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2020-01-18肖富群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人格育人

肖富群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内容。2019年上半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张百顺博士、教授的合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一书,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的一部力作。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详尽阐述和探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诸多实践环节中失衡发展现状以及两者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该书的公开出版发行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该书选题比较新颖,具有问题意识较强、理论有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特色。

一、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为导向,问题意识较强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 塑造人格的一项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概莫能外。”[1]1该书针对思政理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视政治宣传教育,轻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失衡发展倾向,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不同环节,详尽探究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选题比较新颖,问题意识比较强。

在思政理论课传统教学过程中,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念一直不强。“大多数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轻视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倾向。真正把大学生人格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个环节的高校仍十分鲜见,大学生人格教育基本处于相对自发或者盲目的状态。”[1]33人格教育理念不强,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缺陷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例如,“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际关系淡薄、抗挫能力较差、诚信道德缺失、人生观消极、生命意识淡薄等人格缺陷,甚至有的大学生悲观厌世而走上自杀道路”[1]34。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都十分凸显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理念仍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既忽视人格教育,又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鉴于人格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失衡发展的严峻现实,一方面,该书认为,“应把大学生人格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规划和评价体系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视,为人格教育创造重要的氛围以及政策条件”[1]33。另一方面,该书还指出,“在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有的教师仍然抱守传统教育理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格教育在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方面的功用;有的教师只管自己讲课,对学生迟到、讲话、旷课、早退等不闻不问;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等相比是次要的”[1]33。以上不良倾向既不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又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人格健全的青年大学生。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纵观全书内容,该书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人格教育缺失的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专门探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新途径,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二、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为研究内容,理论有创新

人格不仅是人的灵魂,而且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蔡元培认为,“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2]17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格教育研究是舶来品, 关于人格教育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后逐渐传入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格和人格教育日益引起我国学界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我国学者在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该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理论探索基础上,探究如何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理论研究有创新。

首先, 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4]278。新时代学校教育应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早在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05”方案中就着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以人为本”虽然已深入人心,但“知识本位”的理念仍占据较大市场,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人格本位”理念长期缺场,思政课教师并未真正走出只是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思想认识的“峡谷”。在“人格本位”与“以人为本”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深层次剖析的基础之上,该书提出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度,应将大学生人格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之中, 实现其在课堂教学、实践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环节中和谐发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该书认为,大学生健康人格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求知求新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这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以及实现其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和谐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最后,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大学生人格教育充分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是实现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共同促进和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5]77。

该书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而且是重要的理论创新。

三、在实践环节中研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核心课程, 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6]93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原则,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也不例外。该书在相关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针对性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关对策建议,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与借鉴作用。

第一,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方法途径研究。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普遍重视思政理论课的“政治灌输”,而轻视大学生人格培养。例如,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另外,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7]11然而,有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强,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的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不良,难以起到人格教育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有的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挖掘人格教育资源,仍抱守传统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忽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该书在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理论,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人格教育、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人格教育、发掘教育资源,丰富人格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人格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第二,注重在实践育人中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方法途径研究。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且有利于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但一些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办学经费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部分高校出于学生安全隐患的考虑,要么不开展实践教学,要么只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极大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广泛性,以上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实践育人中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该书在分析实践育人中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在实践育人中和谐发展, 应进一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确保经费投入、配齐教师队伍、扩大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规范实践教学监督考评机制等。

第三,注重在文化育人中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方法途径研究。“文化环境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熏陶和感染。”[8]103然而,在文化育人中,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教学,轻视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 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甚至有的高校擅自减少思政理论课学分。二是,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 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中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偏少、人文精神培养的氛围不浓、 人文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人物的宣传、鼓励、奖励的力度不大。三是,重视大学生智育,轻视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部分内容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培养的内容、缺乏大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养成的具体明确的要求与规划、缺乏对大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检查和考核。四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轻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结合文化育人中存在的不足,该书在详尽分析不足的基础之上,认为应将人格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还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认知、认同与自觉践行的能力,在文化育人中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基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在相关理论探索基础上,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实践环节,探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选题新颖,能够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为导向,问题意识较强、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为研究内容,理论有创新。同时,还在实践环节中研究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用。然而,人格属于人的心理特征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亦不可能忽视人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这一心理特征与教学实践活动可能会出现不和谐,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书中结合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探索两者和谐发展方面的研究涉及内容不足,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希望作者以及相关学者今后对此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人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漫画之页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