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不算”句法语义分析
——兼与“不说”比较

2021-01-06

关键词:句法连词副词

王 娴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现代汉语“不算”本是由副词“不”加动词“算”构成的状中结构短语。“算”的义项比较复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动词“算”解释多达八个,如:“计算数目”“计算进去”“谋划、计划”等。随着在语言中不断运用,“算”语义发生演变,“不算”在句法结构中逐渐由短语变成词,其词汇化进程不断推进,如出现了副词和助词用法。

笔者从句法语义角度讨论“不算”作为副词表程度不高,作为连词联系前后两个小分句,表示一种递进关系,起到话题转移和语篇衔接功能。此外,还可以构成排除义结构。在讨论“不算”新用法时,也与其相近的同类结构“不说”进行用法上的异同比较。通过统计和比较,发现“不算”还处于语法化演变初期。同时,对“不算”语法化历程和演变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不V”形式语法化演变提供一个实践例证,为词典编纂工作添砖加瓦。本文例句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CCL)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来自其他处的语料另标明出处。

一、“不算”句法语义功能

(一)副词

“不算”作为限制性副词,主要是对事物数量、范围或性质状态进行限定。张谊生把副词分为三大类: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和评注类副词[1]。其中,限制性副词词义已相对虚化,不再表示实在意义。他认为,限制性副词在句法上只能充作状语或修饰语,在句中位置固定,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性质或状态加以区别和限制。

第一,随着“算”的动词意义逐渐淡化,“不算”作为一个整体可对后面整个谓语进行否定,作为副词的“不算”能替换成“不”“很”“太”等,句子同样成立。例(1)是对数量的限定,例(2)是对性质状态的限定,例(3)是对程度的限定。

(1)这样的统计,所选择的对象代表性也许不够全面,样本数量也不算大,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2)虽说她的工资也不低,但要在高消费的北京城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还是不算富裕。

(3)人义是情意的基础,而情意又是幸福的基础,因此人义的重要性无论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

第二,“不算”作为程度副词表示一种程度推测时,一般修饰性质形容词居多,且多是单音节形式,如“高”“少”“大”“低”“短”“多”等。

(4)那船距离岸边不算远,摇船的听见喊声,扭头冲缪立仁问道:“做什么?”

(5)汉语不同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

修饰双音性质形容词用例较少。

(6)他的意志不算坚强,怕狗,怕猫,独不怕春雨缠绵。

(7)这位女记者30来岁的样子,长得不算漂亮,但很有女人味。

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统计,“不算”副词用例中,其后修饰的形容词为[+单音节]用例占比达70.73%,见表1。

表1 “不算+A”中性质形容词分布情况

第三,在表示程度的量级上不同,“不算”的这种推测判断意味较弱,因为它是对主观判断的一种否定[2]。其后还可接程度副词如“太”“很”“特别”“顶”等,由这些程度副词所构成的表达在程度上比只用“不算”更加强化,隐含了一种委婉语气。

(8)这就是说,汉语作为有声语言学起来不算太难,作为有声语言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学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9)周大勇长得很匀实,肩膀挺宽,个子不算顶高,可是比中等个子的人高出半头。

在难易程度上,“不算难”<“不算太难”;在高低程度上,“不算高”<“不算顶高”。

(二)连词

连词在句子起连接作用,是能够连接句法单位(如词组、分句、句子或句群),表示各语法单位相互间的各种逻辑关系的虚词[3]。作为连词的“不算”,主要是将前后两个小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对句子中的谓语中心词没有否定作用,其关联功能主要是表递进,主要有两种类型句式:

1.X(还)不算,还(又、也、连)Y

该类句式表示一种递进关系,即“不算”所在句子中出现了某种结果或可能性,而这种结果或可能性“并不是说话者关注的重点,重点是下一个句子要说的情况”[4]。“不算”位于在前一分句句末,一般轻读,后一小句成分则需要重读,后一小句才是说话人想要向听众凸显的内容。

在该类句式中,“不算”可以看成是一个预递的标记词,根据内部意义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X(还)不算,还(又)Y”和“X(还)不算,也(连)Y”。前者是一种累积性的递进,后者是比较性的递进[5],两者不能互用。如:

