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程的思政价值

2020-01-17陈庆合王剑锋赵华恩

关键词:规则道德意识

陈庆合,王剑锋,赵华恩,李 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体育与健康学院,b.职业教育研究院,c.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定盘星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同时,习近平在讲话时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把思想政治教育比喻成盐,既深刻又贴切,因为日常生活中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单独吃肯定不好吃,只有作为调料放入食物中才会有味道。也就是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实践证明,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类身心健康的最佳手段,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的价值给予了高度概括,如,“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在办好北京冬奥会指示中强调:“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中外体育交流,推动东西文明交融,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所以说“体育是最顶级的教育”[3]。那么,体育到底蕴含着哪些“强心”的教育元素,让她具有很强的思政价值呢?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这些教育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同一、价值同向,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一、体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着优秀民族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其文化特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文化往往又和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中华大地,深受五千年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儒、释、道、医、兵的重要内容,“天人合一”“止戈为武”“崇德重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在武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少林拳等,讲求拳道一体、拳禅一体,其哲学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经上千年的涵养已形成民族文化的DNA。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柔性、和谐文化,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4]。这是武术能够在当今承担起育人功能并成为人社会化的立足点。

习近平强调:“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5]2因此,体育教学中通过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而且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以此为载体使学生能够深入体悟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体育是一种精神,彰显着爱国主义情怀

体育和竞争是分不开的,因此说“体育赛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体育比赛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公平竞争,但是没有什么能比催人奋进的忘我拼搏更能体现体育精神,也没有什么能比国际赛场上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更能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和激发民族自豪感。虽然锦标主义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体育是综合国力和民族强盛的象征,因此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不能否定的。中华体育健儿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能为国家荣誉而战,为民族崛起而战,他(她)们向全世界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英雄主义的奋斗精神,生动地诠释着永不放弃、勇于拼搏、团结奋斗的体育精神,彰显着现代中国大气从容、自信开放、活力奔涌的崭新形象[6]。

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5]2体育精神是一种正向的思维方式,能传递正能量,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能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种中华体育精神也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通过深入挖掘“女排精神”“讲好国际体育赛场中的中国故事”,以及中华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并通过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大力宣扬,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进取、爱国、自强、自信等催人奋进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也是对“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最好的诠释。

三、体育是一种哲学,蕴含着辩证唯物思想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育哲学是一种运用身体感悟和展现的方式而使人形成辩证唯物思维的哲学。将体育哲学融入人生就变成一种态度,她能够使人正确看待事物,既让人有理性思考又让人有批判性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事实表明:具有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平和,杨建营认为,德国人稳重、平和、务实的原因跟他们重视哲学思维培养是分不开的[7]。因此,体育哲学可为人类实施自我教育提供着大量的生动素材。

(一)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在体育运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许多伟人都是体育运动高手,他们通过体育运动感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如毛泽东主席通过游泳而得出“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种对待人生和革命斗争的哲学认识。另外,体育运动本身都是矛盾运动,成功失败并存、痛苦快乐同在、进攻防守交替、欢呼悲伤共来,通过体育可以感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8]。其实,体育运动是痛苦并快乐着的,它可以磨砺人生。例如,多数人不能坚持以长跑为锻炼方式的原因,就是很难克服长跑中的“极点”现象,而这种痛苦则是对人的一种磨练,对能够克服并善于利用的人来说就会变成一种修养。

(二)体育观赏可以让人们形成哲学思维

体育竞赛瞬息万变,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充满了智慧、美丽和较量。通过观赏体育比赛以及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可以使观赏者形成辩证看待问题和社会各种现象的哲学思维方式。如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中的各种神奇变化,就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维的真实存在。

通过体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克服人生当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如何对待胜负、失败、痛苦、快乐?正如有位学生家长所说:“我的女儿面对跳马而敢于跳过去,那未来她的人生中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而在体育竞赛中,看似失败,但对学生正确对待这些失败而进一步调整自我(心态、技术、战术),再继续拼搏战胜对手的心理和思维品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亮的。这正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最大优势。

