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创教师的职业发展
2020-01-18彭燕
彭 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被上升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亮点和突破口。《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1]指出我国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实践创新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创新水准低、专业技能同行业发展严重脱节等问题。国家也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不断融入创新教法,强化师资。一些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同时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教育方式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2]。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内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办学情况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但却面临师资匮乏、教师积极性不高、双创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创新性不足等情况。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创业学学科体系建设、打造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创业教育教师成长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各高校还处于独自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起始阶段。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内容丰富、交叉性强、专业实践性高,这就要求双创教师必须相应地具备良好的综合专业素质、精湛的沟通能力、卓越的人才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性工作能力。高水平的双创师资队伍既决定了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
当前专创融合是双创教育的大趋势,即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使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创融合背景下的双创教师不仅要精通创业教育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有机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有效启发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从而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趋势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摆脱传统模式下的专业教育重理论授课轻实践的桎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也将会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使其教学和科研聚焦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以便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雇佣需求。但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状况效果不是很显著,还处于各自摸索阶段。这主要受制于双创师资培养的滞后性,由于对双创教师的培育促进其职业持续性发展是一个科学性、系统性和具有前瞻性的工作,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还缺乏长期性双创教师的培养规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薄弱,多是学工系统人员经过初步培训后即刻上岗。他们大多既无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经验,又无创新创业的经历,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很难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3]。各高校双创师资力量的整合起步较晚,在教、研、产结合方面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现象,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创业教育师资师生比例不足,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不强,缺乏专业衔接,创业学理论素养欠缺,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不强等方面。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障碍[4]。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双创教师长效培养计划推动高校双创教师进入职业发展良性循环,通过各种途径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和服务,促进教师在教学价值观、教学能力、教学学术方面发展以提升双创师资水平。
一、高校政策层面要能够激励双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目前高校不仅要面临双创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存在学工系统的双创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专业课教师又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等问题。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是负责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和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教师,虽然这些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创业教育知识,但缺少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也主要依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给予学生以启迪。而且担任创业教育的授课只是这些兼职教师大量繁杂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他们大多不会在创业教育课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热情。大多数人对于在这个领域可否获得专业提升机会、外出学习、专业深造、融入校企合作等并不是特别在意,这种局面也限制了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学科知识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性和持续性,而且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需要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由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到凸显教学反思的实践性转变。专创融合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成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因为知识要内化为素质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离不开实践。有调查显示,创业教育教师群体中仅12.1%有过较多的创业经历,66.7%只有较少的创业经历,21.2%根本没有创业经历[5]。而作为双创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性和实践性,他们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教育专业精神三个方面[6]。因此,激励双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支持教师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学术自由,增强双创师资的成就动机,只有他们期望通过从事“双创”教学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内驱力提高了,职业倦怠感才会降低,相应的其工作责任心、亲和力、洞察力、创新力和坚持力就会更好。
国内高校双创教师在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同行协作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国高校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结构有四种方式:自我主动发展、同行协作发展、大学规划发展和社会政策发展。这说明教师的发展是结合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从微观上鼓励双创教师自我主动发展和同行协作发展,从宏观上来说融入到大学的规划发展和社会政策发展。目前,双创教育从国家到学校层面已经有政策支持,所以激发双创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是关键。学术自由是促进双创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营造宽容的学术氛围,激励教师迎接挑战性的工作并获得成就感是吸纳更多专业人才融入创业教育发展壮大双创师资的根本。高校在制定政策扶植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双创教师的成就感、事业的赏识性、工作的合理发展和持续晋升性等方面的工作激励因素,这样才能使双创教师乐于接受挑战性工作并具备强烈的内在动机,而个人的内在动机决定了个体创新性地完成任务是基于自身的意愿而不是外在的刺激[7]。一旦双创教师在自身内在动机的驱使下进入自我主动发展模式,他们就会更加注重在双创教育方面的事业成长,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开拓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能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就会形成事业留人的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双创教师个性化分层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双创核心师资质量。分析各层教师的深层次职业发展需求。面向核心师资在培训和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予以政策扶植,并对其双创职业发展制定个性化长期培养计划。对于流动频繁的短期师资主要培养其管理学生和基础通识内容方面的授课技能。这样可以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师资队伍无法形成梯队等问题。