(10)有的置自己的注册商标不用,花大钱买别人的牌子不算,每年还得花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去为别人宣传牌子、扬名子。

(11)你们没看见这家伙是个酒鬼吗?它喝了酒不算,连瓶子都吞下去了。

前者句式可以用“不但……而且……”或“不仅……还……”进行变换,如例(10)。后者则不能,且后者表达上多带有假设性,如例(11),这个酒鬼并不是真把瓶子吞下去,用这种假设来突出这个酒鬼嗜酒。

从语用功能上看,“不算”多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某事某人一种批评、不赞成的态度,如上述例(10)中,隐含了对花大钱买其他牌子这个行为的批评,例(11)中表达了对这个酒鬼行为的不满。

该类句式中的“还(又、也、连)”等关联词可以隐含,形成“X不算,Y”句式。这虽然在结构上用的是排除句法,但包含的却是一种递进的加合关系,因而在逻辑语义上也是递进,可以用“不但……还……”变换。如:

(12)你以为他们的钱好用的啊?给你一分像施舍几万一样,千叮咛万嘱咐不算,眼睛老瞪着你,看你到底怎么花。

(13)绝大部分兵还是第一次看见武装直升机的实物,仰了脖不算,半个身子恨不得探出车窗。

“不算”前还可加“且”“姑且”“暂且”等词,构成“X且/姑且/暂且不算,(还)Y”形式,“且不算”一般前加“这”,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先把某一人或事物往低处说,借以突出另一人或物的重要性”[6]。

(14)人们只好“爱惜”自己了,于是“个性”不复稍存。这且不算,皇帝和相公们还玩着“五德终始”的把戏,将“天子”神化,崇尊至极。

(15)要问起所嫁男人的条件是什么,许多女性可能都会先答年貌相当,然后是事业有成,姑且不算年貌相当,来点实际的,于是就有了男人事业的比较。

上述例句都表示对前文所述事实的排除与不关注,想让听众重点关注下文内容,可以说是一种强调表达。句中X和Y两个是“前轻后重”关系。

2.X不算,就(光、单)Y

这类句式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称为纵予式,认为这类句子“表示一种极端即甚至”[5],“不算”所在句子是为了衬托说话人所认为的下一句内容是最高程度量级。该类句式不能用“不但……而且……”进行变换,但在语义逻辑上还是递进关系。同样,这里的“不算”轻读,其后的小句成分需要重读。如:

(16)老徐说:“巴黎到这里很远,花钱不算,就怕挤不出时间来。”

(17)堵口五日五夜,人力不算,光财力就花费了成千上亿元,全国人民为之牵心动魄!

(18)海上及西南通道不算,单是西北的“丝绸之路”上已是交通频繁,文化接触密切。

该类句式重点在于表示“甚至”之义,以上例句语义在句法层面都有表示“不考虑X,甚至Y”的情况。有时候,句中还直接用“甚至”来表极端概念,因而,该类句子有时可以用“连……也……”进行变换,如例(19)。

(19)向县委随便反映我不算,甚至于在区委会上你也一点不顾及领导人的威信,你说我们两个不正派,有什么根据?

(三)助词

“不算”可与“除掉、撇开、除开”等动词结合,构成“除开/除掉/撇开X不算,Y”这类排除句式。这种表排除关系的句式,所排除的对象有时只是一个词,即后面所说的不适用该词代表的一部分人、事物,如例(20);有时后一小句表示的内容与“不算”所在小句内容属于相反的事实,如例(21)。在这里,通常“不算”也轻读。

(20)撇开这种“泛风格论”不算,究竟什么是风格,很值得探讨。

(21)除去祝贺的不算,倒是不少人对他改革NBA的计划提出怀疑,认为根本没必要。

(22)我说的是对的,就是除开人类不算,鲸鱼有不少的天然敌人。

少数情况下,“除开/除掉/撇开X不算,Y”句式隐含了一种反向递进关系,即先基于一个否定意义,再向肯定意义反向递进,可以用“没有X,还(也)Y”替换。如例(22)可变换成“就是没有人类,鲸鱼还(也)有不少的天然敌人。”

