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运用艺术
2020-01-17唐小茜
唐小茜
(贵州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阳 550025)
引 言
“屈宋逸步,莫之能追。”[1]47宋玉与屈原并驾齐驱于辞赋文学中,他对辞赋文学的贡献不可小觑。而文章无非包括字、词、句、章,若将文章看做人体,那么字便好比细胞,词便好比组织,句便好比器官,章便好比系统,它们既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组成生命个体。作为最小单位的字,更是文章之根本,它的使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词、句、章、篇的优劣,所谓“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2]485,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从词汇运用艺术的角度对宋玉赋进行研究是具有意义的。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其它生物,独一无二,就是因为人会劳动,而一切劳动必须依赖手,因此,手是人与大千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人类社会在无数双勤劳的手里诞生,人类也创造了许多与手相关的字、词,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蕴含在其中。所以,从手部动作类词汇入手研究宋玉赋,不仅可以学习前人的用词艺术,欣赏宋玉赋的艺术美,还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对宋玉赋(1)按: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此文引用的宋玉作品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收录的《九辩》《招魂》,南朝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收录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宋代章樵注《古文苑》收录的《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宋代陈仁子编《文选补遗》收录的《微咏赋》,新发现的宋玉赋佚篇《御赋》,共14篇。的研究。
一、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概览
手部动作类词汇本身包括手部、受事、持具、移位、击打、触摸、放置、持拿、获取、抽捞、抛掷等11个基本语义特征,其中,“手部”和“受事”这两个基本语义特征为所有手部动作类词汇所共有,其余9个语义特征(持具、移位、击打、触摸、放置、持拿、获取、抛掷、抽捞)则不是每个手部动作类词汇都具备,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手部动作类词汇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根据这些差异,本文将手部动作类词汇分为持具类、移位类、获取类、击打类、抚摸类、放置类、持拿类、抛掷类、抽捞类等9小类,并对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进行子场的考察分析,也总结、罗列了分布于各个子场中的所有语义场成员,制定出了《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概览表》。
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概览表
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涉及了持具类、移位类、击打类、触摸类、放置类、持拿类、获取类、抽捞类等8个子场,子场内的语义场成员形式多样、含义丰富,宋玉对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运用技艺已炉火纯青。以上发现既为继续探索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运用艺术提供了研究动力,也是分析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语义基础。
二、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运用的特点
以《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概览表》列举的所有手部动作类词汇为研究语料,通过观察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在宋玉赋中的分布位置,并结合宋玉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格品性、政治观念等理解分析意义,发现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在运用中存在以下特点。
(一)形式灵活,丰富多样
借鉴吴广平教授和李霖合著的《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运用艺术》[4]115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同时通过对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在句段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和统计,本文发现,其分布形式包括一小句中使用1处、一小句中连续使用、一小句中间隔使用和两小句间并列使用4种形式。
1.一小句中使用1处
根据统计,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在一小句中使用一处的情况共出现29次,是最主要的运用形式。比如:
(1)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伴。
