技艺,茶百戏是一种唐代出现的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高超艺术,比日本茶道的形成更早[7]362。将这些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讲解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更有利于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 通过茶艺实践中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德育教育
茶艺实践环节中存在大量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礼仪与行为。我国一直有以茶待客、客来敬茶的传统,形成较多的茶事礼仪,如在泡茶过程中有双手奉茶、敬茶行礼、请茶行伸掌礼等礼仪用于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宾客在品茶过程中也有礼仪要求,如点头致谢、叩手礼等用于表达对主人或茶艺师的感谢。学生通过在茶艺学习中践行这些礼仪,浸润在传统文化中, 潜移默化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泡茶和饮茶中也蕴含着丰富人生哲学和对生命的启示,如饮茶时茶滋味带给口腔先苦后甜、苦涩回甘的刺激,正如人生一样,蕴含着做人应该先苦后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哲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泡茶器具公道杯体现了茶的平等待人, 引导学生待人接物形成平等的意识。茶艺演示不仅在于演示的本身,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茶艺演示可以为产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成茶叶交易和商业贸易,实现文化传播和输出。在茶艺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勇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三) 通过茶艺技能要求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
泡茶和茶艺演示是一种追求过程美和结果美(茶汤美)相结合的极致艺术行为,要求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冲茶用水及器具、品茗环境及氛围等方面合理搭配,也要求泡茶者在泡茶和茶艺演示中要做到善始善终[8]。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双重要求必然促使泡茶者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对细节和全局均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茶艺实践教学环节中贯彻这些要求, 可以提升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形成不断精进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和善始善终也契合茶艺师职业道德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环节教学方法
在茶艺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明确学生在实践环节应完成的实践内容及实现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为学生提供多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结对训练、小组讨论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结对训练中,小组成员应用“自主训练+结对纠错”的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训练、反思、纠正、训练”的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以育人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考核改革
以试卷分数论高低是一种相对局限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核,未能考核新时期茶艺技能要求。因此,在课程中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核制度。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性考核。期末考核环节,在考核方式上综合应用笔试、口试、创新训练项目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阶段性测试、创新训练项目、实践作品等考核项目权重,适当设置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考核的权重。目前《茶艺》课程实践考核项目的设置仍然存在着不足,存在项目考核技能点单一,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实践考核项目设置上可以参考《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除个人技能考核外,增加团体创新、场景化品饮茶艺考核项目,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效果分析
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9]29。因此,评价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最终必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检验标准。贺州学院开设茶学专业至2020年首届本科生毕业, 在茶艺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实践下,本科生共有9 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竞赛中获奖,3 人次在区级茶艺技能竞赛中获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此可知,在茶艺实践环节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正能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效果, 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 语
在专业课程中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专业实践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将学生思政教育落实在专业技能等实践过程中, 进一步在实践中巩固思政教育效果。但是,高等学校生源较广,有来自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同生源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一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推广到其他课程时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一个学校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在推广到其他学校时, 往往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选择和改革。此外,除了专业实践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兴趣社团、校园文化节、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