表2 “不算”在句法中词性分布情况

表2是通过7 797个语料统计,“不算”所有用例中,作动词占比最高,作副词用例占比38.02%,连词和助词占比较少。这说明了“不算”与“不V”所形成的其他结构如“不说”等语法化程度不同,目前还处于语法化初期。

二、作连词用的“不算”与“不说”比较

“不算”和“不说”均为“不V”这类结构发生语法化的个案。目前学界对“不说”研究成果较多,比如张斌、董秀芳、李敏、李宗江认为“不说”已经发生语法化而具有连词性质,表示递进和话题转换功能,因而“不说”可看作为“不V”结构中具有较强典型性的例子[7-10]。通过与“不说”比较,可以更好展现“不算”句法使用特点和语法化程度。

(一)两者相同之处

第一,同样作为连词,“不算”和“不说”都可表示话题转换,说话人有意将听者注意力从当前话题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在下句句首通常用“单说”“单”等词引起听者对该话题的关注。

(23)这爱和透视的过程一定又十分孤独,众人的不可介入不说,单是这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便犹如黑暗中的探险一般,随时都可能坠入绝境。

(24)请和尚来家念经,一般由7人组成。吃用花销不算,单给和尚酬金就一二百元。

第二,两者都有以下两类表示递进关系的格式:即“X不算(不说),还(又、也、连)Y”和“X不算(不说),就(光、单)Y”“不算(不说)”一般轻读,后面小句成分在自然重音上通常重读。

(25)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

(26)那时在同僚中丢脸还不说,就是我的实力也要受损失。

第三,同样作为助词,“不算”构成的结构“撇开X不算,Y”,与“撇开/抛开X不说(不论、不谈、不提等),Y”结构均可表示排除意义。如:

(27)撇开写得好坏不论,小说无所谓真伪。如你所知,小说里准许虚伪,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小说。(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2011)

(28)本来,作为一个庄稼人,这些年来,撇开表面的恭维不说,在这乡场上就低人一等,他呢,偏偏又还比谁都更无出息。(同上)

(二)两者不同之处

第一,“不说”作为连词在句法位置比较自由,既可位于前一分句句末,又可位于前一分句句末,少数情况还可以位于句中,如:

(29)不说那么多的副产品,单就一套74卷的大百科码在办公室或居室里,就该是一个如何庞大的体积?

(30)不错,高粱的价值不说不及豆、麦,连小米也不如。

而“不算”只能跟在前一分句句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不算”语法化程度没有“不说”高,还是处于演变初期。

第二,“不说”在句法上能形成“没有(不)X,Y”的反转性递进格式[11],即“不说”所在分句否定一个意思,后一分句向一个肯定意思反递推进。这种反转递进关系是隐性地包含在语义中,而“不算”在句法结构上没有该格式。

(31)算了算了,这东西不成器不说,倒把孝文给引坏了!

第三,“不算”构成的排除句式使用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主要由“不算”指称对象的语义特征决定。“不算”作为动词,其指称对象语义特征为[+可计数,-抽象],当“不算”经过演变产生虚词用法时,其指称对象语义特征为[+可计数,+抽象],可见,在“撇开X不算,Y”结构中,指称对象多为具有可计数的事物,如下面例句中的“佣金”“采暖期”等。

(32)一套月租金1 000元的房子,刨去税费、办手续的费用和付给房屋信托中心的佣金不算,房主最后只能得到700多元,积极性自然受挫。(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2011)

(33)北京的首要污染物85%是可吸入颗粒物,抛开一年中的几个月的采暖期不算,4月至10月,北京的主要污染物只有一个:可吸入颗粒物。(同上)

“撇开/抛开X不说(不论、不谈、不提等),Y”这些结构内部之间可以一定程度的互用互换,这主要在于“不论、不说、不提、不谈”等都有言域义,它们所排除的对象在范围上比“不算”更广,不限于可计数事物,还包括抽象事物等。因而,能用“撇开/抛开X不说(不谈、不提等),Y”结构变换成“不算”结构,但反过来变换,就会受到限制。