四、体育是一种文明,承载着社会进步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9]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产物,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身体并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精神文明会产生特殊的促进作用,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社会体育,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是规则在起着文明约束作用。竞赛规则对情感的适当控制和对理性的高度强调成为文明的根基,当规则的强制性逐步内化成自我约束的时候,运动员和观众的行为都变得更加文明,这种由外而内的自我约束的“体育化”进程,使体育变得“文明化”了。而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表明:每一次的社会进步,都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每个公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的养成方面。文明代表进步、代表素养,文明的养成往往是通过教育、通过引领、通过规则约束来实现的,而体育这种人类“文明化过程”的产物,同时又可以反过来有效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体育可以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责任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10]166。责任意识也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我国当代教育尤为重要的任务。体育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方式达到“以体化人、以体育人”的效果,特别是在责任意识的养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责任心的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同时要通过技能学练、体育比赛、体质健康达标等加强健康责任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和团队责任意识的培养。另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而上升不到责任层面,其实健康是一个最大的责任。维克多·弗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10]130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11]

(二)体育可以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基础,并在日常生活中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无论是道德规范、行业规则,还是公司章程、校规校纪,恰恰是这些“软规则”的落实情况,展现着文明的水准与素质的高低[12]。重庆万州公交司机被没有规则意识的乘客骚扰而导致坠江事故的惨痛教训,以及更多的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胡作非为而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等,都说明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以及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

人的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熏陶,体育课程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任何体育活动和比赛都是在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并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那些不守规则的人要让其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如体质测试中出现替测等作弊现象除按校规校纪严肃处理外,并将其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将这种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引领学生逐步养成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三)体育可以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某种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后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培根说:“习惯真是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13]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14]良好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品质,是高素质和文明的标志,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支配人生的力量,不需要任何监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她)都会按已形成的规范去行动。奥维德(Ovid)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15]习惯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因此,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需要经过至少21天的重复才能形成习惯。而良好习惯需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养成,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严格的“规矩”和自我约束之下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通过各种体育比赛中要求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等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拼搏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高意志力体育项目(如武术、体操、长跑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而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人格对“三观”的形成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体育可以培养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是指整体配合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合作的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强的人具有很好的协调合作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信任和尊重、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良好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集体认同感、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最终形成全社会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团队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培养。体育活动大多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特别是篮、排、足等集体项目和大型体育表演等,对参加者的团队意识要求非常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能够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体育可以培养公共意识

公共意识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交往方式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16]。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的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不应仅是经济现代化,更应当是现代文明秩序的构建。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17]“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如果说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构筑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底座,那么‘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18]

学校是培育公共意识的重要渠道,而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体育中的公平、正义、秩序等思想观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公共意识;其次,体育中许多集体项目(如队列广播操)对参与者要求做到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公共意识;再次,体育活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如在运动场上不允许赤膊运动、游泳课上必须戴泳帽等等,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公共意识;最后,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既是自己的健身场所,也是公共的活动空间,每个人都必须要加以保护和爱护。体育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的培养,需从“人人相善其群”做起,并让学生意识到“别人这样做是错误的,我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从而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

五、体育是一种道德,折射着仁爱思想光辉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19]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自古以来,始终有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牵引着社会文明进步。孔子“仁爱”思想的本质是人本主义,其路径是“立己达人”,其理想是人际和谐[20]。因此,道德之于人就在于“仁爱”。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是道德之源。

体育作为“寓道德之舍”的重要形式,所涵养出的道德更能折射“仁爱”思想光辉。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所表现的不逞强、不斗狠,而是用自我技能的超越和提升来展示大德的风范,是仁(爱护他人)、义(不用下三滥的方式对待对手)、礼(尊重对手、裁判和观众)、智(提升智慧发展技能超越对手)、信(规则意识)等“仁爱”思想的充分体现。这也能充分表明体育对人的道德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内化作用,因为在关键的一刹那,如果内心没有坚实的道德与仁爱,很难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涂尔干(迪尔凯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把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道德原则应该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而发挥作用[21]。在这一点上,体育运动把其对道德原则的理解现实地定位于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既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dispositions),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22]。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并不是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人类某些生物本性的单纯原因,而是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更高层次的道德性向泛化才使得教育青睐于它。体育运动“优胜劣不汰”的道德底线,维持并推进其公平化、公正化的自然演进过程,为更广大的民众提供现实的良性竞争模拟场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不同层次需要的被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他生存的努力方向和精神境界,而生命的存在与延续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突破与自我超越。因此,可以通过体育教化学生崇敬生命、尊重他人,要通过体育技能的提升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实现“立己达人”的境界,而这种个人道德的培养又会对公共道德意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道德自主、自律的公民,而道德的自主、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和道德践履的保障[24]。体育是通过参与者的亲身实践来感受和培养“仁爱”思想和道德意识的,是润物无声的,不会使学生产生抵牾情绪,是最佳的道德培养途径。

猜你喜欢

规则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