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2020-01-17张华英冀巧英

中国饲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户

曹 博,张华英,冀巧英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脱贫攻坚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贫困地区数量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等一系列可喜成绩都彰显着国家为百姓谋福利,为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幸福奋斗的决心。饲料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饲料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的支持与推动,饲料企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三者之间相互依附、相互促进。贫困地区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但具备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积极利用、整合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调整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饲料企业的发展为契机,带动饲料企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

1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现状

脱贫攻坚是我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政府工作之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成为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在党及各级政府引导下,各地方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我国脱贫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来看,我国人口脱贫率超过九成。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针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分配到各区、州地区,以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井震,2020)。截至2019 年底,全国针对扶贫开展的项目多达6万多个,投入的项目资金超过600 亿元。各项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扶贫资金逐步到位,贫困区域人民的收入平稳增长。2019 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 万元,且相较于2018 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接近12 个百分点。尤其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整体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贫困人口基数大幅缩减、贫困区域农村人口收入增长平稳的可喜成绩,但目前全国仍然有500 多万的贫困人口。虽然贫困人口总数不大,但尚未脱贫的地区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导致脱贫难度大。首先,搬迁脱贫效果不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曾指示易地搬迁工程要保证质量、按时完工。但我国贫困户及贫困地区人口密度大且集中连片,易地搬迁后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生产、工作等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大规模的搬迁需要大量的基建工程支持,而实施基建过程由于项目资金管理不到位、项目违规建设等问题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易地搬迁后当地缺乏特色产业及工作机会导致搬迁人员经济收入增加不明显、群众幸福感较差。易地搬迁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难以激发出易地搬迁脱贫的潜力。其次,产业扶贫能力较弱。产业扶贫是稳定扶贫成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激发产业扶贫的潜力让群众从中受益是产业扶贫的当务之急。但我国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缺乏品牌理念、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品质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缺乏龙头企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进而促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扶贫方式难以产生预期效果。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导致难以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发展(Kang-Kai Y 和Cheng-Gang C.,2017),具 有 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与销售,造成当地居民收入提升缓慢、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如河南省西华县的农副产品粉条,虽然产品品质良好、价格实惠,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扶持,导致粉条知名度低、市场销售额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缺乏资金及技术支持使得当地粉条无法成为地方性特色农产品,更难以建立特色产业。再者,扶贫与扶志脱节,内生动力弱(檀学文,2020)。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剩余的贫困人口中内生动力较弱的问题逐渐显露。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和年纪较大等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在剩余贫困人口中所占有的比例较高,但也存在一些因懒致贫、不愿脱贫的人员。内生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众兼有懒惰、依赖政府福利、缺乏脱贫志向等特点,但多数懒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脱贫机会及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这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精神扶贫工作提出挑战。同时新冠疫情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工作进度。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世界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受到明显影响。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实施隔离、部分地区限制人员流动,导致企业复工延迟、春耕开展延迟、贫困地区人员外出就业机会减少等情况,严重影响贫困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截止至2020年3 月初,贫困地区家庭外出就业人员同比下降48%(贾玉娇,2018)。疫情还导致地区间的联动性下降,导致贫困地区的观光旅游、农产品销售等创收行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距离脱贫工作完成的规划时间所剩不多,新冠疫情的发生更是对脱贫攻坚工作按时完成发出挑战。

2 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党中央有信心按时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如何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保证贫困人员脱贫不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调整扶贫模式、多种有效举措共同实施,以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的扶贫模式之一,也是我国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加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企业具备的技术、资金、项目带动贫困地区贫困户学习,掌握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能,从而提高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能力与内生动力。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掌握了一定的产业生产技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及技术储备,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产业扶贫要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让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真正获得利益(莫光辉,2017)。参照精准扶贫战略要求,产业扶贫过程中应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发展扶贫产业。如我国北方地区大多兼顾畜牧业与种植业两种农业发展模式,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饲料,饲料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生产的农副产品。在我国北部贫困地区有针对性的发展饲料产业,能整合当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政府引导下企业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采用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土地入股等形式促使贫困地区贫困户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并享受一部分企业红利,坚定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只有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才能“治穷病”、“断穷根”。充分考虑各地区具备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土地流转、特设岗位、社会保障等方式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挂钩,在开展、建设企业扶贫项目的过程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实现扶贫、扶志的双目标。鼓励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借助企业的资本优势及产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3 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饲料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受制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同时饲料企业的发展也能反哺种植业与畜牧业。饲料企业能整合种植业与畜牧业资源,形成产业化链条,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与利用价值。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且缺乏足够的特色农产品与销路,但贫困地区具备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表明贫困地区具有农业发展潜力。饲料企业作为沟通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纽带,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影响饲料企业的发展及饲料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整合贫困地区资源与市场资源并建立产业化经营管理是饲料企业在脱贫攻坚背景下的重要经营管理理念,由此产生了饲料企业横向扩张及产业化发展两种经营模式。

