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征信机构现状、问题及发展

2020-01-17马小林

关键词:信用机构信息

何 珊,马小林

(1.辽东学院 经济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2.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辽宁 丹东 118000)

征信一词取自《左传·昭公八年》中的“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信行业发展至今,其主要业务是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征信业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有效地为企业、个人与金融机构搭建借贷沟通的桥梁,我国每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损失达到5000亿元以上。完善征信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促进信贷市场发展;可以服务于其他授信市场,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履约水平;帮助宏观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信息数据可以帮助其他政府部门提高执法效率;在全民征信的大环境下,可以有效提高居民、企业的信用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征信市场相比,我国的征信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完善征信体系、让征信系统更好地为社会、金融主体服务,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征信机构作为征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征信机构也在研究征信机构的含义,并根据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征信机构组织形式,同时借鉴国外征信机构的发展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的新模式。在中国,目前从事“征信服务”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已经达到2000多家,但是其中完成全套工商备案的征信机构只有140家左右。由于我国目前征信法律法规相对不是十分完善,个人征信难免涉及个人隐私,因此,相比个人征信机构,企业征信机构更容易获得经营牌照[2]。2015年,人民银行首次为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中智诚征信、前海征信、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拉卡拉征信和华道征信8家征信机构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对我国征信机构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征信机构经营模式的发展

各国征信机构在经历了19世纪的成立雏形阶段后,根据各国国情,形成各自的运营模式。其中主流的3种模式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征信机构运营模式是指,市场内的征信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为顾客搜集、整理、加工、保存各类信息,政府只具有立法权和监管权,并不会参与到征信机构的经营中。通常一个国家的征信市场化程度越高,则征信体系会越为发达。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机构运营模式是指,以中央银行为征信机构的组织领导,央行征信机构既具有办理业务的能力又兼有监管权力,央行在征信体系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央行登记系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收集个人和企业的信贷信息服务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通常该服务系统是非营利的。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运营模式是指,以行业为单位,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凡是加入到该信息中心的会员在提供自己信息的同时可以共享行业内其他成员的信用信息,会员内容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行业有效发展、经济快速增长,该会员信息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收取一定成本费[3]。我国征信机构的运营模式近似于欧洲模式,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为主导的公共征信为主,社会第三方征信机构为辅。公共征信基本覆盖传统征信市场,第三方征信机构补充、完善公共征信的空白区域,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网贷等征信业务。

二、征信机构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工业革命之后商品贸易迅猛发展的时代需求

随着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欧美各国纷纷学习、效仿,生产技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商品产量迅速提高,商品交易、国际贸易发生越来越频繁,这就导致企业家们对于贸易来往企业的信用状况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征信机构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4]。因此,欧美国家的征信机构多数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并且,早期的征信机构业务主要也是以企业征信为主,征信机构搜集各家企业的信用信息为其他企业服务,促进贸易往来,加快经济发展,为商品交易提供高效、公平、透明的贸易环境。

(二)银行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

英国是全球金融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银行业务也领先于其他各国。19世纪末,英国的银行业推出了信用卡业务,为银行的优质客户提供透支服务。信用卡业务的出台必须有征信业务作为基础。即使英国的银行在给各自银行顾客办理业务时拥有大量顾客的个人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仅限于本银行的金融信息,对于一些企业家、顾客的工商贸易往来信息并没有办法掌握。因此,还是需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全面有效的征信信息为信用卡客户提供资质证明[5]。除了企业征信机构,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的同时也需要个人征信机构的配合,提供除金融类信息以外的其他个人信息,以便信用卡业务可以安全、有效地开展,促进金融消费的健康增长,稳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除了信用卡业务,银行逐渐开始为企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的流动资金。由于信用贷款没有抵押物作为保障,这就要求银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发展前景等信息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促使社会对企业征信机构产生更高的要求。