(《九辩》)
(2)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神女赋》)
在以上示例中,手部动作类词汇“揽”“掩”均出现在于一小句中。在每个例句里,手部动作类词汇均只出现1次,代表相应的手部动作。
2.一小句中连续使用
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偶尔在一小句中连续使用,根据统计,这种情况出现较少,仅出现2次,仅有4个手部动作类词汇。例句如下:
(1)衽若交竿,抚案下些。(《招魂》)
(2)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招魂》)
在以上示例中,“抚”和“案”、“放”和“陈”均是在一小句中连续使用的手部动作类词汇。
3.一小句中间隔使用
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偶尔在一小句中间隔使用,这种情况出现2次,涉及4个手部动作类词汇。例句如下:
(1)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招魂》)
(2)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讽赋》)
在例句(1)中,“陈”属于放置类手部动作词汇,“按”属于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在例句(2)中,“援”属于获取类手部动作词汇,“鼓”属于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可以看到,虽然出现在同一小句中,宋玉仍可以灵活恰当地将不同类别的手部动作词汇搭配使用。
4.两小句间并列使用
宋玉也将不同的手部动作类词汇并用于两小句间。据统计,两小句间并列使用的情况共计3处,共6个手部动作类词汇。例句如下:
(1)析飞糠以为舆,剖秕糟以为舟。
(《小言赋》)
(2)今察玄渊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钓赋》)
(3)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虽然同一例句中的词语描写了相同的手部动作,但它们却有不同的形式。如例句(1)中,“析”和“剖”,二词描写“剖开”这一手部动作,但它们却是不同的词语。其次,虽然它们描写了相同的手部动作,但彼此之间又有细微差别。如例句(2)中,“挟”和“执”在原句中均有带、拿的意思,但“挟”偏向于挟带之意,“执”偏向于“抓、握”之意。
一小句中使用1处、一小句中连续使用、一小句中间隔使用、两小句间并列使用,使得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在文中的分布形式多样。
(二)传达情绪,表现心理
手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传达人的情绪情感、表现心理思维的重要媒介。当人产生某种意愿、想法时,往往会采取某些行动,而这些行为举止便恰好可以反映出人当时的内心需求与心理状态,因此,人的行为举止可以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宋玉在使用手部动作类词汇表达思想情感的时候也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与喜好。比如在表现怀才不遇、忧国愤世的情感波澜时,宋玉倾向于使用与驾驶车马相关的手部动作类词汇,这主要体现在《九辩》之中;在规劝楚王恪守内心之礼、切勿追求淫乐时,宋玉倾向于使用与穿戴打扮相关的手部动作类词汇,这主要体现在《神女赋》之中;当谏君王多效仿古代贤君治国之方法、学习圣人的道德仁义时,宋玉倾向于使用与抓握有关的手部动作类词汇。我们以第一类为例作具体分析,例句如下:
(1)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九辩》)
(2)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九辩》)
“策”,《说文解字注》解释为“马箠”[5]196。可见,“策”的本义为马鞭、马杖,从本义可引申出“鞭打”之义。其中,“策之不以其道”是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驱使它。而在《九辩》中,“策驽骀而取路”是说驱使劣马拼命地赶路。“驱”的本义为跃马奔驰。从本义可引申出“驱使”之意。而在《九辩》中,“欲循道而平驱兮”是说想要沿着正道驱车前行。
宋玉借驾驶车马来表达需求与情感,他也自然而然更多地使用与驾驶车马相关的手部动作类词汇。一方面,以车喻政,君王治国犹如驱车前行。国家如车,君王如车夫,王臣如马匹。车马人相配,则君臣关系融洽和谐,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君王若有治国才略,便定会选择良马伴其行驶,并充分考虑各马的性情和能力,将它们安排最适宜的位置上,调节维护和谐的关系。而楚幽王不辨善恶,一味任用愚蠢无能、只为一己之私的小人,像宋玉这样心系楚国、正直忠心的贤臣却被打压排挤,疏远流放至边远地区。楚王治国一意孤行,鞭策劣马而拒绝骏马,宋玉怀才不遇,只能无可奈何地用“却骐骥不乘,策驽骀而取路”的悲叹对统治者进行规劝。另一方面,宋玉虽被贬斥,但破碎的河山、流离的百姓、变迁的世事无法让他平静离去。他频频回头遥望眷恋的故土,孤独迷茫想要断绝纷乱的思绪,然而对国家的牵挂、对君主的思念是那么的深刻,即使驾车离去,仍心系故园。无依与绝望让宋玉无所适从,因此他“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三、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运用的效果
动词若用得好,便能使无生命的事物变得鲜活,使无情感的个体变得有情,使抽象的客体变得具体可触,使单调无奇的文本变得多姿多彩,从而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宋玉在创作中巧妙地选择了手部动作类词汇,在场景描绘、形象塑造、情感抒发、语言表达上均具有明显的艺术表现力。
(一)烘托气氛,再现场景
宋玉在《招魂》中叙说天地四方环境之险恶,并从建筑、御侍、服饰、景色、女色、饮食、音乐、娱乐多个角度极力铺张夸饰故国故居之美,希望楚王离去的魂魄能够尽快回到家中。作者使用铺陈手法,极为全面地进行夸饰,同时又注重细节描写,烘托气氛,完美再现场景。