(34)如果撇开考据学上的争论不说,那么,《周易》可称为儒、道两家的总纲。

(35)撇开具体的学术观点不谈,仅就如何研究法律这一点来说,庞德也值得我们认真看待。

(36)撇开请客送礼的庞大开支不提,光是安排时间、来回跑腿,就使乡长镇长们伤透脑筋。

以上三例,只有例(36)能自由变换成“撇开X不算,Y”,例(34)和例(35)变换则受到限制。

“不算”和“不说”呈现出以上不同用法,主要在于两者的语法化程度不同。Hagège认为,人们在交际时,会倾向大量使用那些能表达抽象概念的普通词,而容易被语法化的通常也是那些使用频繁的词语,因而他提出了MGMF(More General More Frequent)和MFMG(More Frequent More Grammaticalizable)原则[12]。可见,一个词的使用频率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语法化程度。通过对“不说”和“不算”在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以下简称BCC)中出现的频次对比发现,“不说”在两个语料库出现的频次总是多于“不算”出现频次;同时,从BCC语料库中,也可以发现,“不说”出现在微博和文学中的频次均多于“不算”,而“不算”出现在报刊中的频次多于“不说”,由此可见,“不说”和“不算”存在语域上的差别。

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不说”使用频率高于“不算”,并且“不说”多出现在口语中,“不算”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如报刊。可以初步推测,若“不算”使用频率一直保持或继续增加,“不算”的语法化程度会逐渐加深,可能会摆脱句法上一些使用条件限制。

三、“不算”演变及其虚化机制

(一)“不算”语法化历程

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短语“不算”最早出现在东汉《周礼注》第十卷中,郑玄对“宽疾”注为:

(37)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

这里的“算”为“计”之义。

由于动词“算”从“计数”这一基本意义延伸出很多义项,很长一段时间,短语“不算”在句中作谓语,如《全唐诗》中:

(38)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茕独。

(39)无何求善马,不算苦生民。

(40)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

例(38)和(39)中,“不算”为“不考虑”义;例(40)为“不计算在内”。很明显,这段时期由“不”加实义“算”构成的短语,后面要跟体词,形成“不算+VP/NP”结构,且所指称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是表示抽象的事物。

到宋代《太平广记》中,表“不计算在内”义的“不算”出现后不接体词的情况,形成“VP/NP+不算”结构,这时“不算”在句法位置上则是出现在句末,可能是受双音化影响,如例(41)。“不算”这种用在句尾的情况在宋以后较广泛地出现。

(41)令向彼土,道由郎州,过大小不算,三千余里,方达西洱河。

当“不算”产生了“不当作、称不上”认知义时,“不算”开始出现虚化倾向,至少在元代已经出现。如:

(42)向王进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

至明代白话小说中,该义项使用更为普遍,有上升趋势。如:

(43)今夜亦只是十八骑去劫五候之营,如折了一骑,也不算功。

(44)策赶来,大喝道:“走的不算好汉。”

在明代“不算”进一步虚化,表现为出现前后用逗号隔开的“NP/VP+不算”,这种结构表达了说者对“NP/VP”的一种不满、不赞成态度。在这里,“不算”具有了连词性质,用在前一小分句句末,与后一小句在逻辑关系上起到衔接篇章内容的作用。如:

(45)当初桂富五受你家恩惠不一而足,别的不算,只替他偿债一主,就是三百两。

(46)若赔了,倾家不算,徒罪充军,这是再没有走滚。

这里的“不算”可以替换成“不说”“不谈”“不提”“暂且不说”等具有篇章衔接和话题转换功能。

而且,在明代白话小说中出现了“除(了)……不算”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不是前文所说的助词用法,“不算”虽然有排除某些事物之义,但在句义上是有实在意义,不能轻读。

(47)惟独这尤聪令正,他除那旧规的勾当干尽了不算,常把囤里的粮食,不据大米、小麦、绿豆、秫黍、黄豆、白豆,得空就偷。

(48)要打发小斑鸠回去:除了家里预先与过的不算,又封了二十五两银子。

至清代,“NP/VP+不算”进一步产生了“S+不算”形式。如:

(49)我如今回想起来,真真是个痴子,花了多少冤钱不算,还惹出许多气来,岂不是自寻苦吃?

