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建设困境及破解路径分析研究

2020-01-17顾卫杰孙华林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育人

顾卫杰,朱 轩,孙华林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产教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学院是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效形式。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1]。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企业为主,院校参与,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2]。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要以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进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开展了企业学院的办学探索。为了科学把握企业学院建设方向,深化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本文从企业学院建设的学理逻辑、育人优势、面临困境和破解路径四个方面对如何有效建设企业学院、如何实施双主体育人进行论述。

1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的学理逻辑

1.1 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相互依赖的内在需求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企业必然需要高度参与到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中去[4]。校企双方共建企业学院,学校不仅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项目资源等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指导专业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而企业则既可以实现定向培养,降低企业员工自身培训成本,又能够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攻关等难题,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经济角度上,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相互合作、共建利益共同体是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内在需求,是建设企业学院的现实基础。

1.2 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统一的育人要求

高职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更应该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一方面,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相同,以培养具有一定品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人为目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5]的办学方针,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培养。但当前高职教育同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培养的人才规格同企业岗位需求之间匹配程度不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企业学院则正是为了补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短板,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统一。

1.3 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社会要求

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治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就产权结构而言,企业学院鼓励社会产权机构进入办学主体,促进职业教育产权制度的开放化,实现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合理配置。在治理方式上,突破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主体较单一的弊端,企业学院通过清晰的多元投资主体产权配置关系,建立从决策到执行再到监督三大权力制衡的现代化治理方式,实现办学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平衡[6]。在运行机制上,企业学院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权[7],有效规避了院校“公益性”价值取向和企业“营利性”价值取向的矛盾。因此,企业学院会成为未来我国主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

2 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优势

2.1 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科研的无缝对接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在促进产学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的对接。由于企业学院本身就是面向联合办学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目标[8],建设企业学院可以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其次,能够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科研技术开发的对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够重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层面的研究和转化。在企业学院中,通过校企双方科研资源的合作,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转型、产品升级等实际问题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并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中,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科研技术开发的有效对接,增强校企合作的凝聚力。

2.2 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共用

企业学院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基本目标[9],建立企业学院有助于校企资源的整合共用。首先,促进企业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合作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更为适用性和有效性,应深入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托企业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构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和课程模块,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其次,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企业可以派遣技术骨干指导企业学院教学或者担任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项目培训。人才的双向流动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的工匠教学团队。最后,驱动校企技术资源共享。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掌握技术资源的优势,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教学单位,同样需要专业技术及专业服务领域的资源。校企双方共建企业学院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2.3 有利于高职院校突出专业优势,形成育人特色

企业学院是一种校企联合创办职业教育机构的模式,依托企业学院培养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也是突出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形成育人特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学院能够有效实现“双主体”育人。企业不仅是教育产品的需求方,同时还是“双主体”育人的创办方,企业开放共享人力资源、科研资源、实验平台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学院能够有效保障特色专业育人。学校通过与区域合作企业联合育人,实行人才定向培养,能够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特色专业,依托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指导和帮助,突出学校专业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的全方位特色育人。

3 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面临的困境

3.1 企业层面:价值取向异,利益共赢难达成

从本质上说,企业兴办企业学院更多的是基于规避投资风险,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考虑,所以企业学院需要尊重资本的营利性需求。而高职院校兴办企业学院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企业学院须秉承公益性。因此,在企业学院的发展中,企业“营利性”和学校“公益性”之间的价值取向矛盾已成为制约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

3.2 学校层面:合作机制弱,缺少现代管理方式

企业学院应当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制度化的执行机制以及常态化的监督机制,使得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能够相互制约、协调。但由于部分企业学院管理层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所以无法实施现代化的法人管理机制;而作为决策机制的理事会在行政部门的干预下作用有限,同时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现代化管理方式,使得校企双方合作密度降低。

3.3 学生层面:参与期望高,实践过程流失严重

学生是参与企业学院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流动率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适应岗位的自信心;二是学生缺少兢业敬业的责任心;三是学生存在挑肥拣瘦的畏难心。学生实践过程的频繁流动,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迫使教学重新调整,同时也妨碍了企业的投资效益,使其投入成本变成了“沉没成本”。

4 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路径

4.1 行业层面:发挥协调统筹作用,驱动产业教育协调发展

在建设企业学院过程中,行业应加大扶持,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统筹管理与资源支持。行业协会要强化协调功能,减少企业参与企业学院建设中的成本,打造校企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岗位信息和学校就业信息,组织企业学院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负责企业学院学生的技能认证和考核,推动高职院校“1+X”证书的实施[10]。

4.2 学校、企业层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校企共同治理模式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企业学院人才培养的供需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管理并降低建设成本,构建校企共同治理模式,改革人事评聘制度,推进企业学院的建设。

首先,构建面向市场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企业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开设课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构建符合企业员工进修需求的课程,提升员工学历与技能。其次,建立与企业接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评聘和职称评审过程中,要重点考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化对教师开展教学和技术服务的绩效考核,建立动态化的评聘评审制度,保障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最后,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由企业学院各投资方共同组建学院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结构,董事会下设立监事会、理事会,分别行使监察权和管理权。理事会围绕学院院长建立领导班子,管理企业学院日常行政工作,由此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校企共同决策、共同治理。

4.3 学生层面:强化企业学院孵化机制,减少实践过程人才流失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平台”是企业学院实施市场化运作,减低运作成本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推进企业学院的创新和发展。因此,企业学院要强化内部孵化机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就业服务,减少实践过程中的人才流失。

其一,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创新创业工作。企业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或者有关创业专家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从经费、场所、资源等方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支持。其二,强化学院内部孵化扶持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依托企业学院内部创业孵化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为自主创业奠定基础。其三,提高学生创新活动质量,完善保障机制。组织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加强对优秀创新项目的学习交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考核机制,将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教育的重要指标。

5 结论

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科研功能的对接,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等方面的诸多功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企业学院的正常发展。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双方合作的保障机制,以实现企业学院合理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