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现实意义
2020-01-18赵欣然
赵欣然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94)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明:到2035年,我国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性。于国家,体育展现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于民族,体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于国人,体育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建设一个高水平和高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助推器,更是全人类理解交流的纽带。体育强国思想既是西方经典哲学思想的中国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导。
1 体育强国思想的发展脉络
体育强国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以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思维、新体育价值观、新体育实践观为主要内容,注重坚持和发展,兼顾传承和创新,体现出历史维度、世界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的高度统一。”[1]体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交往合作的重要实践,是最终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历史脉络中的关键要素,体育强国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力量。
1.1 马克思的体育哲学
1.1.1 马克思体育休闲观 休闲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和生存状态。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是体现人们休闲权利和健康自由的实践。人类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在科学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健康、自由的虚伪自由平等,深刻分析人的个人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多维考量下提出的社会政治理论。权利保障是其基础,自由发展是其要义。“马克思理论中的自由时间是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融合,从而使劳动与休闲的关系由异化、分裂状态走向了本真、统一的状态。”[2]
(1)休闲权即自由时间支配权的获得,是进行体育活动基本条件。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延长劳动时间占有工人自由时间。
(2)转换生存状态、提高劳动效率是体育活动的功能性体现。人不是机器,无法以单一重复的运动长时间运转。体育活动是劳动之余调节身心健康运行状态,产生更佳的劳动效果。体育权利的保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环,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环,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环。
1.1.2 马克思体育教育观 智、体、劳“三育结合”。体育究其根本是一种增强体质、开拓思维的文化教育现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的人。
(1)体育活动是机体、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客观存在,在合理指导和科学运行前提下,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转变、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意识的造就产生潜移默化的浸染。
(2)体育教育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生观是决定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态度,体育教育不仅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同时输出优秀体育文化,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体育强国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其传播需要体育教育的加成。
体育强国思想是马克思体育哲学在中国特色国情下的继承与发展。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我国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而且能在“劳”与“逸”转换中实现休闲与效益双赢,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幸福感提升,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实践。
1.2 毛泽东体育思想及其实践
“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毛泽东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从中国积弱的实情中点明体育在强筋骨、强意志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他三育并重的教育观与马克思三育结合思想一脉相承。“《体育之研究》 ……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体育本质的科学诠释,以及打破旧传统、旧观念,建立全新的、崇尚运动的、实事求是的社会价值取向。”[3]中国梦背景下,将毛泽东体育思想融入新时代中国国情,继承其崇尚科学运动的思想,完善体育机制,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体育强国思想和建设体育强国实践。
1.2.1 以人为本、强军强国的体育思想
(1)人民性。强调为民体育。身体是人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身体的强健是一切进步发展的根基。毛泽东曾说:“体育是关系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鸦片的传入给中国人民带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体育工作的展开其目的就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国家独立强大。
(2)广泛性。发展全民体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用性、针对性入手,增强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体育活动不仅是运动员的专利,还应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3)实效性。自觉性、有恒、充满兴趣和快乐是体育获得实效应具备的3个条件。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还要求体育活动形式的丰富和发展,提高人民参与锻炼的体育意识,将体育精神内化为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1.2.2 创立机构、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
(1)毛泽东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新体育学会,并在延安大学创立了体育系等体育工作,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体育工作的重大进展,同时也昭示出体育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积极作用。
(2)毛泽东同志本人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注重身体健康。在条件艰苦的革命年代,毛泽东依然没有忽视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坚持游泳、爬山等活动,采取徒步的方式进行调查走访,坚持跑步和洗冷水浴。这些实践为毛泽东领导革命和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客观身体基础,也为新中国、新时代体育工作打下坚实实践基础。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也得到了客观实践的认证,促进新时代体育强国思想的形成和体育工作的开展。
1.3 新时代体育强国思想
“磨刀不误砍柴工”,体育运动不仅不影响人们逐梦奋斗,还是追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强大武器。十八大以来,体育赛事作为外交手段,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实力,表明中国态度。
“要把体育当成是一种产业。”党的十八大后,通过对我国体育现状深度分析,为增强国人幸福感、民族自豪感,党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建设成世界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思想可归纳总结为个人、国家、社会3重视野。
(1)体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表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活力,充分运用人的体力和智力,提升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感。
