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20-01-17
新时期,舆情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新生健康事务与糟粕事务并存。但无疑的是,新生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之类年轻群体。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对于社会新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出一些新鲜事物,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控制力不强使得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度,更好地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自己内心的一些心理困难。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任务往往是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来开展。而班主任或辅导员承担心里健康工作任务属于本本日常管理工作额外增加工作,与本职工作会有一定的冲突,重视程度上上天然要次于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管理任务极为繁重,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即便有心也无力展开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里问题疏导。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关键问题,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决定了他们缺少心里健康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有效针对的解决一些学生心里健康问题。工作繁重、分身乏术,以及缺少专业知识的现状,决定了在这项工作态度上无法也无能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实中往往表现为很少能拿出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被具体事务问题所掩盖,没有办法及时的提出对策,最终导致很多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疾病后无法及时救治。客观上看,尽管目前很多的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增设了一些心理健康教师为相关的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疏导,但是由于大部分心里健康问题是被动性的,也就是说除非问题十分严重,否则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之下,多数人很难自我发现,即便发现了也很难以自己我解决,因而也就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这些部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这也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在这个环节缺失角色地位容易带来的问题,教师没有能力完成安排给自己的额外工作,想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健康心里咨询机构自我解决心里健康问题,难度极大。同时,与教师重视程度相对的是,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部门专业人员数量有限,面对众多学生,心理辅导难以全面覆盖,使得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得不到足够保障,这种情况相对变相了加重了教师对心里健康问题的不重视。
(二)学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对于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而言,心里健康问题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从发现到认知、解决,都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同样如此,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大学生无法充分意识、认识并进行问题的解决。更为关键的是,缺乏正确的认识还会带来比较直观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心里问题,由于认知的限制,大部分大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时往往碍于面子很难与其他的人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这种直观的问题正是大学生对心里健康问题的认识、认知不足,匮乏相应的知识无法建立健康的观念。这种由心里问题认识不够带来的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可能衍生出很多个人与社会性问题。现行中,学校构建的开放式心里交流平台学生并无法自觉的参与,一些出现心里健康问题,往往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加以解决,这种情况实际上会让更多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敢与别人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活动。对于学生的这种心里问题正确认识不足,以及高校相应平台的的不完善,某种程度看上,加深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一定程度上看,问题存在是客观的,只有相应合理的机制才能够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合理的机制只会隐藏问题,耽误问题,一旦问题逐渐扩大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期预防还不够。从心理学视角看,心里问题是可以建立预防机制的,通过一些资源的投入建立相应心里问题的预警预防机制,机制的建立能够尽早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和很多问题一样,心理学问题是越早解决越好,能够避免对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而纵观现行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往往侧重的并不是心里问题出现之前的预防,而是出现之后的治疗,可以说预防重视程度和态度都是远远不够的,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具体而言,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为学生组织一些专业能力测试和心理问题的测评,看似在心里问题前期展开了不少工作,但是实际运行当中,随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将有限的资源往往投入到问题最严重的学生中,大部分需要心理专业辅导的学生无法及时得到辅导,往往等问题严重时,才会得到专业关注。这种现实的情况与学校组织建立的心里问题测评初衷背道而驰,心里问题出现前期的预防也成为了摆设,一纸空谈。另外,相当数量学校也没有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体系和档案库,教师无法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也就很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面对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教师及对应的领导应通过如下几个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一)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解决教师对心里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必须从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现实、知识结构两方面共同入手,既要解决给教师增加额外负担的问题,也要能够规避教师心里健康知识短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掉由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滋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对此,高校应充分的考虑到学校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专业情况,为专业学生配备对应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由专门的心理健康导师和专业导师构成对应的心理健康工作室中的咨询教师。这样的方式之下,一方面解决了现实学生心里健康问题,另外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也间接的提高了教师对心里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高校建立的心里辅导室,能够为大大的降低教师耗费在这方面的精力,辅导员在承担一些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活动的同时也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上,通过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方式,将一些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推荐到咨询工作室中进行进一步的就诊。通过这种方式及时的帮助一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同学,保证每一位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能够尽早的康复。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方式间接的提高了教师在心里健康工作参与程度、服务学生范围,因为简化的工作,让教师能够更方便的操作,并且与其正常管理教学工作不冲突,成为了日常工作一部分。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教师能力被扩大化的红利,心里健康问题的解决得到了有效途径。
(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业交流平台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对心里健康认识的问题,要短时间内培训传授心理学知识,或是通过增加相应课程增加知识,以此来提高对心里健康的认识,显然是不现实的。不仅会造成对正常课业影响,而且实际的效果也难以评估。对此,应考虑从实际效果出发,考虑搭建一套服务于学生的认识面对心里问题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的建设可以以网络平台为主,通过设立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空间让更多心理健康疾病患者在网络中展开互动。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其他人进行分享,从而更好的对一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健康疏导。在平台中应设立一些网上心理咨询专家,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与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交流,及时的将自己的困惑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质疑与专家进行交涉,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力和意识。
(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加强前期预防。高校在前期心里健康问题预防不够的问题上,必须重视起来,重新审视现有阶段的心里测评活动,进行相应的优化。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可以考虑在每一学年的开始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通过将这些测评数据录入到具体的系统之中实现对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时监控,对一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通过建立起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应定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各种数据上传至学校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会根据相关数据将一些信息反馈给班主任,从而及时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加以专业辅导和干预。
三、结语
总之,在21世纪,各种信息的交错出现会给整个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是每一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和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加强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学校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前期预防三个方面,为此高校应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探索对应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