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2020-01-17孟令宏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契约权益诚信

孟令宏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大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但这些零散的法律知识并未形成法治思维。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增加,促成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需要从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出发,同时需要借力社会各职能部门。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紧迫性

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高等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法律知识,然而并未形成并内化为其自身的观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形式多样,一些风险具有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稍有不慎,其权益便会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现阶段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具有紧迫性。

(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遭受不法侵害的形式多样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遭受不法侵害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已发生的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案件中,最为普遍的是校园贷和电信诈骗。大学生离开家长,在大学校园独立生活,大学生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行为大量发生。当大学生出现消费缺口需要弥补的时候,便将目光投向校园贷。校园贷机构也紧盯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只要履行简单的手续即可放款,并约定了高额的利息。当一些大学生不能按时还款时,对其生活和学习,甚至人身权益均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的电信诈骗,同样将大学生作为其涉猎对象。网络环境下,面对不法侵害形式多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迫在眉睫。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遭受不法侵害的风险增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这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遭受侵害的风险。网络平台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遭受的不法侵害风险,既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也有威胁大学生财产安全方面的风险。在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窃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大学生财产安全方面,兴起的各种网贷平台,以大学生为主体发展起来的校园贷,刺激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由此引发了一些人身伤亡刑事案件,严重损害大学生权益。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意义

(一) 有利于保障大学生权益

法治观念要求大学生能够具有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契约精神要求大学生具有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旨在矫正学生的失范行为,更在于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现阶段,学术造假和考试作弊等各种不诚信行为仍时有发生,矫正学生的失范行为,预防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需要从源头上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规则意识。无论在校学习,还是在面对毕业后的就业,培养大学生树立规则和诚信意识,既是保障大学生权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有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均具有重要的价值。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其认知和行为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认知和行为。通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升,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要求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养成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而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一旦形成并内化为其信念,作为大学生的行为指南,将使其受益终生。

(三) 有利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个体的参与。大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是法治观念并非是法律知识的简单堆积。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以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从内心信仰法律并服从法律,从行动上运用法律规则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便形成了法律思维的方式。契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公平正义理念和诚信理念,这同时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形成,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举足轻重。通过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促进社会法治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路径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其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应认识到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无论是法学专业还是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应当将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作为其行事的指南。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律。同时,应将契约精神作为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造,需要在学习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并且有意向性的进行培养。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念同样重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与其它知识的全面融合发展。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需要具有养成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意识。

(二) 提高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效

高等院校在培养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完成。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收效甚微。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应以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实效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案例及情景式教学,以真实案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养成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集中讲授法律知识之外,还应当将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内容纳入学校思政教育的常态内容,通过举办讲座邀请司法实务人员讲授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

(三) 加强多部门的联合行动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力于其它职能部门。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权益受损风险增加。因此,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形成,需要包括网络监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多部门联合行动。对于严重损害大学生权益的违法校园贷行为,还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从外部减少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风险。对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银行同样应肩负起学生契约精神的传授与引导。加强多部门的联动,从外部减少大学生遭受权益损害的风险,从内部加强学生法治思维方式能力的提升,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实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

猜你喜欢

契约权益诚信
通报: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84款App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漫话权益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卖地的契约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