(2)体育展现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发展必然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发展,人的身心健康也必然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体育是国家兴盛的起点,也是国家凝聚力的体现和保障,是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精神的最明显表征。
(3)体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类文明进步。个人获得幸福、人际关系得到发展,是体育活动秉要执本的功能,也是社会和谐氛围的催化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促进体育交往,而且兼具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增进友谊的功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时代体育强国思想在继承马克思、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体育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回答了“体育应当坚持怎样的发展和实现怎样的发展”[4]的问题。在思想上,重申体育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功能,强调体育在内政外交上的拓展功能。在实践中,建设体育强国,不断完善体育设施、机制和教育,促进体育在新时代更好的发挥其价值。
2 体育强国与实现中国梦息息相关
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之刚需。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对个人、国家、社会的理想诉求。中国梦所蕴含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空间结构及各要素基本特征和现实条件等理论和实践层面认识,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所认知、认同,并能够在生产生活中贯彻中国梦的实践意义。体育生活是新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拔山扛鼎的推进力。站在中国梦的高度思考体育对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合规视角。
2.1 体育彰显国家实力
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在运动体育领域的历史期待与大势所趋。中国的体育事业在那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时代,爱国青年“奥运三问”反映了忍辱负重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和荣耀的渴望,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的期盼。国家实力在体育领域的彰显:其一,体育荣誉获得。自“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顶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巨大压迫,肩负全体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期待,在奥运会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步和汗水,打开中国竞技体育之门。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竞技体育水平达到更高层次。其二,体育机制完善。如今,中国正在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竞技体育一马当先,在蓬勃发展中不断完善培养人才、训练、指导、体育领域管理监督等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体育领域的引导作用。其三,体育资源丰富。群众体育以其趣味性、丰富性逐渐渗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从侧面显示出中国的崛起。
2019年底,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35万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近90%的行政村,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每万人3个。①无论是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机制、体育文化都凝结着国家综合实力,体育之强国无论作为动词还是名词,都是实现国家富强梦必要条件。
2.2 体育提升民族自信
体育塑造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的功能,是民族振兴的精神条件,中国梦是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的明灯。民族振兴在体育领域的表达:其一,体育传承精神。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女排在世界舞台谱写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其二,体育传播文化。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延伸,体育国际化也促进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竞赛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往,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机会和平台。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体育事业将民族文化推向国际。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源泉,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民族振兴梦的强大助推力。
2.3 体育创造美好生活
人的机体健康、心情舒畅、生活丰富多彩,是人民幸福应有之义。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人民幸福在体育领域的描绘:其一,体育促进健康。健康是高层次的生理需要,身体健康是追求幸福的条件和目标,体育活动具备保障机体健康的生理功能。其二,体育调节情绪。多巴胺是传递快乐信号的神经传导物质。体育活动宣泄负面情绪、加快身体代谢、促进多巴胺分泌,是人们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的良药。其三,体育丰富生活。美好生活必然不是单一重复的形式,无论是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运动,还是滑冰、排球等现代体育项目,都可以为人民提供丰富的选项。
中央人民政府网数据显示,至2019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4亿,占比达3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超90%;至2018年底,我国运动员在各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 458个,奥运冠军237个。①无论是运动员专业的体育训练,还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增加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都强壮了人们的身体、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丰富人们的生活,在体育活动中创造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体育发展是幸福的基石,迈向体育强国是实现人民幸福梦的必然走向。
3 体育助推中华文化从自信到自强
体育强国是文化自信自强的要义。“欲文明其精神, 先自野蛮其体魄。”[5]文化,顾名思义,文治教化,是人精神文明的结晶。文化作为一种软因素,必须成为国家的硬实力。“文化意识并不是单纯的精神自我觉醒。 要促使个人意识的自觉, 首先必须要形成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稳定互动的契约关系。”[6]体育是以身体和智力活动为手段的社会文化现象。传统体育传承中华文化,现代体育发扬中华文化拼搏进取精神。体育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衔接,提升体育的内在价值和外部张力。体育之于中华文化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既提高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又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发挥好体育对中华文化由自信到自强的助推作用。
3.1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积淀
体育运动是饱含非凡精神力量的实践活动。“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对身体活动和头脑发展的唇齿关系十分倚重,起源于几千年前的中华传统道家、儒家思想无不蕴含着体育强身健心的思想。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袭、完善和推广了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作为对外卫国、对内修身的“射”和融合驾驶技术和驾驭之术的“御”,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明对身体活动的重视程度。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运动不仅是我国古代人民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人们对时代形式的思考。直到今天,骑射仍然是少数民族人民一项常见的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能提升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的融入度和发散度,推动中华文化自信与自强。
