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文互联网+交流

李 莎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一带一路”的提出,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与交际的综合实力,与外国交流也更加密切。语言交流作为国际间沟通的桥梁,对我国翻译交流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有效完善高水准翻译人才的培养制度,需要我国高校加强翻译教育教学,培养出素质高、技术准的翻译人才队伍。但在“互联网+”不断深入生活学习的趋势下,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更难满足实际生活中对翻译工作的更高要求。因此,基于“互联网+”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充分掌握“互联网+”在翻译教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运用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手段与渠道,提高学生对翻译课程的兴趣,丰富翻译教学方式,促进我国学校翻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当下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性不高

在我国翻译课程中,缺乏语言环境,基本是通过教师主观传授加词典查意结合,按词意翻译语意。简单的词汇堆砌,导致学生不仅依赖字词典,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词意、语意翻译是完全正确的,但外文词意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表达意思。这导致学生翻译思维趋向单一化,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实际运用外文表达时,难以做到灵活运用。同时,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缺乏互联网信息观念,即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多媒介与新的教学形式的融合发展。此外,传统教学模式尽管会给学生创建情境,让学生置身假设的情境中进行翻译训练,但缺乏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学生掌握了知识点的运用,但依然达不到实际生活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此,基于互联网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适当运用互联网信息素材,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汲取内容,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 汉语固化思维限制外文翻译思维

传统观念上,学生因为学习外文困难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学习外文时或多或少运用了汉语思维。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偏向考试文章翻译,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对生活工作效应不高;学生为了应试而趋向僵化式学习,还容易让学生形成书面语固话翻译思维,一定程度上影响口语翻译。同时,在外文学习课程中,尽管部分教材有涉及翻译理论或技巧指导,但翻译教学并没有体系化知识讲解。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对翻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总结。所以在很多外文教育教学情况下,缺乏语言环境导致学生会惯用汉语思维方式去学习外文翻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文翻译的标准性和多样性。

(三) 教材内容老化,对翻译教学提升效果不大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外文教材老化的情况,缺少与时代共进步的观念,与当下培养翻译人才的方向存在脱离现实的现象。很多教材,关于翻译的内容大多是对理论和标准的讲解,与现实翻译应用的相关性不大;而且教师所教的翻译内容倾向考试试题,缺少对实际翻译应用的针对性。

(四) 缺乏翻译实践平台与机会

在当下外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外文缺少交流平台,学生语感、对话和翻译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限制。对此,搭建外文翻译应用平台,为实现现代化翻译人才培养,让学生加快融入现实翻译工作状态,是满足当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因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无法为学生配备高质量、高效率的实践平台,学生仅能在周边少数单位或者和学校建立合作的企业进行翻译实践。而且,平台也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参与机会,学生的翻译实践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影响翻译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互联网+”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 开展“互联网+”交互式教学,丰富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教学方式。在翻译教学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简单学习和记忆翻译知识、技巧,更多的则是加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于翻译有关的、但又是课本以外的翻译知识、教材引到课堂上,如国外电视电影、综艺或者一些比较热门的视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对话,教师进行解析其中文表达思维的不同,以及这类语言翻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实际应用中中外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翻译思维的转化,提高学生对外文翻译技巧的语言感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主动寻找相关类似翻译资料、影视视频等,再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学习。交互教学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多元化教学方向引导。改变枯燥的课本教学,增加互联网时代因素,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建多元化课后指导,提升学生实战训练。加强学生对翻译论坛翻译软件、语言库的有效性使用,引导学生对互联网翻译的正确认知。例如在进行翻译教学时,让学生自主用外文交流、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翻译软件,让学生在自学中积累多种翻译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的互联网技术,如各类打卡小程序、APP等。教师基于此创建多种翻译实训练习,例如让学生翻译我国影视片段、文学作品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翻译练习类型,还能更好实现一对一指导教学。

(二) 挖掘微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堂外的资源

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打破了交流、学习等多方面上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为学习交流基础的网络应用平台,实现翻译教学实时进行、情境模拟化实训等教学模式。挖掘翻译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中的渠道资源,发挥碎片化时代的微课学习方式。利用短视频、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翻译、进行翻译练习的机会与平台。还可通过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微课中设置多种场景、多种类型的微课形式:单词翻译、长句翻译、影视场景对话翻译,动漫配音翻译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相应的练习资料,提高课堂教学与练习实训的高效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识。学生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翻译教学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新媒体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阅读模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反复学习翻译教学中比较难学、难掌握课程内容和练习资料。这样不仅学生可以探讨交流,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媒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翻译实战平台。

(三) 构建个性化翻译平台,增强有效性教学

在学校翻译教育中,学校提供的翻译机会并不多,除了校内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的情境实训,参加国内外比赛的志愿者、以及学生自主找到见习、实习单位,校外企业的翻译平台并不多。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对此,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翻译实践平台机会,如与企业间合作期间,让学生多参与到企业翻译工作当中;在对外教学交流上,增强国内外学生的交流沟通机会,如组织中外学生交流会、互相教学大赛等,锻炼口译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结凝聚力。教师则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媒介,为学生提供更多网络翻译平台。如创建翻译短视频: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影视片段、文章片段等多元化翻译内容,进行汉语与外语间的互相翻译和配音,例如美剧的电影、日漫等都是很好的渠道。当下配音类节目让人们看到了声音的世界,短视频让交流变得可视听化。为学生搭建“短视频+翻译”的个性化翻译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娱乐的元素,还能通过影视剧了解更多国外语言文化,锻炼翻译能力的同时积累素材,帮助学生扩充国外语言文化交流习惯和语言文化,加强学生多元化场景翻译能力。

(四) 懂意更要懂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翻译虽然是基于外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教师不能一直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在当下学生阅读方式、兴趣范围、社交方式等都与以往大有不同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式教学,避免按课本教学模式造成的课堂枯燥,培养学生深度

研究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可调度性。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建立专题学习思路,以某一种翻译结构、语法或其他知识点,在不同类型的资料、教材和练习中进行系统性学习。以名片翻译为例,教师通过对名片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中英名片的具体差异,通过解析语言特色以及各式差异,导入对中英商务的描述,进而介绍中英商务礼仪,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后续对名片使用场景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翻译工具。当学生使用互联网课程进行自学时,通过视频翻译、配音或者其他形式,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成果。或者让学生以专题主题为创作基础,以小组为形式,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自学的同时,制作专题翻译学习内容的输出,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学生利用互联网完善课程资源,通过合作与互相交流,加深对专题类翻译内容的理解,还能在其他学习小组创作的翻译系列专题进行实时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认识到更多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提升翻译教学的针对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根据学生与时代元素之间的共性为出发基础。翻译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微课发展、短视频+翻译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专题式学习。从课堂教学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和练习,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更为适应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转变。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平台,适当融入“互联网+”因素,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利用新技术加强翻译课堂的时代感和互动性,增强翻译教学有效化。

猜你喜欢

外文互联网+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外文局期刊目录
对“外文字母”的看法
“交流”等5幅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