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网络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7聂志宇
聂志宇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1 新时期“三全育人”的网络需求
1.1 “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有着众多大学生思政教育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要挖掘和发挥好这两大资源,把握好育人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树人、育人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所谓“全员育人”是指要联系学生周围的一切人员,包括高校中的每一位教职人员,专业教师、学管人员、服务人员;家庭中的家长、实习单位企业中的同事与领导等都根据自身岗位的特点做好育人工作。所谓“全过程育人”是指一个育人时间维度,学生自入校以来一直到毕业就业全程跟踪,陪伴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感情、就业的整个过程。所谓“全方位育人”是从不同角度,例如教学、服务、管理、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1.2 育人工作的网络需求
根据2020 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 年3 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3],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获取信息、分享资源、娱乐生活的重要平台,与其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育人工作必将离不开网络的平台。教育部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相关情况时指出,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4]。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提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4]。
各高校根据《实施纲要》要求积极制定适合学校本身网络工作要点,搭建网络育人平台。[2]通过理念创新、阵地建设、主体培育,不断完善网络育人体系,牢牢把握新时代网络育人的发展脉搏与话语权。力争在新媒体时代下创建媒体矩阵,打造“一网两微多媒体”的复合平台,鼓励原创网络文化的创造,把控网络舆情的监管。结合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制定网络文化相关制度,把握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积极进行平台搭建并创建相关管理制度,多方审查、严格把关传播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将网络育人覆盖于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中。
2 新时期“三全育人”理念下网络途径探索的必要性
如何将高校思政工作落实到位,提升思政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网络途径探索十分必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有一个不容置否的现实,即是当前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之前传统守旧的方式,导致部分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时效性不强、普及度低、目的性不明确等特点。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广工作,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学院教职工、家长为辅,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就业实习单位为辅的“三全育人”新形态。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学习工具,各种网络终端构成了学生们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当前的思政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解决当前思政教育的各种弊端,就必须针对问题,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新时代中发出新的萌芽。网络是个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持续性长的平台,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化对于“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基础。新形势下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前延,融入网络媒体平台,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强化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创新网络育人新路径,构建多方位育人的媒体平台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育人工作效率和效果。
3 “三全育人”理念下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3.1 全员参与,传递育人温暖——构建“多位一体”网络育人机制
要让思政教育工作富有时代感、充满生命力就要站在时代的角度,融合传统工作优势,让工作活动起来。因此,要实现“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网络育人体系,牢牢把握新时期网络育人的发展脉搏与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当前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障。构建网络育人中心,全面提高网络育人的水平与效果,结合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2]抛开“教书育人”的单线模式,通过互联网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网络社会的投入,建立更广、更便捷的网络平台,实现育人的全员化。借助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广泛吸纳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亲友、校友、企业多方面的关注,协同二级单位以及校内其他平台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汇合与共享,切实做好信息的整合,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全员育人的网络社群体系,增加互动开放式的交流连接,形成育人合力,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打造学生“网红”树立优秀典型,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与播送,让朋辈影响广泛传播,形成“多位一体”的网络育人机制。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为主体,加强以学生为导向的创作机制,坚持网络推广的作品与选题是适应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方法阐述。
3.2 全程贯通,注入育人力度——围绕功能品牌,持续深度育人
保持育人工作的持续性,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就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始终。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特点地进行育人工作,围绕功能品牌,持续深度育人。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要求全班同学关注,形成校、院、系、班级一条线的微信平台,实时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特点的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上传下达的功能,实现阶段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行。从招生季到毕业季,对不同群体打造相应的品牌产品,持续展示推送。同时,在有特色的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推送。例如:在新生入学期间,可利用学校官微或者其他多媒体方式进行爱国教育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生毕业季可增开就业栏目,或者针对毕业困惑开放互动平台;在日常教育中,加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素质等内容。针对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困惑,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或者坚定信念。使用平台优势,时刻关注,线上线下相结合,使网络育人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真正体现全程育人。
3.3 全方位导入,凸显育人高度——打造育人载体的多样性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QQ、微博、微信、抖音、直播构成了学生们大部分的业余生活,因此,合理打造新媒体平台,推崇多种教育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影响也是新时代下“三全育人”工作的重点。在“三全育人”工作网络推广过程中,将新媒体建设成学生思想教育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践育人平台、文化传播平台和学术科技平台,发挥网络育人强大的功效,提供引领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航标,汇聚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5]学生管理人员开设微信公众号,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创建互动微课堂,及时关注学生学业;后勤服务人员组建网络社群,关心学生生活,各方联合及时最大程度挖掘校内媒体矩阵效应,实现多路径复合传播,推动网络育人全方位、最大化、可持续发展。[6]立足育人根本进行内容形式的创新,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形成系列精品,打造“三全育人”的先进网络格局。
4 结语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几乎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与生活已经息息相关。高校必须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队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构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媒体平台的阵地,同时学院、家庭、企业、学生建立新媒体联动机制,提升育人工作效率和效果。将网络育人与“三全育人”理念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媒体育人模式”,引领学生成长,构建出“网络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