二、学校的政策导向要利用培育双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家克罗韦尔曾说过:“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创业是通过多种能力类型的有效组织,利用多种方法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市场。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是将素质教育与创业素质相融合、凝练,培养学生们心理意识、个性品质、专业知识、创业技能的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双创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决定高校成功普及学生层面的双创教育的先决条件。但是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还无法全面体现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8]。考评的指标容易使教师陷入繁琐事务性中,精力耗散在非创新性劳动中,如:忙于统计出勤率、任课节数、所教班级的成绩、发表论文的数量、团队学术成果等。学校的考评衡量标准上倾向于重视显性工作,忽视隐性工作。表现在评价教学和科研方面:重科研论文、技术创新等科研成果;轻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提高;重发表论文量、完成课题量等,轻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的评价导向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以及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传递者、教育者、管理者、思想导师,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反思,探索专创融合渠道、创新性思维启发等隐性工作尤为重要,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改善团队合作、提高创新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显示教师创新性方面的积极意识会激发学生对创新性活动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反馈和指导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果教师是定式思维模式则学生可能会学到这种思维模式[9]。创新教育拒斥“守成”式的教育价值观,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主体,要求教育重在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使他们心智不断构建与升华,不断生成新质[10]。因此,双创教师可否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应用系统化的创新方法来进行教学和研究也是需要培养的。双创教师要具备积极的创新性意识还需要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稳妥的消极处世之道的影响。例如:中国高校师生在传统文化“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心理的影响下,优秀人才的从业倾向是体制内而不是民营经济,是倾向于投机和寻租而不是脚踏实地创新创造,以至于非竞争性生产领域过多地吸引和浪费了青年人的创造性,表现在大学生就业倾向“公务员热”和“国企热”。这样的大众固化思维也阻碍了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育双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必须从高校教师管理层面予以政策支持。
双创教师的创新意识会直接体现在其教学实践中,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也是双创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优秀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创意。教学中有效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会减弱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时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意愿[11],而双创教育需要研究性学习,它注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研究方法,获得多方面丰富的体验。它主要教学形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JBL)、基于案例的教学、讨论式教学等[12]。从开展教学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学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或方法的创新这几个环环相扣的内容等[13]。从教师教学的手段来看,教学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不断地创造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为学生搭建创新探究平台,鼓励学生组织领导创新活动,最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应构建利于师资培育的全面创新教育空间,引导双创教师学习和运用系统化的创新方法的教学,参与国内国际创新教育大平台,学习例如DT和TWIZ等先进的创意创新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专创融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从而培育双创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拓宽双创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开放性吸纳创新性师资
目前各个高校推行的专创融合教育也为推动双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提升,改善双创教育成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它不仅拓宽了双创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并为开放性吸纳创新性师资提供了平台。对于高校各专业教师来讲,专创融合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审视自己专业发展的视角并对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因为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活创新思维的专创融合背景下的双创教师专业发展既不是孤立割裂的单兵作战,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共同成长、合作交流的过程。一旦双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双向性、多元性、集体性的良性循环,在专业化集体团队氛围中共享知识将会达到倍增效果。这样专业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双创教育能力的同时也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改变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由于缺乏良好制度和物质层面的支持,更多地落入自我小圈子的桎梏从而使事业发展陷入封闭式的个人耕作模式。
专创融合教育也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这要求专业教师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企业的运作需要许多专业人才以及社会许多部门的协作。可借鉴美国高校培养和吸纳双创师资的成熟经验,他们不仅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注重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他们鼓励本校创新创业教师“走出去”,走向社会到企业兼职,同时非常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形成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另外,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师资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重要渠道。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双创网络平台建设以加强教师的信息共享。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角”提供超过2000个创业讲座视频,为创业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业案例和前沿信息。从创新教育外部环境的构建方面来看,中国政府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支持下各个创业教育行业组织的国际、国内层面的创业教育专业研讨交流,以及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都给双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各个高校在开放性吸纳创新性师资方面需要不拘一格的视野,学校设立自己的创业创新教育导师培训体系;建立有效激励和专业培训长效制度,能够改善目前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和发展氛围不够浓厚的状况,涌现一批专业带头人,让双创师资培养进入科学化、专业化持续发展通道,形成创新创业教师梯队模式。一方面着力提升双创教师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双创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各种模拟实践活动;加强教师跨学科学术合作以及参与相关实践体验活动;搭建友好平台使双创师资之间的专业交流更加高效。促进校内双创师资与实体企业家职业经理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更多的深层交流,以丰富校内师资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建设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吸纳政府部门人员、法律人员、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商等不同行业人员的参加,打造多元结构兼职教师队伍。招募社会上各个行业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的加入以扩充双创教师资源库。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显著、缺乏足够的双创师资、现有师资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利用国家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倡导专创融合的契机,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协同推进其职业良性发展,增强其创业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经验,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功融合提供师资保证。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创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学校从三个方面予以支持和培育,首先激励双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其次培育双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拓宽双创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开放性吸纳创新性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