3.1 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横向扩张的经营模式 相对于兽药研发、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饲料企业的入门门槛较低。许多地区的饲料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效益低、布局分散的特点,严重影响相关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发挥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亟需通过兼并、参股、联合等横向扩张的经营方式在贫困地区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饲料企业,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的建立不仅仅是企业规模的变化,更是企业实力的象征。龙头企业的建立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进入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同时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张能辐射更多的贫困地区,进而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Aksel,Ersoy,2015)。龙头企业的建立需要以优质的饲料产品作为根本,饲料产品的品质往往受到饲料加工原料品质的制约。饲料企业在采购原料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从贫困地区购买加工原料能将质量要求推广给当地农户,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品质。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提高饲料企业产品品质。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产品品质的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较高的产品品质有利于饲料企业打造品牌产品,树立品牌效应。品牌作为产品质量的标志能提高饲料的市场竞争力,缺乏品牌的饲料产品在市场上难以长期立足。一个具有品牌的饲料产品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进而能拉动当地经济,这对于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饲料企业要想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饲料产品是饲料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饲料企业拥有高品质的饲料产品之外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把握市场信息,以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助力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户经济收入。饲料市场的行情信息是饲料企业的首要资源,也是重要的饲料生产要素,准确、充分的获得市场信息是饲料企业的第一要务。饲料企业需要获取的市场信息主要分为市场供求信息、饲料价格信息、饲料产品信息、政策信息甚至国际市场信息,这些信息都关乎企业的发展与生死存亡。饲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理,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指导企业发展,还能反作用调节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饲料企业通过横向扩张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地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实现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经营模式中的销售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贫困地区居民缺乏资金,难以支付发展养殖业等增收行业中的饲料费用,因此,饲料企业可以实施上门赊销饲料的销售模式。虽然这种销售模式会占用饲料企业资金,但可适当提高赊销价格保障企业利润。饲料企业还可为贫困地区居民开展技术服务,定期指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户生产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问题、推销饲料以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的局面。

3.2 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 饲料企业的经营模式除了横向扩张以外,纵向发展实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系统分析饲料企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打通饲料企业上游、下游行业环节,以实现前向、后向产业化的有机统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化饲料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项环节实施统一管理、合理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把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整合形成完善的产业化体系,进而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在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应用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主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以便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协同发展。首先,饲料企业向上游原料产业延伸。加工原料品质对饲料产品品质有重要影响,饲料企业主动向上游原料产业延伸既能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保障自身产品的品质。在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经营不仅要考虑自身企业利益,还需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利益。对于大豆、玉米等需求量大的加工原料,饲料企业可以与贫困地区农户合作,采取“企业+ 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饲料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要素,农户按照饲料企业要求进行种植管理,再销售给饲料企业。饲料企业牵头联合农户生产,实行订单式经营模式,不仅能有效保障加工原料的品质,还能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其次,饲料企业向下游养殖业延伸。饲料企业可以采用政府监督、企业与农户订立收购合同的经营模式调动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条件的地区农户可以采用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饲料企业通过与农户订立合同将农户变成企业的虚拟员工,将养殖场所变成企业的虚拟养殖车间(毛慧等,2019)。该模式降低了饲料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空间,同时让贫困地区农户切实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有利于农户获得参与感与幸福感,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念。

4 结语

在脱贫攻坚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应做出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期要认清当前脱贫攻坚形式及发展状况,科学利用饲料企业的潜在社会价值、产业价值、经济价值,将饲料企业的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以实现产业扶贫。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化,饲料企业横向扩张及纵向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