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创新创业赛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17黄丽娟
黄丽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1 创新创业赛事的兴起和发展
1.1 国家政策逐步出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指出,要办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品牌活动,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 号)要求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等赛事[2]。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科技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相继启动创新创业赛事,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亦成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
1.2 赛事评审机制逐步完善
纵观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大赛评委均以创投、金融专家为主,以行业技术专家为辅,引入市场化评价方法,通过统一赛事评分标准、公开路演比赛、实地尽职调查、当场宣布结果,建立起一整套比较科学、公正的赛事评选机制。各个赛事举办单位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对赛事选拔出来的优秀创业团队,给予一定的财政经费资助和奖励。各部门通过以赛代评的方式,将比赛结果运用到各类资源配置中,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培育和激发了社会各界创新创业热情。
1.3 赛事促进资源持续有效对接
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获得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创新创业力量支持创新创业,聚集和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全赛季提供系列配套服务活动,包括创业培训、创业辅导、融资路演、技术对接、宣传展示、金融服务方案设计等,为创新创业团队搭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征集、辅导优化、路演竞赛、创投对接、宣传推介”服务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资源有效对接。
2 创新创业赛事的育人功能
2.1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和双创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正从“小众”转向“大众”,从“精英”走向“草根”。以大赛为载体,通过广大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积极参赛,银行、创投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新闻媒介持续深入地宣传报道,各级政府各部门组织的创业辅导培训,共同培育了“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创新,激情创业、科学创业、务实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借助创新创业赛事这个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圆梦的舞台,普惠了大众创新创业,并通过大赛遴选出了一批前景好、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加快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塑造和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创新创业人物,有力地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3]。
2.2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作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和常人思路的见解,是推动整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想要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项目要新,工艺要新,理论要新,产品要新,结构要新。因此,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问题,最终得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帮助大学生训练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成果,锤炼创新能力。
2.3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个人或团队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和新方法,成立新的企业并能从中赢利的本领。创新创业大赛一般要求以团队形式参赛,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因团队成员存在思维方式、专业素养、性格特点等差异,这就需要团队成员相互理解,取长补短,达成共识。赛事路演既要有较高的陈述能力,又要有较好的答辩技能。青年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过程中,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多年来,各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政策体系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探索,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待完善。
3.1 学生层面:参与度和认识度还不够
1)学生参与度不够。目前,创新创业赛事报名范围覆盖高等院校的有科技部牵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团中央牵头的“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牵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信部牵头的“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几个主要赛事,这些赛事普遍采取“多层赛制、逐级遴选、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比赛,因受高等院校宣传推介力度、赛事政策吸引强度、学生第二课堂投入精力情况等因素影响,青年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比例还不够高。
2)学生认识还不够。广大青年学生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荣誉获取的表象层面,对其背后强大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部分青年学生对高等院校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和创业应用能力的目标认识不够,对各类赛事活动具有的广交朋友、获得资本、学习锻炼、获得政府支持、宣传展示等功能认识不够,通常仅仅为获取赛事荣誉而参赛,偏离了赛事的主要宗旨。
3.2 教师层面:师资力量还不够强
1)创新创业教师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各高等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有限,兼职教师较多。因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差异,其教育教学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阅历的优秀专业教师,要求教师思想与时代同步,熟知创新内涵,熟悉创业流程。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参与指导的老师多以年轻老师居多,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成为创新创业赛事指导老师的主力军,而这部分老师因受行政事务或教学任务约束,投入精力有限。另外,由于部分教师政策学习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
2)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还有待增加。目前,因受教师队伍人数限制,一些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沿用大班制授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部分较弱。而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自然因受指导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指导教师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3.3 学校层面: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双创升级版”背景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由于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少数高等院校仍然过度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其次是部分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并没有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最后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参赛模式为主,为比赛而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由指导老师进行突击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持续性不强。
2)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够。资源共享是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战略资源。目前,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限,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成果仅停留在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层面,其他师生无法获知,优质成果共享渠道不畅,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成果共享渠道更无法连通。虽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建立了类似成果信息共享平台,但是还不够成熟和开放,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
4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1 学生层面:爱好和意识同步培养
1)不断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等院校要依托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大力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的兴趣,要合理设计赛事流程,精减赛事报名材料,优化赛事评审模式,科学设置赛事扶持政策,大力宣传和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同时,要在赛事指导老师配备、文献资料获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共享等方面为参赛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深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热情。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要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念与决心,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争当创新创业典型人物。
2)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必然要有新的项目、新的创意、新的工艺、新的方法或是新的理论。参赛团队在创新产品或创业服务提供、商业模式设计、核心团队组建、市场研判、风险评估等方面要动手实践,在陈述和答辩中,更要不断思考评委提出的问题,快速构思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学好专业、创业和产业知识。大学生要树立“专业+创业+产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要通过熟知学科专业领域系统化的基础知识,不断了解和熟悉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政策法规和创业过程等创业专门知识,深入探知创业项目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风险等产业特色知识,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创业专门知识和产业特色知识的有机结合,做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创业专门知识“熟练”、产业特色知识“勤学”。[4]踊跃参与学校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业专门知识和产业特色知识进行内化,逐步查找差距,完善自我,提升素质。
4.2 教师层面:认识和学识同步增强
1)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思想。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受。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紧密关联,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打破高等院校“重创业,轻创新”的思维窠臼,要将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5]。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包容失败,争当营造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主力军。
2)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识水平。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通过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创新创业政策、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研讨、考察交流学习活动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教师要在做好科研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要依托高校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参与,要把创新创业赛事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创业。
3)要积极争当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是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辅导服务的导师,是创新创业赛事辅导服务的主力军,是办好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前提和保障。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任教师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积极争当创业导师,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导师要主动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深入学生团队和创业项目,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提供团队辅导、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经营管理、行业分析、融资辅导等咨询服务;要积极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出谋划策,协同学校共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要客观公平公正参与赛事评审活动,营造良好的赛事评审氛围[6]。
4.3 学校层面:培养体系逐步健全
1)完善创新创业大赛教学体系设计。要依托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设计商业模式构建课程、市场分析课程、核心团队组建课程、产品和服务选择课程、路演技巧培训课程等,提高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技能;要整合校内众创空间、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参与赛事提供服务;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创业赛事精神,传播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要通过赛事培训和推介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指导,定期邀请优秀创业导师进校园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与实时互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从而让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0”到“1”。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将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要采取“传帮带”“老带新”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潜能,大力培育青年教师,积极引进校外优秀创业导师,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创”师资队伍。要出台或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养,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和奖惩体系,引导和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3)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各高等院校要积极搭建赛事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发布赛事信息,共享赛事优秀商业计划书、答辩和培训PPT、影像视频、文献资料等资源,以方便师生交流学习,进而提高参赛的积极性和获奖率,增强参赛荣誉感;要为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固定的场地,满足学生赛事路演和培训等工作需要,为学生参与赛事活动提供便利;要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对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予以一定额度的资金扶持[7]。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