比如在《招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
这段话描写的是舞女跳舞、乐官击鼓、众人齐唱的乐舞场景。“抚”“案”两个手部动作类词汇从视觉、听觉上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为句子增添了节奏感,让人耳边仿佛响起清脆的击掌声,眼前看到舞女曼妙的姿态。紧接着,作者使用“搷”字形容击鼓动作。朱熹《楚辞集注》解释:“搷,急击如投掷之势。”[6]127释义中“急击”“抛掷”二词可看出“搷”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前面舞女拍手退场犹如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前的引子,急急的鼓声似声声催促,带着生命的律动感,不由分说将人直接拉入现场,点燃人的激情,使人到达狂欢的顶点。一方面,“搷”字表达出了在场宾客振奋激昂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热闹活跃的宴席场景,烘托气氛;另一方面,“搷”也表达了期盼楚王灵魂能早日回归故土的急切心情。
宋玉赋中类似灵活运用手部动作类词汇而起到烘托气氛、再现场景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言赋》中“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的“操”,《招魂》中“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的“拔”等等。
宋玉赋精确简练的手部动作类词汇不仅让我们能望文想象,以另一种形式再次观赏楚国舞蹈、重闻鼓声,也使得宋玉盼楚王魂归故里的心愿与情感自然真切地诉诸笔端,感人至深。
(二)展现心灵,描绘人物
宋玉不是将人物形象静态地陈列在人的眼前,而是将其放入动作中,通过人物的种种行动来反映其性格特征与思想面貌。
《九辩》展现了主人公坎坷反复、徘徊不定的行路历程,行路历程亦为心路历程。国家政纲混乱,风气不正,面对萧瑟苍凉的秋景,主人公壮志难酬、家国无望的悲哀被触发,伤感与哀愁无法诉说,只能化为仰天长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他想与君王相见,表达自己的心意,可“君之心兮与余异”,只得“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联想主人公的心境,“驾”字似乎包含了他痛苦的情感——明明不想离去却也只能驾车而行。行驶一段路程后实在无法平复内心情感,又调转车头驱车返回。面对纷杂枯落的草木,他“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伴”。挣扎的情感再一次抓住了他,虽然想要回到故都,却又触景生情,于是“揽”辔勒马,干脆任性在月光下的荒芜沼泽地里感伤游荡。君王“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一想到自己这样的良马没有归宿,不知身在何方,而劣马却“有幸”得到君王鞭“策”,主人公的愤懑又涌上心头。他“愿自直径往”,再次劝谏,想要“遁道而平驱”,却道阻且长,万分艰辛。
从“驾”车到返回,从“揽”鞭到下车,从平“驱”到迷惑,一位心系国家、殚精竭虑的贫士形象跃然纸上,他纠结矛盾的内心、他压抑无奈的心情全都一览无遗。主人公自感肩上有无比沉重的责任与重担,想要奉献自己的一切帮助楚王排除万难,可奸佞得志,不断在楚王跟前搬弄是非,对他加以诽谤,主人公势单力薄,不得信任,深感自己无力将楚王从错误的政治道路上拉回,无力改变楚国衰亡的命运,带着无法消解的苦闷,在茫然无依、孤独绝望里驾车远离,走走停停。长夜茫茫,何时能回故乡?他时而前行,时而反转,时而停车,时而叹息,主人公复杂的人生轨迹和一言难尽的心路历程就在这徘徊之中,透过双手表达了出来。
手部动作类词汇刻画出人物的品性与性格,深邃的作品思想渗透在简约的字里行间中。
(三)同义异形,错综变化
在描述同一手部动作时,宋玉为避免语言的平直板滞,增添文章的语言美感,往往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含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同义异形”。比如表“涂、抹”之义,有“沐兰泽”之“沐”,“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之“著”“施”,它们为同义词,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含义却相同。再如“析飞糠以为舆,剖秕糟以为舟”中的“析”与“剖”,它们均属于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表示“剖开”某物之义。又如“左挟鱼罶,右执槁竿”中的“挟”与“执”,它们均属于持拿类手部动作词汇,表示“拿”着某物之义。这些词语在表达时注意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又使得语句对称,结构整齐。
不过,同义异形的艺术效果不止于此。一旦用字不同,语句的意蕴便发生了变化。虽是同义词,但这些字词是万不可被对方所替代的。宋玉细心留意到手面对不同的客体时所采取动作的细微差别,因此,同义异形的两个词语在含义上虽基本相同,但又各有侧重。如同表“拿”之义,有“操是太阿戮一世”之“操”,有“右执槁竿”之“执”。与“执”相比,“操”气势更为凶猛、速度更为迅捷、力量更为磅礴,因为“操”的实施者是天生神力的巨人,他戮杀天下、使得天地间血流喷涌;他的兵器是传说中楚国的镇国之宝——太阿剑,在《越绝书》上有着拔剑出鞘,剑气激射,将敌军搅得兵马大乱的传说。因此,巨人应是锐不可当地“操”太阿,而不是“执”太阿、“拿”太阿、“抓”太阿、“握”太阿。“执”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状态,即手握紧某物,在《钓赋》中则是指玄渊握着钓鱼竿,站在水边思考观看。因此,只要形容出“拿着”这一状态即可,用“执”恰当合适。
宋玉巧妙地交替使用手部动作同义词,赋予文字变化和生气,彰显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让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时刻刺激感官,让作者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桥梁传达到读者内心。
