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鲜明特质与价值旨趣
2020-01-18汪功平吴学兵
汪功平,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生态强则中国强,生态美则中国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而是支撑我国走向现代化发展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它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出击,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掷地有声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战略高度,擎画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打赢“三大攻坚战”的行动计划,展现了我国另辟蹊径的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在祖国大地徐徐铺展,中华大地的“颜值”和“气质”持续焕发新的色彩。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场域中,催生和孕育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具有突出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强盛的中国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所提出的“中国理论”和“科学方案”。故此,本文拟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鲜明特质和价值旨趣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我们全面深入地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指出了构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维度强调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从环境与民生的角度阐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从制度层面突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核心范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本质上映射出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最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概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提纲挈领的要求,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然而,“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僭越,特别是资本逻辑的狂飙,人类沉醉于‘改天换地’的极度满足与快感之中,自然走向了人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日渐疏离、渐行渐远。”[3]最终导致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被人类无情地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疏离甚至是断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人类决不能打破自然规律、漠视自然法则,对自然进行无序的开发和粗暴的掠夺,试图以占有者、唯我独尊者、胜利者的姿态去征服自然,妄图成为自然的上帝。因此,要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要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困境中解放出来,摆脱人对自然的残酷剥削,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对待自然,如此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二)价值取向: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命题,是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调研时提出的科学论断。2013年9月,他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达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对“两山论”的命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这一命题揭示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说明“绿水青山不是金山银山的拦路虎、绊脚石,而是敲门砖、安全阀”[5]的深刻道理。这一科学的重要论断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特征。在第一阶段,人们为了索取资源满足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全然不顾或者很少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范围,去拿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结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资源出现严重的短缺和枯竭。在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但同时也要保住绿水青山,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人们开始清醒地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住绿水青山,才能创造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于是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在第三阶段,人们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纠缠,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造福人民幸福的金山银山,它不仅是生活的常青树,更是我们的摇钱树,可以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就这方面而言,如今的安吉县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和成功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核心命题,阐明了我国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态度,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启示我们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为沉痛代价。
(三)宗旨精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确,生态环境是让人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且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公共产品。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生态环境遭遇破坏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诚然,也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态幸福感的提升,耽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就当前而言,我国仍存在不少的生态环境问题,譬如:各种大气污染、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已成为民众的心头之患,让人民群众感到切肤之痛。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伊始,人们追求的是物质温饱,在意的是如何解决生存发展问题;而在现阶段,人们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追求的是高质量且有品质的生活。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渐增强,热切期盼拥有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吃到健康放心的绿色食品、饮用清洁甜爽的水质、呼吸到新鲜干净的空气、抬头能看到蓝天白云、出门能看见美丽的绿水青山,这些已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标配”。“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也是根本性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最集中、最简洁的表达。”[6]只有人民群众拥有了过硬的生态环境,人民的生态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其生态幸福感才有真正体现出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可以明确的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足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增长点、成为长远进步和永续发展的发力点。”[8]
(四)制度保障:发挥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任何一项事业,只有融入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它社会存在和发展理念中的本体论地位,才是不容撼动和漠视的。”[9]唯有深入到制度层面,才能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奥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何以进行?答案不言而喻,新时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必须要建立起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长效的体制机制,否则,离开了制度只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需要说明的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要重点解决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问题,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强大威慑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作出一系列的重大制度安排,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先后审议通过了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改革方案,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了全国31个省市全覆盖,依法打击和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铁腕治污、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强硬态度,向世界释放了严加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信号。总而言之,“如果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为后盾,任何宏伟蓝图和伟大构想都将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通过严格执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1]为此,要发挥好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真正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意蕴深远,彰显中国特色、饱含世界情怀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特质可概括为:它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在价值立场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毋庸讳言,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有助于我们从立体维度全面深入理解这一思想。
(一)强烈突出的问题导向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也确实如此,“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场域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它回答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涉及到党的宗旨使命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关乎到人民幸福的民生问题,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和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其次,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设定了科学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在2020年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性改善;在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以美丽为发展底色的现代化强国,我国生态文明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生态文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后,针对新时代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是政军民学的总领导,是东西南北中的总指挥。”[14]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层设计;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置身世界场域,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二)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有希望。”[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决策部署和行动安排,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愈发明显。其实,这点管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就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他用“四个一”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论证。首先,从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来看,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中的重点战役、突出的短板和难啃的硬骨头,能否在2020年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具有突出的战略性意义。如果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生态环境质量却很差,这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更会影响到我们党的形象。其次,就“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言,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要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果只迷恋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那么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无从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缺场”或“失场”。最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来考量,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以生态强国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深刻论断。
