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翻译技巧刍议
2020-01-17张建华
张建华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旅游环境改善明显,旅游发展动力强劲。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如何译介中国的旅游景点已成为翻译行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旅游指南材料的翻译则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国内对旅游指南英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知网上以“旅游指南翻译”为检索词,再以“主题”为检索项,仅出现三十七篇相关文章,而再以“旅游指南英译”为检索词,仍以“主题”为检索项,则只有十一篇文章。不得不说旅游指南的翻译研究的确人数甚少。其原因在于,进入21 世纪后,旅游信息的传播逐渐由网络传播取代了传统纸媒的传播,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发生极大变化,自驾游、自助游等新型旅游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旅游业,人们无需旅游指南便可获取到旅游景点的各种信息,旅游指南被各个旅游网站的网页文本所替代。但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和有别于其他旅游类文本的旅游指南,仍有其自身的翻译研究价值。故本文从旅游指南的主题结构入手、分析旅游指南文本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指导汉语旅游指南文本的译介。
一、旅游指南文本类型及主题结构:
按照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 即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1]陈刚将英语的旅游文本分为书面体和口语体,前者如旅游指南,属描写型,用词需生动形象;句式需活泼简洁、富有创意。[2]熊力游认为旅游语言追求的是通过对目的地的文字、图像、标志等介绍,试图说服或引诱数以万计对旅游感兴趣的人们。[3]可以看出,旅游指南文本是表达性、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综合体,以一种充足的信息为前提,诱导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文本。2005 年,曾利沙根据《香港旅游锦囊》(Visitor’ s Kit)中各种旅游项目重要性的不同及先后次序的差异,对旅游指南文本进行了主题结构的分析,将其分成了三级主题。[4]
一级主题下对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进行概括,旨在帮助游客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 如景点名称、历史、地理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特色的简单信息。作为概括介绍,翻译一级主题时要求尽量简洁、突出信息,弱化具体和深化描述。二级主题下对一级主题中的旅游项目进行具体化描述,列于一级主题之后。二级主题描述性和评价性文字较多, 意图给予游客较多关于旅游景点的感性认识,以唤起游客潜在的游览兴趣。翻译二级主题的内容时,可适当弱化信息型特征而强化表达型和呼唤型特征。三级主题下的信息包括一些附加旅游项目,可称之为旅游后阶段,如购物、特色美食、工艺品 、各种表演等。该主题的信息更趋于具体的深化描述, 主要以让国外游客认识当地民俗、地方风土人情为目的。该主题下,主要以文化信息词汇为主,词汇也具有更多美学特征,故翻译时应强化呼唤型文本特征,进而弱化信息型特征。
此三级主题下,旅游指南文本又包含了具体的各类文本信息(曾利沙:2005),由于各自的功能、性质和特征的差异,再加上国外游客对旅游指南的心理期待不一致,进行翻译时,不同信息必然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下面将以各种文字信息为依据对旅游指南文本进行举例分析。
二、文本信息及翻译技巧
1、客观信息和提示性信息
旅游文本的内容多数属于该类型,指旅游指南中的客观性描述文字,主要用以介绍景点或旅游目的地的客观信息,比如交通方式、历史沿革、地理信息等,又可以分为现时性和历时性两种。历时性信息意指旅游景点的历史由来的介绍,现时性信息指旅游景点的现状的介绍。比如:
This temple is the oldest Zen temple in Kyoto. It was built in 1202 by the Priest Eisai, who introduced tea to Japan. (Kyoto Tourist Guidebook,2005)
从主题结构上看,这句话当属一级主题,突出了客观事实,意在准确传达建仁寺的历史由来。该主题下的文字信息,突出了信息型文本的特征,按照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应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即可。
同时,旅游指南文本中免不了许多提示性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包括:天气状况、出行注意事项、行为禁忌、交通提示等,往往占用篇幅较小、观点比较客观。翻译这类文字信息,可以遵循公示语的翻译方式,采用祈使句、第二人称拉近和游客的距离,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不必刻意渲染,也不必使用强硬的命令式口吻进行翻译,以准确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目的。
2、描述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
描述性信息的文字多具有客观性为主和主观性为辅的特点,意在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景点的优美。比如中文的旅游文本,辞藻华丽、绘声绘色、语言中带有大量夸张性文字,因多为描述性信息,在主题结构上应属于二级主题。同时,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翻译时要突出呼唤型文本的特征,同时,在很多的英文旅游文本中出现的“World Heritage Site”和“National Treasures”等词汇评价了旅游景点的重要社会地位,用英语词汇最高级的用法渲染其旅游价值,极具诱导性。针对这样的信息,在翻译成汉语时也要进行较多的渲染。
评价性信息指的是对旅游景点和旅游价值的评价性文字,这类文字往往带有主客观兼具的特征,需要游客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判断。写作者往往使用一些极具诱惑性和渲染性的文字进行深刻描写,进而说服游客进行旅游活动,从结构主题来看,属于三级主题;从文本特征来看,则属于呼唤型文本。例如:
Kiyomizu-dera Temple,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main hall is a designated National Treasure. Much of the large temple area offers outstanding views of the city. (Kyoto Tourist Guidebook,2005)
这段文字中用“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outstanding”和“National Treasure”三 个词,对清水寺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作者利用官方的评定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宣传手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故翻译时应重点将此类信息进行渲染。
3、文化信息和风格信息
文化类信息是旅游文本的重要语言特征,也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汉语中的双关、谐音等修辞方式都对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奈达(Eugene Nida)将文化负载词分成了五个方面,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词。[5]这五类文化信息交替出现在旅游指南文本的二、三级结构主题中,遇到此类含有较多文化信息类词汇的内容时,应采取灵活处理的原则。既不过多渲染以防文化负载过多,也不能放弃重要信息,着重考虑旅游指南阅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感受,宜采取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纪录片《玄奘大师》的片名被翻译为The Great Pilgrim 就是采用了归化策略,西方观众一看便知。再如:
