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桐”基因传承的思考
2020-01-17林海
林 海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0 引言
2019 年10 月17 日,笔者作为河南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第44 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参观考察了焦裕禄陵园、 焦裕禄纪念馆和焦裕禄干部学院。 这里有两棵特殊的泡桐:一颗是1963 年春,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亲手栽种的,人们亲切称呼为“焦桐”,一棵是2009 年4 月1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为纪念焦裕禄而亲手栽种的,人们亲切称呼为“习桐”。 学员们参观“焦桐”和“习桐”时,个个驻足、凝望,静心聆听讲解员充满激情的解说,仿佛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把泪焦桐成雨”的吟诵,感慨于两棵具有政治价值的纪念树木的历史背景、生长过程、价值情怀和现实意义[1]。
现在的“焦桐”已处于生长发育的衰老期,自然生命的终结理论上应该不超过10 年。 如何采用现代科隆技术培育“焦桐”苗木,完成人们真心认可的基因不变的“焦桐”更新工程,以传承其红色基因,实现兰考乃至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焦桐”基因传承的生物学和人文学背景
1.1 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要求
“焦桐”属于泡桐中的兰考泡桐,是防风固沙的优选树种, 速生但自然寿命短, 寿命一般60 年左右。 兰考泡桐到了衰老期,树干会出现中空,停止结实或结实很少,且极少的种子也失去活力,丛枝病严重。但兰考泡桐繁殖容易,可采用分根、分蘖、播种和嫁接等繁殖方法,尤以前两种方法的使用较普遍。
笔者从走访调查中得知,在种植“焦桐”时,采用的是二年生根孽苗,故“焦桐”属于无性繁殖苗木。1961 年春育苗,1963 年春栽植, 现在已经生长发育了59 年, 处于衰老期的后期。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焦桐”部分枝段已经病腐,整体长势衰弱,树冠呈现负增长。赓续“焦桐”,以“焦桐”的个体基因传递为载体复制(培育)“焦桐”自身(苗木),传承“焦桐”文化基因,已经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2 人民群众的内心期盼
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基层,走遍风沙严重的所有小气候区,访问群众,科学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模式。他带头植树造林,选择防风固沙能力强且适宜兰考地区生态环境的泡桐为先锋树种。
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在当年起到了改良土壤和改善气候的作用, 如今已成为支撑兰考县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原材。 村民们为了纪念焦裕禄,自觉自愿地把焦裕禄同志1963 年春亲手栽种的这棵泡桐保护起来,深情地呵护管理,并亲切称其为“焦桐”。 1978 年,“焦桐”被兰考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此处一直是来兰考参观者的必游之地。在人们心目中,“焦桐”是凝结焦裕禄同志事迹的活化石,是人民怀念、敬仰焦裕禄精神的鲜活“图腾”[2-3]。
1.3 新时代发展的精神需要
2009 年4 月1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期间, 专程赴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与兰考县干部群众座谈时,习近平同志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当天上午,习近平同志参观了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事迹展室,瞻仰了焦裕禄纪念碑,看望了焦裕禄同志的亲属, 深情地仰望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栽种的被人们亲切称呼为“焦桐”的泡桐树,在距离“焦桐”不远处的园林绿地内,也亲手栽种了一棵泡桐树,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习桐”。现在的“习桐”已枝繁叶茂。据悉, 习近平同志种下的这棵泡桐树就是当年人们以“焦桐”的根段为繁殖材料培育的苗木,也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因此,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传承好发扬好焦裕禄精神,我们有责任寻求更科学的手段,不仅保护好这个焦裕禄精神的文化符号,更应该让“焦桐”在基因传递过程中保持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变,以此来巩固人们对“焦桐”的情感寄托。
2 “焦桐”基因传承的生命遗传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措施
2.1 通过迭代苗木培育与更新赋予“焦桐”以遗传学意义
在“焦桐”采伐之前,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育苗,将苗木栽植在“焦桐”原处,以确保更新,同时保证苗木与“焦桐”老树之间的基因无差异。 衰老的“焦桐”的根和种子繁殖能力极弱,即使采用先进技术,埋根育苗或种子育苗培育的苗木都不可能健壮, 而且实生苗变异性大,无法保证基因的无差异传递。 但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组织培养,选取“焦桐”母株适当部位的组织进行克隆, 可以培育出基因完全相同的纯正的“焦桐”壮苗。