3.2 文化自强源于现世奋发
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史上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一跃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标杆。女排精神自此成为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瑰宝,成为中华文化由自信到自强的现实演绎。“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女排精神是中国人民重拾自豪感和优越感的一把钥匙,其实质是烙印了时代标志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彰显。女排精神不仅鼓舞了体育界,也是政商各界志士奋斗的精神力量。面对刚刚打开的国门、走向世界的局势,中国人民无一不想团结一致迎难而上,继承和发扬奉献精神,铆足干劲,用百分努力换一分希望,超越自我为信仰和荣誉而战,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新时代女排精神不断被重新演绎,她们是“十一连胜”辉煌的创造者,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是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的先锋,也成为浓于水、浓于情的中国情怀汇入中华文化之中,流于中国人民心田。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也不断加强,体育自觉性不断提升,各项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中央人民政府网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体育场地超过31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2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4.73万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8 56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3 809个,业余体育运动学校2 037所,在训青少年运动员46万余人。①从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转变为由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组成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不断丰富的体育资源需要强大的体育价值观引导。在中华文化从自信到自强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也随时代发展不断繁荣。体育强国的建设其初心在于增强人民体质,这与以人为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建设体育强国,其附加值在于用体育事业促进民生,用体育精神鼓舞人心,用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从历史到现今的发展,推动着我国文化从自信走向自强,体育强国的建设成为人民从体质到精神、国家从物质到文化强大起来的必要条件。
4 体育活动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体育强国是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捷径。“体育……能够在外交格局中实现求同存异,为矛盾双方创造建立沟通的结合点。”[7]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机遇,是政府间、民间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友好平台。在此过程中,国际关系日益紧密,促使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趋于一体。在以体育文化为代表的碰撞与融合中拆除壁垒,从商议到建设再到成果享用,都采取一种世界性共赢态度,以全人类的利益为标准对待体育及各项事业。
4.1 体育赛事促进合作共赢
体育赛事不是作为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在国家总体外交指导下发挥一定的外交功能。第一,合作即共同行事,要求2个及2个以上的主体一起行动。这一前提必然需要主体间的友好互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开放性促使作为2个主体的国家间相互交流理解。中美著名的乒乓外交是体育活动在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中美关系冰释。随后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地位,中国从此全面登上了竞技体育的世界舞台,逐步确立体育大国的地位,也是对外交上“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2008年,中国作为体育盛事北京奥运会举办国,不仅展示出国家高水平的体育建设和组织实力、运动员高素质的竞技能力,而且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合作创造可能。第二,共赢即共同取胜,是合作基础上共商共建的结果,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各国元首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首脑外交”的发展创造机会、提供良好平台,为国家间的合作奠定基础,为共赢创造条件。建设体育强国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国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实力,还在于用健全的体育机构、体育政策和强大的赛事组织能力增进国际交往、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只有共赢才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趋势。
4.2 从体育交流到文化包容
体育活动必然产生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解码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也需要体育文化的编码。第一,体育强国的建设必然需要体育文化的支持,体育文化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理解民族文化,将其中之精粹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孕育出符合中华文化的体育文化,催生出与时代相符的体育价值观。北京奥运会之所以成为奥运史上光辉的一笔,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被体育所充分解读,给中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关注和了解的机会,也给世界各国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提供了渠道。第二,通过体育活动的沟通,各文明间相互解除隔阂与误解,在轻松的环境下相互包容,互相借鉴彼此文化精华,与本国文化、国情相适应,让体育文化凝结成世界优秀文化的结晶,在人类命运相统一的趋势下编码出符合全人类价值观的体育文化,促进各国文化相互包容、共同进步。体育强国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唯有得到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文化才能发挥其促理解求大同的功能。
4.3 体育推进共商共建共享
体育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其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超越不同意识形态的属性,决定了体育必然具有国际调和性和世界性的建构功能。“体育……既受制于政治又服务于政治。”[8]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体育强国梦不仅是奥运梦,还是中国梦、世界梦。举办体育活动是组织协调各国推进各项事业的缩影,通过共商体育规则、共建体育事业、共享体育文化成果,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提供模版,为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提出优化方案,采取合理行动,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5 结 语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世界语言;体育强国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体育运动既需要先进体育文化的指导,也离不开先进意识形态的引领。体育强国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并指导体育发挥其友好外交、文化交流、促进合作共赢的功能,为中国体育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导向。建设体育强国不仅为人们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中华民族自信自强、中华复兴之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是维护全人类利益的共同体意识的彰显。
注 释:
① 曹晓轩.体育事业发展概况http://www.gov.cn/guoqing/2020-04/19/content-258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