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17鄂春旭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

鄂春旭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3例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23例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7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5例、无效1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治愈2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5例、无效6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为47.83%;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2±5.3)分,对照组为(25.1±7.2)分;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与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在临床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医学的广泛关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非常高[1],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微创清除术等。

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46例患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头晕、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言语不清等表现,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

排除脑疝患者,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将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4~76岁,平均(59.4±3.7)岁;出血量12~43ml,平均(30.4±4.3)ml;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有13例、丘脑出血患者有5例、脑室出血患者有3例、其他部位出血患者有2例。

对照组15例,女8例;年龄42~79岁,平均(59.6±3.3)岁;出血量13~41ml,平均(29.8±4.1)ml;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有12例、丘脑出血患者有6例、脑室出血患者有4例、其他部位出血患者有1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采用降血压、吸氧、降颅内压、补液等治疗,保持患者电解质平衡,预防脱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患者头颅采用CT进行定位,选择血肿部位进行麻醉,确定血肿部位,选择合适的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穿刺针钻入颅骨,将引流管置入血肿区域,对血肿进行抽吸、冲洗和引流;在抽吸时应采用间断性方法,首次不可清除过多;当患者引流液无明显血液,则确定血肿基本清除;如在抽吸中出现新鲜血液应反复进行冲洗;应给予患者头颅CT进行复查,确定血肿清除及脑组织受压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血肿清除达到80%左右可将引流管拔出,其余血肿在2周内吸收。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疗效判定根据患者脑卒中标准进行评定。治愈:患者伤残程度为0级,患者神经功能缺少评分相比治疗前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患者伤残1~3级,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5%~89%之间;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44%之间;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下;死亡。有效率=(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愈7例(30.43%)、显著进步8例(34.78%)、进步5例(21.74%)、无效1例(4.35%)、死亡2例(8.70%);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治愈2例(8.70%)、显著进步4例(17.39%)、进步5例(21.74%)、无效6例(26.09%)、死亡6例(26.09%);总有效率为47.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5.1±7.5)分,对照组为(35.6±9.1)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2±5.3)分,对照组为(25.1±7.2)分;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随高血压的升高而增长,多数出血部位在基底节,部分患者在丘脑、脑室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保守治疗效果不够明显,死亡率较高,同时由于血肿对脑组织长期压迫可导致患者脑水肿或脑梗死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主张手术治疗,而传统开颅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对于重要功能区域的血肿清除较为棘手[2],病死率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该手术能够精准定位,通过抽吸将血肿清除[3],手术成功率较高,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3%;P<0.05。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2±5.3)分,对照组为(25.1±7.2)分;P<0.05。表明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刘永生,申明峰,郭士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与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4,(2):1-3.

徐岳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5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4):510-511.

钟仕茂,魏风,杨松,刘海峰,廖光查,兰杰,胡北泉,吴静,李鹏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16,11(2):296-297.

猜你喜欢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手术后的应用探讨
舒适护理在甲状腺手术后早期应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手术原因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