唐朝的唐太宗很喜欢打猎。[6]
Taizong of the Tang, China’s greatest emperor, loved to hunt.[7]
谭载喜指出,对于译入语中不存在的人名、地名等新概念,可以适度采用音译法;[8]刘宓庆也强调,很多无汉语对等词的外来词也可以利用音译的翻译技巧。[9]这句话中 “唐朝”和“唐太宗”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负载词,会对西方读者造成理解障碍,Goldblatt将两个词都进行音译,然后再进行解释,免去了阅读障碍,又使西方读者增加了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这样的翻译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除了文化信息,还存在由于旅游指南作者或编辑者对语言的把握程度造成的风格信息的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有人喜欢用辞藻华丽、冗长艰涩的文字,有人则喜欢简洁有力、平实朴素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风格的文字信息,译者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写,以满足译者传递信息的需要。
4、召唤性信息
召唤性信息一般出现在对景点的具体描述文字的后面,在对美景美食进行推介之后,使用鼓动性和诱导性的文字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兴趣,从结构主题来看,应属于三级主题,文字信息一般都带有主观性成分,对外译介时应考虑到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度,比如:
游兰州必游隍庙,文化购物,收藏必去城隍庙。(百度百科,兰州城隍庙)
该例句列在整个关于兰州城隍庙的详细介绍信息之后,属于附加信息,但作者用“必游隍庙”和“收藏必去”简单的短语试图唤起游客的兴趣,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并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笔者联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这 句 中 外 游客耳熟能详的名言,故将该例句改译为:
The City God Temple of Lanzhou has become one of the must-see sights for one-day tour in Lanzhou. 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Temple is not a true collector!
在《 京 都 旅 游 指 南 》(Kyoto Tourist Guidebook,2005)中,也同样存在这类比较明显的呼唤型文本信息,其英译技巧值得借鉴,作者只用事实说话,并未采用过分夸大和渲染的语言来诱导游客,全句中仅使用了“the busiest”来进行描述,比如:
Shijo Street is the main east-west shopping street in downtown Kyoto. It is lined with most of the city’s department stores, some of its largest banks, and many shops and intersects with two of Kyoto’s biggest shopping arcades. (Kyoto Tourist Guidebook,2005)
5、美学信息
美学信息体现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汉语多用四字格、诗词、名言来增添旅游指南文字的美感,辞藻堆砌、华丽多变,成为汉英语言的一大差异所在,目的在于增加信息的接受效果。但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蕴含在这些优美词句当中的美感很难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准确传达,因而传达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文字信息,译者需要注意汉英文字的差异性,采用归化策略,用西方人所熟知的具有刺激感官的词汇来进行表达。比如:
龙泉探梅、龙潭问谜、鹃谷闹春、焦林听雨、古塔吟风、汉祠溯古、碧溪流韵、松涛疏影、紫极玄都、英烈遗芳。(昆明市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简介)
这句话全是四字格词汇,若用直译的方式,将难传达修辞效果。针对这样的信息,可先改写,突出文本的信息型功能,将信息具像化,弱化其呼唤功能。有人进行了改写,并将其翻译成以下文字,效果立竿见影:
Plum garden, Long pool, Azalea valley, Plantain valley, Dingfeng Temple, Han Dynasty Ancestral Temple, Water side pavilion, Song Dynasty cypress, Memorial gateway Martyr Memories park and so on.
以上各种文字信息,共同构成了旅游指南的整体,但对于译本的阅读者来说,他们的需求则是多元化的,在对原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删去多余的信息,保留读者感兴趣或最为重要的内容,做出适当的编译。
三、信息主题下要突出编译原则
熊力游认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编译旨在尊重原文的情况下,按照译文读者的认知习惯与心理期待,用不同的形式先对原文进行改写和重组,“包括为使译稿顺畅而增加一些连接性词语,为突出重点而作语序或段落的调整、压缩等”。由此看出,编译并非对原文的篡改和意义的省略,而是为了更好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旅游指南的翻译中,由于不同的思维习惯,英汉语旅游指南在上述三个结构主题的安排上也会有所差异,信息的安排次序也不一样。译者不仅要照顾到原文,更要将文本信息传递的效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而,又需要在文化专有项和各种文字信息上做出改写。
笔者按照旅游活动阶段的不同,将旅游指南的文本信息内容分为旅游准备、旅游过程和旅游后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信息内容又按照不同的商业需要,在宣传手段方面产生差异,导致不同阶段的篇幅和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要突出几个编译原则:
文化过滤原则:文化过滤,顾名思义,即对语言交际造成理解障碍的文化专有项进行过滤,采用增补、删减、合并、替代或改变的翻译技巧进行处理。
简洁原则:旅游指南并非导游词,对游客的旅游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即可,游客其实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详细进行阅读,所以在翻译时,尽量做到语言平实朴素、意义传达准确无误。
劝说性原则:旅游指南的内容以吸引和诱导游客参与到旅游当中为目的,具体信息的描写过多只会减少旅游的兴趣,因而,翻译时应多使用劝说性语言为宜。
四、结论
综合上述,旅游指南的翻译,根本目的在于如何更多地吸引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就决定了旅游指南文本区别于其他普通文本的不同性质,文本不同,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修辞手段和编排结构也将不同。只有对旅游指南文本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译介。从指南文本显性特征的分析,再到各类信息的区别对待,最终,游客或旅游指南的阅读者对译文文本的反应才是决定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遵循简洁、文化过滤和劝说性原则,坚持译者的服务性伦理,进而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