(三)旗帜鲜明的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6]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灵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也就是说,“只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运动才具有最大的合理性、才是最正确的。”[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首先,从我们党的阶级属性来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心系人民群众、坚持为民谋利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责任所在、使命所在,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深刻体现。因此,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为民谋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伟业。其次,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了深刻转变,特别是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可谓是与日俱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显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再次,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最直接、最生动的话语表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民众需求、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最后,从中国梦的构成逻辑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谈及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中国梦的本质和落脚点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其最终要实现的是经济更加强盛、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中国更加美丽的伟大梦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只有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人民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趣
形成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场域中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重要的实践意义、深远的现实意义、鲜明的世界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指南;它是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指路明灯,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理论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开创了其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境界
尽管马克思没有形成系统完整、鸿篇巨著的生态思想,但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早就跃然纸上。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是须臾都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0]也就是说,“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不仅无法证实自身的客观现实性,而且无法从事任何意义的改变或创造劳动。”[21]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他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概念,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最直观最形象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双向的互动性,两者始终处在不断交互的过程,就个体存在的人而言,他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以来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自然始终是有机共同体,人的生产、生活、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善待自然是人类对自然应有的姿态,保护自然,将会得到慷慨的回报与馈赠;伤害自然,只会遭到无情的惩罚和报复。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意义和价值。
(二)实践价值:破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难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揆诸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的经济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在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会让中国每况愈下、不堪重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会让我们失去发展的根基,造成更多的资源消耗,显然,也不符合新常态发展的现实逻辑,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实践充分证明,“假如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那么这样的发展只能是破坏人的生存发展的‘发展’,是违背人的本质、本性的‘发展’,一句话,是‘异化’的发展。”[23]需要意识到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要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我们应注重的是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决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必须要抠掉唯GDP增长论的“紧箍咒”,树立绿色GDP增长至上的观念。当然,也不能将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完全对立起来,强调生态保护优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忽视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环境如水,经济发展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舟水关系”。
(三)现实意蕴:满足了民众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热切期盼,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绿色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及万事万物的最美好色彩,是生态环境优美的亮丽标志和鲜明象征。”[24]民族复兴必然要求生态复兴,新时代必然是建设生态强国的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野里,“美丽中国就是要摆脱贫穷落后、环境污染,实现强大富裕、山清水秀。”[25]他认为,“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都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26]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和前提保证,没有生态文明的复兴,就不是民族的全面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试问,如果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又何谈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又何以得到实现?又如何满足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强烈愿望?又怎能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面对这样的叩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从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高度,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迈上了新台阶。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唯一出路,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好,经济社会才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目标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才能加快推进,中华大地才会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绿色长城才会越筑越牢,美丽中国这篇文章才会越做越大,民族复兴的伟业必将指日可待。
(四)世界意义:塑造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建设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全球性的公共议题。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课题;向往天蓝、地绿、水净,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针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通过“邻避效应”而独善其身,任何妄图采取单边行动,试图置身事外、规避风险、逃避责任的行为注定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人类最终只会走向毁灭的历史边缘。唯有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并肩、共同行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方能行稳致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方案,他认为,“世界各国都要突出‘类意识’,必须坚持‘类生存’‘类发展’‘类合作’‘类行动’‘类共赢’的理念,通过各国携手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生态环境这个世界性的‘类危机’。”[27]而就中国来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积极置身于建设美丽世界的图景和场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专门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全球的新增绿化面积有近四分之一都是来自中国,中国政府用具体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建设美丽世界的最大决心,向世界各国传导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人类美好的地球家园作出了有目共睹、实至名归的中国贡献,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科学方案。毋庸置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引领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纲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丽世界的助推器,对世界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总之,“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渡期,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依旧路途遥远,建设美丽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继续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值得期待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之日,必将是美丽中国大放异彩之时。我们坚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建设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守护这颗蓝色星球的梦想绝非遥不可及,实现美丽世界的目标必将如约而至,人类未来的发展必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