四、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分布情况及原因探析
宋玉赋中共有38个手部动作类词汇,有的篇目较为频繁地使用手部动作类词汇,而有的篇目很少、甚至没有使用手部动作类词汇;有的手部动作类词汇在多个篇目中出现,而有的手部动作类词汇仅在一两篇中出现;有的类别的手部动作词汇宋玉从未使用过。以上现象表明,宋玉赋38个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情况、分布情况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我们有必要以这些语言现象为依据,找出差异,并且探究原因。
(一)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分布情况
在14篇宋玉赋中,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7次,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13次,获取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2次,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7次,抚摸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5次,放置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5次,持拿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3次,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共运用1次,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运用0次。
《九辩》运用了6个手部动作类词汇,《招魂》运用了10个手部动作类词汇,《高唐赋》运用了2个手部动作类词汇,《神女赋》运用了8个手部动作类词汇,《登徒子好色赋》运用了3个手部动作类词汇,《御赋》运用了1个手部动作类词汇,《大言赋》运用了1个手部动作类词汇,《小言赋》运用了3个手部动作类词汇,《笛赋》运用了1个手部动作类词汇,《讽赋》运用了4个手部动作类词汇,《钓赋》运用了4个手部动作类词汇,《风赋》《对楚王问》和《微咏赋》这三篇辞赋没有运用手部动作类词汇。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从纵向分类来看,第一,宋玉赋中,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使用次数最为频繁,在《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讽赋》《钓赋》等8篇赋中均有使用,共计13次。第二,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使用次数比较多,其中,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在《九辩》《大言赋》《小言赋》等3篇赋中均有使用,共计7次,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在《招魂》《高唐赋》《讽赋》等3篇赋中均有使用,共计7次。第三,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使用频率较低,仅在《招魂》中使用过1次;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完全没有使用。从横向分类来看,第一,所有篇目中,《招魂》是手部动作类词汇运用最为频繁的篇目,其中,移位类手部动词运用了2次,获取类手部动词运用了1次,击打类手部动词运用了5次,放置类手部动词运用了1次,抽捞类手部动词运用了1次,共计使用10次。第二,《神女赋》是手部动作类词汇运用较多的篇目,其中,移位类手部动词运用了4次,抚摸类手部动词运用了3次,放置类手部动词运用了1次,共计使用8次。第三,所有篇目中,《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微咏赋》是没有运用手部动作类词汇的篇目。
同为描述手部动作的动词,在使用过程中却产生了如此之多差异。概括地说,我们可以从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两个方向来分析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分布原因。
(二)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纵向分布原因探究
要探究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纵向分布原因,我们必须解释这几个问题: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为什么使用得如此多?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为什么使用得如此少?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为什么没有使用?综合来看,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语言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语言的发展演变具有它自己的速度和一定的规律。有的字、词因为具有简洁方便或生动鲜活的特点,符合交际群体的表达需要,不仅能在各种场合中广泛地运用,同时具有超强的创新和融合能力;而有的字、词使用范围狭窄,其表达能力无法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功能逐渐退化甚至丧失。所以,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同为手部动作类词汇,但使用频率相差巨大,要探究其中的原因,首先应该从语言本身的发展这一方面考虑。
