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17
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普通本科院校占主导地位,而专门职业人才的培养最高层次是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出现空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型。一方面,从事传统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 “管账型”会计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懂核算且能参与公司决策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极度短缺。2018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发生了较大变革,在《初级会计实务》中增加管理会计基础章节。从而可见,国家已越来越重视会计专业能力中管理会计能力的考核。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
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15所职业高职院校升格成为职业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又往全面完善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直至现在,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本科”的认知并不普及,公众常规意义上理解的本科院校一般指的是普通本科,普通本科教育主要是学术理论型教育,相对而言,一般将深化学科理论知识、完善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作为教育重点,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侧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从事社会规划、决策等智力活动。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本科定性以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专科高职院校,这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高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专科高职院校的属性,决定其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理论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并不作重点强调,注重培养的是满足实用技巧的工匠型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仅只掌握专业技术能力的工匠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越来越需要一批不仅能够掌握娴熟的专业职业能力,而且具备高深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德技并修的多元化、综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又明显区别于普通本科培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于是职业本科便应运而生。
(二)职业本科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意义
管理会计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功能主要体现为在组织当中参与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作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成为管理会计发展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中小民营企业占据重要地位,而在这些企业中,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多以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人才为主,因而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大多也以此为方向,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随着会计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制式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部分企业急需一批能够对其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战略规划都能带来指导意义的财务管理型人才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职业本科旨在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为此,职业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更应紧跟时代方向,全面考虑管理会计职业能力需求,设计符合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职业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现实脱轨
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仍以培养核算会计人才为主,因而仍以培养能够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审计、统计等技能的会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后续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势必会围绕核算会计人才进行制定,在能力的培养上,也与从前满足企业的基层财务会计人才需求无异,很难真正达到符合职业本科和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将重心放置于会计人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做改变,将不可避免地与整个社会的财务人才需求脱轨。
(二)课程设置方向偏离
在核算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有些职业本科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仍以培养核算会计人才为主,设置的课程基本是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计算与申报等培养会计人才基础实务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课程,即便加上培养通用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最终目的仍是侧重于对核算会计人才的培养,而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时,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很少甚至空白,只是将管理会计课程设置为会计专业下的其中一门课程,并且在课程的前后衔接上,几乎没有管理会计类基础理论课程的铺垫和后续课程的延申,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几乎流于形式,并不能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真正的作用,更别提是在职业本科前提下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经济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单位提供内部管理活动等相关管理会计类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下是无法实现的。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
由于升格上来的职业本科,前身多是各个省市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职高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后,各高校都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大部分仍以传统教学为主,未作重要变更。基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全面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所以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选择上,除了理论类课程也十分重视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但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在电算化课程使用的相关会计软件中除了具备完善的核算功能,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会计的功能,而大部分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只应用了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管理功能基本闲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使讲授的内容陈旧且没有太大的创新。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在逐步引进“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思维教学法”等互动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大部分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导,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
(四)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成果的考核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后环节,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最终需要倚靠考核结果来进行评价,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包括职业本科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仍是以传统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虽然有“平时成绩”这一考核评价环节,期末卷面成绩仍占据着大比重地位。这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期末卷面的高分来反映出来的。
三、职业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符合职业本科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最新要求,以及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初级管理会计师、助理理财规划师、税务师等证书考试要求,应该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来构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应旨在培育出一批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强健的身体、就业创业能力强等素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制造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业人员、税务专业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财务分析、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工作,具备财务、业务、税务、法务、商务、服务等“六务融合”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设置符合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本科培养人才的需求和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应当以培养高端实用技能型管理会计综合人才作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之下,应首先转变过去以培养“财务会计”人才为主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开设或完善以培养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多元的横向知识体系,并延申学生的纵向知识深度。
具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仍可按照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分成培养通用能力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除了国家教育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外,可考虑开设有助于专业技能培养,体现“业财融合”、培养通用能力的相关课程,比如财经写作、创新创业基础、商务沟通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可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由于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因而应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中将管理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安排并重,毕竟,没有财务会计知识作为基础,管理会计的知识架构难以理解,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统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现代金融基础等相关课程,同时,随着大数据在时代经济体系当中的广泛应用,应加入大数据在财务管理当中的应用之类的相关课程,以此强化学生对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学科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专业主干课程则应该安排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战略风险管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相关课程。因而专业核心课程可安排为会计信息一体化、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投资理财管理等相应课程。
此外,由于课时原因,有一些对于拓宽专业知识面的课程无法安排在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可建议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诸如:保险理论与实务、资产评估、财务制度设计、财务共享服务等,这类课程并不一定与财务管理直接相关,并且有一定深度,但是对锻炼和优化财务管理思维,学习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学习有效的时间与效益观念等有非常大的裨益。最后,职业本科教育立足于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级技术人才,那么加强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模拟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也成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而在除了在前述的课程当中,采用“理论+实践”的授课手段来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专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实打实地感受财务管理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可考虑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有:企业认知调研、会计综合实训、企业投融资决策实训、税务技能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等。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有其优势所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即便教师企图在线下授课中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演绎”等方法来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受到课时、授课内容、教师授课水平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这些教学手段能够在课堂中的使用和达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教学手段逐渐普及开来,而这一教学手段能够使过去在传统线下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劣势得到了弥补,同时也并未抛弃传统线下教学带给学生的好的学习体验。根据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于课程中较为简单的,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学习完成的纯理论知识学习,完全可安排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线上的授课资源可网罗全国优秀名师授课资源,甚至,可以选择会计行业精英的线上讲解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感知。当然,为了督促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应设置相应的任务完成要求,并且在考核手段上加强管控,使学生在享受主动学习的自由之余,也要注意知识的学习效果。至于安排在线下的课程内容,可选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余比较难以把握的,以及大家在自主学习中有争议的知识点,让大家一起在线下课堂中共同讨论学习,在这一前提下,再采用多种线下教学手段,施行课堂翻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此外,还可强化校企合作,在各类实训课程中,真正安排学生下企业,到企业当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更加直观地了解专业知识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之余,还能让学生感知到在专业之余,自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哪些能力,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当中受益。
(四)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于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也应根据授课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并且应量化到各具体指标,如:资源浏览、前置作业、课前提问、话题讨论、课后作业、拓展阅读、课堂笔记、案例讨论、业务分析、随堂作业、课业报告等。树立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学业评价导向,实施案例分析、课程任务、小组作业等多样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对于实训类课程,除注重综合考量学生在实训过程的过程性考核以外,可同时将学生参与专业社团活动、财务管理类竞赛、职业证书考试等相关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目,甚至可以推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等激励措施。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法。
四、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旧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能符合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职业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应对新形势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举措,高技能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企业进步,加快时代经济转型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