可以采用克隆技术,在“焦桐”树体上的适当器官的适当部位选取组织,在组培室内培育与“焦桐”基因完全相同的壮苗, 待苗木培育到一定规格适合造林后,伐取母树,选择新培育苗木中的最优苗木栽种在原处并精心管护,确保其成活并茁壮成长,完成“焦桐”更新任务。
2.2 通过标本制作与保存赋予“焦桐”以树木学意义
树木标本是指经过人工处理而保存原型的树木实物样品。 标本制作是通过对原树木进行整理、打蜡、包装等技术手段,保证树木不变形、不变质,永久性保存的措施。
现在“焦桐”的生命周期已经进入衰亡期。 这个时期, 依靠保护树木只能延迟其死亡而不能阻止其死亡。 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在树木枯死以前采伐,采用常规的技术标准把“焦桐”做成树木标本。 如果等到树木自然死亡以后再采伐做标本, 标本质量会下降,利用和保存价值也会降低。
制成标本后,用透明材料包装,可以存放在焦裕禄纪念馆,供参观者观看、感受“焦桐”原物。
2.3 通过树轮图谱标本制作与展示赋予 “焦桐”以历史生态学意义
树轮气候学是根据树木年轮的逐年变化推论过去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性科学。这种由结果推导原因的科学在数学领域称为“反问题”。 在四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树木一般每年形成一个生长轮,即年轮。 年轮的宽窄同当年的树木生长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根据这一科学原理,我们可以制作“焦桐”的树轮图谱。 可以采用生长锥在活树“焦桐”树干中下部进行样芯采集,也可以在“焦桐”采伐后用切割刀薄切树干中下部横断面,获取年轮信息,然后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精心压制、干燥、化学处理和包装,制作成树轮图谱。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实物树轮图谱信息,在坐标纸上绘制出信息完全相同的“焦桐” 树轮图谱,为人们的科研、观赏、纪念等提供信息载体。
树轮图谱承载着“焦桐”生命史中每年该树木生长环境的变化规律, 记录着焦裕禄时代兰考的生态条件以及后来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 我们可以把所制作的“焦桐”实物年轮图谱科学包装后,放置在焦裕禄纪念馆供来者观赏, 把纸质年轮图谱放置在档案馆,供学者进行科学研究。
2.4 通过建造“焦林”赋予“焦桐”以政治学意义
2014 年3 月1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 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为响应总书记号召,我们可以营造“焦林”纪念焦裕禄,传播焦裕禄精神。
设想建造两片泡桐树林,一片称为“初心”林,另一片称为“使命”林,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林是以“焦桐”为核心,以“焦桐”迭代苗木为造园材料,围绕“焦桐”植树造林建园,营造形成“焦林”。“使命”林是以“习桐”所在地的那片泡桐林为基础,用“焦桐”繁育的苗木为材料改建、扩建,营造形成“焦林”。
2.5 通过“焦林”经营措施赋予“焦桐”以文化学意义
树木或树林是文化的载体, 其文化价值来源于人与树木或人与树林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或获得的生理和心理满足。其文化价值分为不同层次:满足感官层次需求,满足情感层次需求,满足精神层次需求。
为了赋予“焦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在造园时应该考虑树种搭配,乔灌草结合,树下可以配置一些草本或木本花卉, 让人们来此观赏, 获得美的享受;同时,适当种植几株松柏或银杏等树种,以象征焦裕禄精神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初心”林和“使命”林是基因同源的“焦林”。 可在经营过程中赋予其文化内涵,渗透焦裕禄精神。例如,在“初心”林和“使命”林中,除“焦桐”“习桐”之外,其他的泡桐树可以分别命名,例如,亲民、爱民、奋斗、求实、奉献、使命、初心、廉政、负重、克难、俭朴等等。 每一个名字在“初心”林和“使命”林中分别对应一棵树, 也就是一个名字对应两棵树, 一棵树在“初心”林,一棵树在“使命”林,并以每个名字为符号,以其文化和精神内涵为内容,立碑做标记于对应的泡桐旁边。
3 “焦桐”基因传承的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价值
3.1 “焦桐”的生命基因得以完整持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采用科学手段,以传承“焦桐”生命基因为前提来传承其红色基因, 是我们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通过对泡桐的生物学特性及焦裕禄精神符号化、图腾化进行研究,寻求出科学可行的方案,以确保“焦桐”在自然衰亡以前,通过现代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出“焦桐”苗木,实现幼苗与母株基因无差异,以保证参观者对更新后的“焦桐”情感认同的持续性,使焦裕禄精神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为未来“习桐”的更新及红色基因无止境延续提供可行性参考。
3.2 通过“焦桐”基因的传承永续发展焦裕禄精神