上古汉语中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本身比较丰富。参考朱莹莹《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7](2)由于朱莹莹对于手部动作类词汇的定义与分类均本文不同,所以,这里引用的数据对于本文来说并不精确,但学术界尚无对上古汉语手部动作类词汇数量的完整统计,因此,我们只能暂时透过这些数据大体窥得抛掷类手部动作类词汇在所有手部动作类词汇中所占比例。,在上古汉语的手部动作类词汇中,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的数量相当多,与同时期其它手部动作类词汇相比,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所描写的手部动作更加丰富,更加细致,在宋玉赋中有“扬袂障日”(《高唐赋》)的“扬”,有“放陈组缨”(《招魂》)的“放”,有“西施掩面”(《神女赋》)的“掩”等等。这一现象表明,发展到宋玉时期,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表达功能,发展成熟,词汇量充足。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供作者选择、使用的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非常多,所以宋玉赋中出现了大量的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也就不足为怪。
上古汉语中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和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数量均不多,参考朱莹莹《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发现前者仅有“抽”“拔”“搴”“擢”等4个词项,后者仅有“投”“擿”“挥”3个词项。即使发展到现代,参考贾中霞《现代汉语抽捞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8],现代汉语抽捞类单音节手部动作类词汇仅有“抽”“捞”“掏”“舀”“抠”等5个词项。与同时期其他手部动作类词汇相比,这两类手部动作词汇所描写的手部动作比较单一,并不细致。这表明,它们在宋玉时代并不成熟,词汇量不足。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供作者使用的词汇非常少,所以宋玉赋中抽捞类手部动作类词汇运用得较少,没有使用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
综上所述,宋玉赋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多、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少,没有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这是与语言的历史发展有关的。
2.与作者的身份有关
沈家煊、王伟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概念系统中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即行域、知域、言域。行指行为、行动,知指知识、观念,言指言语、言说。”[9]2,27这三个认知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为,人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与哪些人、事接触,而对于这些常接触的人、事、物,他往往会更加熟悉清楚,会有更多的感受。
作为楚襄王的文学侍从,宋玉与襄王的关系比较密切,他常与襄王同处,随同襄王出游,作辞赋为其助兴添乐。因此,驾驶、出行、饮食、弹奏等活动应该是宋玉较为熟悉的。楚王、大臣、贵族等出行多靠车马,因此宋玉赋中移位类、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非常丰富,比如,移位类有:
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九辩》)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九辩》)
持具类有: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九辩》)
人谓造父登车揽辔,马协敛整齐。(《御赋》)
宋玉常用驾御车马比作治理国家,常描写打击音乐,因此,宋玉赋中多移位类、击打类手部动作词汇,比如,移位类有:
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招魂》)
延长颈,奋玉指,摛朱唇,……(《笛赋》)
击打类有: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招魂》)
铿钟摇虡,揳梓瑟些。(《招魂》)
同时,王宫是一个格外注重礼节、讲究礼仪的地方,对于礼仪、礼制、礼节的标准都有十分详尽的规定。“包括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亲子、为师生、为主客、为君臣、为夫妻时均要遵守不同的礼节和守则;行士冠礼、婚礼、乡饮酒礼、射礼、宴饮礼、聘礼、丧服礼时要明白它们的重大意义并执行相应的具体礼仪;在治理国家、祭祀时要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并采用相应的礼仪用具以及在社交、家居时要穿戴不同的服饰并采用相应的举止,还包括对奔丧、投掷活动等某项具体礼节标准的详细规定。”[10]118-126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侍从婢女,都需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得举止言行符合“礼”的行为规范。而抛掷、抽捞等动作多在游戏、劳作中发生,难以在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中出现,宋玉作为君王的文学侍从,一方面很少做出这些不合自己身份的动作,另一方面,他平时接触的都是王宫中的大臣侍女,同样经过了仪礼训练,因此也很少做出这类动作,所以,宋玉赋中没有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只出现了一次。