(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

随着金融脱媒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金融的需求不再依赖于银行系统,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因此这些中小企业会通过小贷公司、金融公司、互联网P2P、众筹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贷款,这些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之前需要提前获取企业或个人的征信记录。随着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商家为吸引顾客,保持电商的顾客粘性,推出各自网站独有的消费信用产品,消费者可凭借个人在该网站的消费记录或其他网络特征获得不同额度的无抵押消费贷款。这些融资行为都促使电商或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形成各自的大数据信息库,为今后建立征信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年1月,人民银行批准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中,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是被熟知的两家企业,这两家征信公司便是在前期的互联网业务中获取了大量的个人信用信息,为之后成立的征信机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四)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助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在互联网中产生的个人信息主要有以下5类:一是信贷信息,包括企业的互联网融资行为和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二是日常生活类交易数据信息,包括网购、娱乐、旅游以及一些生活缴费等信息;三是收集公开数据,主要是政府公开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特别是有关企业和个人的注册登记信息和电话黄页上的信息;四是通过非常渠道窃购数据,主要是行政司法机关掌握的企业和个人在接受行政管理、履行法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由于生成和掌控信息的渠道与部门众多,有私权的市场主体,也有公权的政府机构;五是通过技术手段爬取数据,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彼此之间通过爬虫技术爬取数据,似乎已成常规。

三、我国征信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征信机构发展现状

截止2018年6月底,我国共有从事征信服务的企业为2 000多家,其中有资质牌照的企业征信机构130家,西藏、安徽、黑龙江、山西、宁夏、新疆、广西、海南、甘肃、青海、云南等11个省(自治区)暂时没有征信机构;有牌照的个人征信机构有8家,分别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考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企业征信主要用于企业进行融资时,对企业主、企业本身进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个人征信是指对个人消费者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相比个人征信机构,企业征信机构更容易获得征信机构的经营资质和牌照。个人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自有平台、金融机构、第三方合作机构和政府事业单位等(见表1),除央行发放试点牌照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之外,还有很多创业平台为机构客户提供个人信用服务,如聚信立、算话征信、百融金服等。

表1 我国个人征信企业信息数据来源

(二)我国征信机构存在的问题

1. 数据来源分散

在成熟的征信市场中,原始数据并不是征信机构的核心资产,因为数据可以作为商品在征信市场中进行交易。然而在中国,征信机构获取数据的来源被看做是征信机构的核心资源,各家机构把持各自的信息数据,使信息采集场景呈现分裂式,征信市场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来源十分混乱。央行颁发牌照的8家试点个人征信机构即是如此,其它大部分征信机构更是通过自爬、合作、购买等方式,从有限的场景中整合数据,由于整合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因此对于数据源的竞争尤为激烈。在可以获得的数据源中,金融数据准确性比较高,相关性较强,但是这类数据中的80%都被掌握在国有金融机构、公共事业单位等部门,普通征信机构很难获得。而试点的8家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自的网络服务平台、个人消费记录、社交记录等,数据的准确性很难和金融机构的数据相比。数据共享的设想提出多年,但是目前依然很难实现,很多民营征信机构希望建立征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的现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很多网络借贷平台并不愿意披露客户的坏账、偷税漏税等负面信息,导致信息共享机制很难推进。

2. 数据质量不高

除数据来源分散之外,数据质量不高是征信机构发展业务的另一重要难题。造成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数据交易平台或数据代理商,如果征信机构没有能力自己收集原始数据,那么从下游数据供应商购买的数据准确性将会很低。其次,我国的数据收集方式缺乏统一的信息格式,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缺失和录入错误等结果。美国的征信机构会根据信用管理局制定的用于个人征信信息的统一数据采集格式标准,要求每个征信机构都必须按照该格式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另外,众多征信机构对于数据的渴望被一些不法组织所利用,在数据黑市变卖虚假数据给征信机构,导致征信机构的数据源失真。正是因为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我国的征信市场依然停留在数据资源抢夺战时期,还没有达到欧美国家征信机构已经开始利用数据建模评级、评分的水平。

