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理性生成的探析

2020-01-18阚雅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物质性肉体变异

阚雅君,相 仁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电大工作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真正的话语权,只能源于人们对生活真实的发现。理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可以视为人们价值判断的最终来源或最具最大公约数和普世价值的观念。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表达自身存在的真实状态,还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理性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概念,那么理性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理性又是如何生成的?就此进行探析。

一、理性本质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理性的根本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理性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科学的、逻辑自证的、客观的、确定性的、智慧的、神性的、目的性的、终极的或最高的、无以复加的等等。但其中客观实在性则是确凿无疑的,否则人们就会迷茫,世界将变得不可知,生活将失去价值,生命将无所依存。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只能源于人的物质性存在,就此而言,理性与灵魂、意识、思维和精神无关。正确理解理性的客观实在性不能从思维和意识中去寻找,而是要从人的现实存在中理解。

人是什么?马克思曾针对西方文明和文化中对人的本质的种种谬说予以批驳,明确指出:“人们总是沉浸在自己是什么?或应当成为什么的虚幻的想象中。”“人的存在的第一个事实是人的肉体组织的存在。”人的肉体组织的存在就是一个现实的物质存在,其客观实在性绝非是观念和意识的幻影,而是基于肉体组织的自我运动:生命运动,机体的本能——冷、暖、饥、渴等的现实感觉。[1]人们的意识首先面对的就是自身的肉体组织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现实关系。人们可以不去探究世界的过去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但是人们必须面对自身的肉体组织的存活而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活着是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并由此感受自身存在的真实和外部世界的真实,这就是人的客观实在性,也是人们对自身物质性和外部世界物质性的真实理解。

二、理性生成

人类进化对理性的产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人作为动物性的存在与自然界其他动物都是自然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产物,都经历着并必将继续经历着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生物经常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为新种;不适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2]这种自然的进化进程在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无疑是自然的必然。在宇宙演化进程中每一种自然物质中都存在着保持物质延续和稳定的力量,即物质的自维性;同时,也存在着促使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力量,即物质的变异性和发展性。现实世界物质的多样性和无限丰富性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实现的,并由无机界到有机界再到生物界。在生物界的每一种动植物中也都存在着这两种力量,即遗传和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实现自身进化。但从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作用于自然,这种自然的必然性进程就被改变了。那么,这种改变对于人的进化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人猿揖别以来,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实践活动参与了人的本质的塑造,并推动了猿向人的生成,加速了人自身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的进化进程,即人的生理机能和大脑的进化等。同时,人的本质的自我塑造的现实性又必然是通过人的生命自然的代际传承,即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人的肉体组织即人的物质体存在是人们无法直接现实地加以改造的,仍然是自然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对现实的人来说仍然是先天的,文化的教化和文明的规约对人的本质规定并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尽管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类群落(或称种族和族类)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差异,但在整体上,人的本质性存在仍然是人的自然物质性。

其次,人类进化不仅使人的生理机能和大脑得到进化,更为重要的是累积着人的类规则秩序和人的内感觉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在人类进化中,由于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以使自然适应人的需要,同时,也使人的诸多直接面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功能丧失,从而更加依赖于整体的存在。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3]2因此,在人自身的进化中,这种类整体的生存规则秩序及其体现在个体的自然生命之中的类的内感觉就表现的更加典型,也更为重要。而这种类的内感觉则表现为人类行为的本能的倾向性、选择性或原始的判断。其中依赖和维护类整体的类目的性本能,基于血缘关系的秩序性本能以及面对外部世界和环境条件的感觉性本能等等。如人的天然时空感、节奏感、秩序性倾向,对真、善、美的自然倾向性等等,并进一步表现为人的七情六欲的无限丰富性。而以上则综合表达为人的类的内感觉本能。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它又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原始的、潜在的主观形式——即康德哲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分析判断所面对的人的认识的主观形式。大量史实表明,人类最初的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都是与人的原始感觉直接相关的,并影响至今。