因此,“不算”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经历了作谓语、后接体词的“不算+VP/NP”到“VP/NP+不算”的转变,在这里“不算”在句中承担实义;其次,当“不算”行为义淡化,产生了“不当作、称不上”义,“不算”就有了虚化倾向,且这种虚化还在不断发展;最后出现了前后用逗号隔开的“VP/NP+不算”形式,甚至出现“S+不算”形式,“不算”在句中变成了联系前后两个成分的标记。语法历时演变具有保持性,即虽然“不算”虚化了,但其作为动词的一些特点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保留和仍在普遍使用。

(二)“不算”虚化动因及机制

1.主观化

“不算”虚化过程经历了从行域向知域再到言域的转变。这种在行域、知域和言域三个不同认知域的演变可视为主观化的表现。Traugott认为,如果一个语义的演变是由“命题(propositional)功能”变为“表达(expression)功能”,这个语义演变就受到主观化影响,是一个主观化过程[13]。“不算”最初意义基于动词“算”的本义“计算数目”,表达了一种客观实在的具体意义,随着义项不断增加,“不算”所指称对象逐渐由客观可数事物变成指称抽象名词,从“不计算”“不包括进去”的行域义转向“不当作(认为)”“不考虑”的知域义,再到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言域义,从开始的客观性认识逐渐演变成一种主观化感知推测。“不算”虚化是经历了一个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的过程[14]。

人们在使用词语过程中,通常会融入自己主观意愿、态度等情感,在实际交际中高频率反复使用,词语最终会凝固形成主观化的表达形式。“不算”发展到明清时,尤其在大量白话小说中不断使用,动词短语结构逐渐凝固,动词义淡化,语义逐渐虚化。根据北大CCL语料库统计,“不算”出现在明代白话小说中有100例,出现在清代白话小说中达到619例,这种高频率使用,使“不算”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使用功能不断虚化。

2.重新分析

Langacker认为,重新分析是“一个或一类表达的结构上变化并不涉及它任何表层形式直接或内在的改变”[15]。也就是说,重新分析其实是在语用推理作用下引起语义变化而带来结构上的重新组合,这种改变只是发生在底层结构上,表层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语义角度出发,“不算”是一种词汇化的重新分析的结果,即一种结构的各单位之间取消边界复合成一个词汇的过程。“不算”原本分析为“不,(算,VP/NP/S)”,经过词汇化重新分析,变成了“(不,算),VP/NP/S”,这是“不算”在语义层面上的第一次重新分析。最初,“不+算VP/NP/S”是一个由否定词“不”与谓语中心词构成,“不”否定整个谓语部分。如:

(50)江左虽有兵革,不能如中国之甚也,焉知达(不)(算其安危)。

“不算+VP/NP/S”结构中,“不算”形成一个词汇,“不”和“算”之间的边界消失,“不算”作为一个词汇成了一种表达评价的标记,如:

(51)如今有屋住,有田种,不算没根基了,只要自去挣持。

从句法角度出发,词序变化是“不算”的第二次重新分析。原本在句法位置上呈现为“不算+VP/NP”,经过语法化的重新分析,变为“VP/NP/S+不算”。

(52)假如射了你的背,却不算暗箭哩。

(53)他引诱了我的女儿不算,还想要把他拐着同逃,难道就是这么让他过去不成?

重新分析是一个多层次分析过程。“不算”第一次重新分析发生在语义层面,这种词汇化重新分析的结果是使“不算”由短语变成词,为“不算”进一步虚化提供了可能;第二次重新分析发生在句法层面,这种语法化重新分析的结果是使已演变成词的“不算”从句中移到句末,从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变成充当非主要成分。

结 语

由以上对于“不算”在句法结构中诸多用法的讨论,“不算”作为一种具有表达递进关系功能的排除结构得到了更完善的说明。与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不说”相比,“不算”还处于语法化演变初期,随着“不算”在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其语法化程度会向深层次发展,进而在语言使用中会逐渐摆脱语义条件、句法环境等限制。同时也应看到,对于“不V”这类结构,“不算”是个值得观察研究的个案,但不是所有这类“不V”结构都会产生语法化,个中同异尚需俟诸更深入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句法连词副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短句—副词+谓语
句法二题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