综上所述,宋玉赋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多,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少,没有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这是与作者的身份有关的。
总而言之,宋玉赋移位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多,抽捞类手部动作词汇较少,没有抛掷类手部动作词汇,其原因既与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有关,又与作者的身份地位有关。
(三)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横向分布原因探究
要探究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横向分布原因,我们必须解释这几个问题:《招魂》《神女赋》中手部动作类词汇为什么使用得如此多?《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微咏赋》为什么没有使用手部动作类词汇?综合来看,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文章的篇幅长短
按照宋玉赋篇幅从长至短排列,依次是《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御赋》(3)由于1972年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御赋》残简断烂严重,缺文过多,本文是对已知确定的字词进行统计。《钓赋》《笛赋》《风赋》《微咏赋》《小言赋》《讽赋》《对楚王问》《大言赋》。
综合宋玉各赋的篇幅和宋玉各赋中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的数据来看,虽然宋玉辞赋的篇幅和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并不遵循正比关系,但总体上来说,随着辞赋篇幅的缩短,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辞赋的篇幅长短与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是有一定关系的。
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第一,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辞赋的篇幅越长,所使用的词语就越多,词语的种类也越多,手部动作类词汇的出现几率也越大;相反,辞赋的篇幅越短,所使用的词语就越少,词语的种类也越少,手部动作类词汇的出现几率也越小。如《九辩》《招魂》《神女赋》这3篇赋是14篇赋中字数较多的,而这3篇赋中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频率也是14篇赋中较多的;《小言赋》《大言赋》《对楚王问》这3篇赋是14篇赋中字数较少的,而这3篇赋中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频率也是14篇赋中较少的。
第二, 辞赋的篇幅与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并不是绝对的相关,如《九辩》字数多于《招魂》,但《九辩》中手部动作类词汇仅有6个,《招魂》却比《九辩》多4个,共10个;《高唐赋》字数远远大于《大言赋》,但它们的手部动作类词汇数量却相差无几,《高唐赋》中仅有2个手部动作类词汇,《大言赋》中有1个手部动作类词汇。因此,文章篇幅虽然与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次数有关,但它不能完全决定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影响使用频率的必定还存在其他原因。
2.文章的主题内容
文章的主题内容是影响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横向分布的另一重要原因。
手部动作类词汇使用得最多的是《招魂》。本文注意到,《招魂》中手部动作类词汇主要集中在对天地四方妖魔鬼怪的描写和对楚王宫宴会聚餐的描写中,因为作者想要表现出四方的危险与恐怖、人间的活力与美好,这样,必然要对其行为动作进行描写,在举手投足间凸显美丑善恶。因此,《招魂》中手部动作类词汇被频繁地使用。
《对楚王问》《风赋》《微咏赋》这3篇赋均未使用手部动作类词汇。以《对楚王问》和《风赋》为例,《对楚王问》主要是借音乐中的《阳春》《白雪》、鸟类中的凤、鱼类中的鲲来表明自己高洁超群的品格,文中并没有牵涉人的动作描写,因此不会运用到手部动作类词汇。《风赋》主要通过描写风的不同态势来比喻贵族与平民生活极大的差异,即以“风”为主要描写对象,并没有直接描绘人的生活,因此,手部动作类词汇便无“用武之地”。
由此看来,文章的主题内容与手部动作类词汇的使用也有一定关系,是影响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横向分布的原因之一。
结 语
手部动作类词汇是指以手为主要参与器官的具体动作的动词,是身体动词下属的一小类。本文以宋玉辞赋中38个手部动作类词汇为考察对象,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在具体运用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经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宋玉赋的魅力逐渐展现于世人眼前。通过考察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运用艺术,我们可以看出宋玉在选择词语、运用词语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给后人极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