再者,自然选择的本质是什么?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导性力量。那么如何看待人的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呢?我认为这里的核心是类原则、整体性原则或类整体的目的性原则。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最终都要体现在类群落的生存效率上。这种效率可以表达为类群落的扩大或缩小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平衡及其类整体自身内部的平衡。生物进化中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实质在于平衡。也就是说并不是最强大的、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更能适应(平衡)的生物更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外部环境条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最终也是要通过生物的群落即类整体自身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来实现的。生存还是毁灭,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类群落整体的应变能力的强弱。这里的类整体不是逻辑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现实的群落整体。人是群居性动物,特别是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后。现实的群落整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也是衡量自然进化之中成功与失败的基本单元。在这里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不是逻辑的意识的抽象与综合,而是实体性的现实的链接,即基于血缘关系的遗传和变异,在这里整体是个体的前提、根据和母体,个体是整体的自我延续和复制,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就是现实实际的母子关系,整体决不是个体的相加,而是一个结构性和秩序性的存在。因此,在生物物种,特别是人类的进化中,自然选择是生物群落的类存在与自然环境条件的互动,并最终取决于类的自我选择。对此,可称之为类整体原则或类整体的生存法则。而这种类整体原则又决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同样现实地体现在类的每一个个体的自然生命之中,成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即类的内感觉或表达为人的行为的本能的倾向性、选择性或原始判断。综合以上则构成了人类理性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

三、关于原始理性

探究人的原始理性的真实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这种原始理性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被社会的主体性文明和文化所遮蔽的。从历史上看,这种遮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初都根源于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由于最初人们无法正确理解意识现象,而产生了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的灵魂不死说,反之没有灵魂的肉体则极大地降低和贬损了人的物质性存在价值。特别是当人们进一步把生命现象与灵魂、意识、思维和精神相联系时,则人的物质性存在——人的肉体组织更是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则是各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发源地,并反过来又极大地推进和维护了这一价值判断。尽管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二千多年来,人们受主客体的二元分割为前提的(诸如灵魂与肉体、意识与存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等)对象性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人的物质性存在,一直为灵魂、意识、思维和精神所遮蔽,而马克思多次强调的人的现实感性的存在和人的实践性存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感性存在是人的物质的空间性和整体性存在,而人的实践性存在则是人的物质的时间性和运动性存在,并都根源于人的物质性,与灵魂、意识、思维和精神无关,相反灵魂、意识、思维和精神恰恰是人的物质性存在的阶段性的属性。[3]3但是,由于受西方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总是要为人的现实感性和实践性存在寻找意识的和思维的依据或价值的依据,并归结为目的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终极理解中都或多或少地内含着世界是有目的的价值判断,即世界是趋向于完善和美好的或最高的善,而这也是理性的特性之一。如何理解这里的目的性也是区别唯物与唯心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性则表达为物质的宇宙世界的演化是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一到多样,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等。而这种规律性在价值判断上则表达为趋向于完善和美好或目的性的特性。

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就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文明的成熟定型或不同文明类型的区别,则集中出现在古典时期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5世纪前后。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一些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巧合。这些文明的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发展起来的,并在以后数世纪中成为它们各自的特征而一直持续到现代。”[4]

从学理的角度看,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当时几大文明体的共同发现,即对现实生活中的习俗、习惯和潜在规则的发现是密不可分的,即与原始理性的发现相联系。虽然在多数时段原始理性作为人的本能的行为指向是被社会主体的文明和文化所遮蔽的,但是原始理性作为人的本能的行为指向的真实存在,又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社会的变动时期,并表现为人们生活中的习俗、习惯和潜在的社会规则或秩序。这种潜在的社会规则和秩序是不同于正统的、受政权和法律所维护的社会公共秩序。而是为传统的习俗、习惯所引导的民间流行的秩序,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经济生活中的看不见的手,并且相对地更典型、更集中地体现在受社会的主体文明和文化浸染较少的社会的中下层,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表达的观点。在轴心时代,正是对人的原始理性的发现及其基于各自不同文明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理性观念:即以犹太教精神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的自然理性,以希腊理性主义哲学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的人文理性以及中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第三极文明的现实理性。

当然人们基于不同的现实立场和对文明性质的不同理解,对理性观念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当今世界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是存在着文明和文化观念即价值观念的区别的。笔者认为理性观念的区别只能是相对的和处于变动之中的,而以人的物质性存在为前提的原始理性则必将为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存奠定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人类所有的过往的历史和现实存在都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其既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的合理性,又都必然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的不完善性,没有永恒不变的文明类型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价值观念。

今天立足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立场, 批判的理解以上四大理性观念(包括原始理性)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正在奋力开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而这一伟大道路的根本实质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走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而这个马克思主义则是建立在对人类过往的文明、文化的全部现实历史的批判理解基础上的实践理性,或现实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回归理性的客观实在性——现实实际地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宣称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猜你喜欢

物质性肉体变异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变异危机
变异
生 活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景观建筑设计的色彩研究
变异的蚊子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