3. 征信机构盈利模式单一

我国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模式还停留在数据搜集、数据处理阶段,因为数据来源分散、数据质量不可靠,因此很多征信机构目前无法利用手中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对个人或企业进行评级或评分,从而无法从评级报告中赚取利润。央行征信中心日均数据调取量约为 80~100 万次,商业银行等机构查询企业信用报告基准服务费为每份 60 元,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基准服务费则为每份 5 元。部分小贷公司会要求贷款人提供个人征信报告,而这些报告每年前两次可以免费查询,从第三次起,每份报告收取25元的查询费。

4. 征信机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约束和服务征信机构的法律法规只有《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其他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同时,对于当下征信机构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征信机构的业务开展。现有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并没有与金融法、消费法、民法、刑法等相衔接,因此一些行为处于法律边缘。由于界限不清,导致在判决时无法可依,使征信机构在拓宽业务时形成阻碍。除此之外,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尚不明确,一些个人征信机构在采集数据时或者小心翼翼,或者滥用数据、侵犯他人隐私,使得一些数据没有被使用或者一些数据被“过度”使用。

四、我国征信机构发展建议

(一)拓宽应用场景,增加数据来源

目前我国征信机构获取数据主要依赖于金融场景,然而现实生活中,个人、企业信用状况不能完全从金融信息中得以反映。借鉴欧美国家征信机构收集数据的经验,我国征信机构可以尝试从公共事业服务机构、网络婚恋、网络租房租车、网络酒店等平台采集收集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各种信息为征信机构所用。央行批准试点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也在开展多元化的征信应用场景,此外还有百度、京东、小米等企业在继续申请征信机构经营牌照,未来的征信机构数据业务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二)优化基础数据源,提高数据质量

提高征信机构数据源质量,征信机构才能根据有效的信息数据开展更多征信业务,取得更多利润。因此,优化征信机构的基础数据源,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征信机构应积极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按照标准的信息搜集格式搜集准确的信息数据;积极与其他可靠的数据源平台合作,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相互传递有效数据,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不从无资质的组织购买数据,注重审查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只有数据真实准确,才能保证其他征信业务的开展可以有的放矢。

(三)进行行业细分,增加盈利业务

美国征信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征信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细分,各个机构各司其职。在美国,垄断个人征信市场的征信机构分别是益百利、环联、艾奎法克斯;独占企业征信市场的是邓白氏;FICO公司基本垄断个人评分这一领域;信用评级机构则是全球领先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3家公司。当然,美国征信市场还有其他众多征信机构,这些机构也有各自职能,主要是辅助龙头企业,为其提供、分析处理各类数据,也可以获得较高收益。借鉴美国征信机构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的征信机构业务也将不断细化,各家征信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行业中有准确的定位,通过全面、精准的数据开发属于自己的征信业务,最终找到各自的盈利方向,而不是现阶段相互抢夺数据源。相比中国征信机构目前廉价的查询报告,欧美国家信用查询报告的平均价格约为30美元1份,例如,美国个人征信公司益百利在2015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8亿美元,而其中金融数据只占到30%。因此,中国的征信机构也应放眼于整个市场大环境,挖掘更多行业的更有价值的数据,增加盈利收入。

(四) 强化立法和监管,规范机构业务操作

任何行业的发展和前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法律约束不明确是中国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创新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乱象丛生的阶段,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规范,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进行引导,推动行业形成良性发展秩序。根据美国征信行业的法律制定经验,在经历了19世纪末的雏形期和20世纪初的发展期之后,美国征信行业意识到征信行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因此,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相继出台了17部和征信相关的法律,对征信主体进行全面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为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我国,随着个人征信机构牌照的发放,个人信息数据的采集需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借鉴美国的征信行业法律的发展经验,我国目前急需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合理使用以及数据拥有者和数据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出台相关法律,给予征信机构业务开展以指导性意见。

猜你喜欢

信用机构信息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订阅信息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