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观视域

2020-01-18刘新跃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物质生活发展

刘新跃,高 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视域,关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涉及党和国家的施政策略,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1 “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内涵

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内涵,目前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但大多数都侧重于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理解阐述。要更精确、更全面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必须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进一步具体分析。

1.1 从组成部分上看 ,“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性的、社会性的、心理性的”需要三个部分物质性需要,即物质生活需要,是人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保障人民生活需求,在保证基本生活生产要求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获得舒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

社会性需要,即是在物质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心理性需要,即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由于心理性需要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志。心理性需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经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需要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平和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和谐发展。着眼于从以上三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理解把握“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促进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也能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上述三类需要,人民群众才会有幸福美满生活的获得感,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会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1.2 从内容结构上看, “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需要” 三个方面首先,从物质层面来讲,美好生活就是物质生活富裕。物质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首要内涵;物质匮乏,生活肯定无法美好。美好生活,首先是物质富裕,衣食住行医无忧。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党领导人民展开了脱贫攻坚战,实施各种惠民举措,缩小贫富差距,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完善养老保险等,致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次,从精神层面来讲,美好生活就是精神生活丰富。正如十九大报告说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43-44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诸如政治、民主权力诉求的精神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会越来越迫切,因此,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算不上美好生活。再次,从环境层面来讲,美好生活就是环境美丽、安全公正。水清岸绿产业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社会安全才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社会公正才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要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有美丽的环境和社会的公正。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暖心回应。

1.3 从本质特征上看,“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三个特征首先,“美好生活需要”彰显出“多样性”。“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对民主、公平、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还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其次,“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层次性”。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诠释可能会纷繁各异,有的人侧重物质生活改善,有的人向往精神境界提升;还有的人强调有品位、上档次才是美好生活的呈现样式。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可以是基础层次的目标追求,也可以是期盼个人有尊严、国家受尊重,等等。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再次,“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发展性”。“美好生活需要”还从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由、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既有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要”则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环境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从纵向比较上看,“美好生活需要”同以往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比,内涵更广、层次更高、意蕴更深首先,“美好生活需要”内涵更广。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出了“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边界,即具体包括经济(物质)、文化(精神)、民主、生态、环境等的有效满足。其次,“美好生活需要”层次更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更高层次需要满足”式的生活,这种“生活”首先是全面小康式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式的生活,这和十九大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安排是一致的。每个战略阶段所对应的是一种“美好生活”,但总体上我们的生活是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逐步达到“更高层次需要满足”。因此,“美好生活”是一种有阶梯的生活,是一种不断满足有效需要的生活,也是一种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有条不紊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分别在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我们党对“美好生活”的基本发展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判断,指明了“美好生活”是一种“全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式的生活。再次,“美好生活需要”意蕴更深。一是需要种类的扩展。即由原先较为基础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延伸为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需要。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整体布局视角对原先需要种类的扩展。二是融入价值观要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三是侧重民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主要侧重于从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视角揭示“美好生活需要”的更深内涵。

2 “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视域

“美好生活需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意义何在?在“美好生活需要”这个范畴里,至少包含了五个方面的价值观思想。

2.1 “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落脚点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美好生活与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地生根,诠释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共享经济的创新,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热切期盼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仍然是“人民”。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从“全体人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不仅充分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是最先进的理念,而且充分证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的共同富裕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康庄大道。十九大报告擘画的新时代战略发展蓝图,每一步都是一幅全心全意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大画卷,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真谛,使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一幅幅画卷中看到自己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2.2 “美好生活需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要求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里蕴含着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引擎”,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特定历史阶段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重数量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较大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在发展理念上出现了偏差,过度强调GDP,在某种程度上,GDP成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由于惯性作用,一些地方在谋划发展目标时,GDP的“指挥棒”作用还在凸显。要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紧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指挥棒”变成“能量棒”: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引领,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坚决祛除“捞政绩”“争面子”的个人私欲,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任职履责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唯GDP论英雄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福祉增加了多少”为主要标尺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广大干部在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实现其成就感和价值感。

2.3 “美好生活需要”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曾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在马克思看来,“富有”和“贫困”已经具有全然不同于“国民经济学”的含义,即贫困不仅是指物质财富的缺乏,更是指需要的单一,“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3],亦即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高度重视并不断思考和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以此作为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有效性的实践源泉。

2.4 “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原则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纵观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每一次探索,无不印证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情进行科学研判。一是中国发展的历史维度。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从对物质文明的基本需求转变到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直没有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民生领域的问题和社会领域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只重视经济增长,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公共服务不足、环境问题突出、社会文明水平亟待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加强等问题,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客观要求为建设美好中国提供解决方案。所以,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

2.5 “美好生活需要”引领不忘初心的价值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一句话: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要明白“干什么”,也就是我们党“因何而生、使命何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这“两个谋”,精辟概括了党的职责使命,清楚回答了共产党人“干什么”的问题。97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探索,总起来讲就是这“两个谋”。28年浴血奋战,为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的是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命运,实现人民富裕、人民幸福;搞改革、促开放,为的是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跟上时代步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强调“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8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印证了创造“美好生活”“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起点”的执政理念,兑现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庄严承诺,彰显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因此,“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核心是一种体现回归人民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猜你喜欢

物质生活发展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