人们通过对“焦桐”标本和基因无差异的正在生长的“焦桐”和“习桐”的瞻仰和情感认知,让焦裕禄精神的根与魂的源头世世代代存留或扎根在兰考大地上。通过“焦桐”基因传承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结果:生长的“焦桐”和标本的“焦桐”共同展示在参观者面前,且两者之间基因无差异,经得起生命科学技术手段的DNA 鉴定;“焦桐” 生长期为60 年,50 年可繁育更新一次,又有新“焦桐”标本形成和新的“焦桐”树苗继续种植,茂盛生长,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以该方式繁殖的“焦桐”苗木可以在兰考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种植,以便传播红色基因,让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基因携带着焦裕禄精神广泛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
该方式的成功实践,也为“习桐”更新提供可行性方案。 届时,一边是“焦桐”标本和成长的“焦桐”,一边是“习桐”标本和成长的“习桐”,两组文化符号将永远镶嵌在兰考这片土地上, 共同激励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不断前进[4-5]。
3.3 使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
我们通过对“焦桐”的树轮图谱的认识,以科学的方法了解焦裕禄时期兰考县的风沙、盐碱、内涝的严重及其所造成的恶劣农业生境, 同时也可以认知焦裕禄病逝后, 他倡导栽种泡桐继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 通过对兰考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印证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改善小气候的成效,以历史事实呈现出焦裕禄同志的丰功伟绩。
我们通过对“焦林”和“焦桐”经营管理并赋予时代文化内涵,可以将焦裕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焦林”就像一座丰碑,讲述着焦裕禄的故事。他告诫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等不来的,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把初心、 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转化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勇于克难攻坚,展现担当作为。
3.4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政治自觉
焦裕禄精神是焦裕禄同志以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为起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自己的行动铸就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 主要表现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包含着焦裕禄精神,习近平亲手栽植“习桐”不仅是为了深情地纪念“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同志,而且也是为了郑重地告诫新时代党员干部更需要牢记并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焦裕禄精神。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桐”与“焦桐”一脉相承,应时而生,呼唤着中国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全面实践焦裕禄精神,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 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3.5 为持续发扬焦裕禄精神搭建永久性样板式文化载体
持续更新的“焦桐”树木和永久保存的“焦桐”标本,伴随生长着的“习桐”,相得益彰,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广大党员干部始终高举红色的革命旗帜, 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践行焦裕禄精神。
今天,人们参观“焦林”、焦裕禄纪念馆,仰望“焦桐”“习桐”时,自然而然就回想到焦裕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无不接受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洗礼,这将启示我们自觉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科学方法把“焦桐”的物种基因无差异地延续下去,从而确保人们对“焦桐”情感认同不走样、不变调,同时也可以为“习桐”的未来更新提供参考。 我们又以相同基因的“焦桐”苗木为材料,营造“焦林”,有利于把焦裕禄精神牢固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群体价值观。
“焦桐”承载着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内涵和政治要求;“习桐” 承载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政治要求, 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弘扬焦裕禄精神, 也标志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象征的焦裕禄精神应该永续相传。 我们希望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同根同源文化和红色革命斗争精神物化而成两棵泡桐树, 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初心不变,代代相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