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医书刊刻及其影响

2020-01-17刘宗勇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刊刻私家医书

刘宗勇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鉴于医学知识在实用性、标准性和维护统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北宋统治阶级对医学十分重视.在北宋,官刻、家刻、坊刻医书的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官方依然是医书刊刻最主要的力量.[1]不仅许多前代医学文献得到重新的校刊,还出版了大量各类新医学著作.本文将对北宋医书的刊刻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1 官方医学著作的校订刊刻

北宋政府校订刊刻医学书籍的主因是自晚唐五代以来,各割据政权间征战不休、医学文献散佚情况严重.其次北宋前雕版印刷术未大规模的应用于医书刊刻,医书的传播大多还是依靠手工抄写,到宋代许多医学文献出现文字错乱、版本差异,这引起了宋人对前代医学文献可靠性的怀疑.程颢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错不错未说,就使其法不错,亦用不得.”[2]为了规范医学知识体系,推行政府的“德政”,北宋政府对医书进行了整理、校订和刊刻.北宋政府刊刻的医学著作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经典类、本草类、方书类和针灸类.

1.1 古经典的校订刊刻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他们在中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北宋政府对前三本著作都进行了多次校订刊刻.

《黄帝内经素问》在北宋有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整理.天圣四年(1026),馆阁按仁宗诏令校订刊刻《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年完成后,仁宗“令国子监摹印颁行”.[3]景祐二年(1035),仁宗下诏重新校订《黄帝内经素问》等八部医书.[4]嘉祐二年(1057),在韩琦建议下重新修订《黄帝内经素问》,后在国子监刊刻出版.[5]政和八年(1118),蔡攸上书提出重新校刊《素问》一书,徽宗“诏依奏,送礼制局”.[5]

元祐三年(1088)和绍圣元年(1094),哲宗诏令国子监整理刊刻小字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书,以降低医书的价格成本.[6]这些医书被允许在民间买卖,且只收取工本费,不仅降低了医书的成本和价格,还极大的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1.2 本草类医书的校订刊刻

“调查、研究药物的名称、性质、效能、产地等,属分类、记述的学问.记述其成果的书籍亦被称作本草.”[7]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下诏对前代《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蜀本草》这几部本草类医书进行“相参”“刊正”和“增益”.[8]

《神农本草经》在北宋作为重点医书被重新刊刻,成为天下学医者都要学习借鉴的本草类医书.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诏卢多逊等重注《神农本草经》”.[9]嘉祐二年(1057),韩琦言:“《本草》编载,尚有所亡.”[10]仁宗就选派专门的官员对《神农本草经》再次整理.每校订完成一本,先由仁宗御览后,再由林亿等作序,最后交付国子监刊刻出版.[10]

北宋政府不仅刊刻传统本草医书,还刊刻了许多新本草类医书.开宝七年(974),太祖下诏重新整理《开宝新详定本草》,最后编订成了一部《开宝重定本草》[11].书成后,宋太祖诏令国子监刊刻. 全书共二十卷,目录一卷,共载药物985种,是宋代第一部官方药典,影响宋代医学发展长达八十余年. 它制定了严谨的修订医书的体例,保存了大量珍稀文献和名医病例.刊刻的新本草类医书的还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嘉祐图经本草》《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和《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

1.3 方书类医书的校订刊刻

宋太宗说:“救恤之术,莫先方书”.[12]方书指专门记载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诸科的治疗处方著作.

北宋政府新编的方书类著作有《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集验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和济局方》《政和圣剂总录》等.这些方书的修订与刊刻,不仅使众多临床经验与良方得到保存,并且对现实的疾病治疗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在北宋官修的这些方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方书是《太平圣惠方》. 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宗“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命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与编类.……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板颁行天下.”[13]这部方书的编修共历时10年,于淳化三年(992)完成.基本上汇集了北宋前期所有医学方书知识,在宋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4 针灸类医书的校订刊刻

天圣元年(1023),仁宗诏令王惟一整理考订先代的针灸理论,修撰新的针灸学著作,书成后定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4]这部书包含了针灸理论、脏腑学说、腧穴位置、经络走向、针灸主治等方面内容.天圣五年(1027)补充王惟一《腧穴都数》后,由国子监刊刻出版.并将这部书在石碑上刻印出来,再按照其理论铸造出了针灸铜人模具.[14]从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经络穴位标准模具,统一了经络学的标准,在针灸教育和临床治病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也被重新校订刊刻过多次.嘉祐二年(1057),仁宗下诏校正医书局整理《脉经》和《针灸甲乙经》.[15]神宗熙宁元年(1068)和熙宁二年(1069),又分别对《针灸甲乙经》进行了修订刊刻.[15]

北宋政府刊刻的医学著作有《难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图经本草》《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几十部,涉及了医学古经典、本草、伤寒、方药和针灸等诸领域.[16]

2 私家医学著作的编纂刊刻

医学在北宋的社会地位提高,范文正公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17]知医阶层人数增加,许多私家开始修撰医学书籍,加之雕版印刷的普及,都为北宋民间出版医学著作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些私家修撰的医书作为对官方医学的重要补充内容,完善了北宋医学研究领域.北宋私家修撰的医书主要有本草、方书和伤寒三种类型.

2.1 本草类医书的编纂刊刻

本草类医书经过北宋政府的大力修撰,基本已集大成,调查收集的药物种类已比较完善,但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方面的缺失. 因此,出现了一些私人修撰的本草类医书.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著《大观本草》三十一卷,亦名《经史证类本草》.他在《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一千八百一十二种的本草基础上,“复有所增益”而成.其书“以墨盖其名物之上”的做法是当时编纂本草类医书的一大特点.[18]通直郎寇宗奭撰《本草衍义》十卷.在这本书中,他引证借鉴了当时能够见到的的许多比较权威的本草类医学著作,以他们的内容作为依据,对各种药物的药性等方面进行相互的比对和探究辩证,其记载的内容亦“颇可观采”.[19]

北宋私人所撰写刊刻的本草类著作还有李昉《开宝本草》、卢多逊《补注本草》、李含光《本草音义》、陈士良《食性本草》等.[20]这些私人修撰的本草著作完善了北宋本草类医书,在药物的种类、鉴别、用途各方面都有新的补充发展.

2.2 方书类医书的编纂刊刻

相对于本草类医书编纂中修撰的人群范围较小的特点,方书因其专门性、实用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在北宋涌现了众多私家编修刊刻的方书.

文彦博撰《药准》一卷,共记载了四十种药方.命名的原因是他认为这些药方是依照官方本草类医书记载的各类药物不同的药性所著,可以将其作为临床用药的标准.[21]苏轼与沈括也著有许多方书,后人将其二人所著的一些方书辑录起来,编写了《苏沈良方》十卷.[21]刘彝在知虔州时,因虔州风俗中信仰巫医,缺乏科学的医学知识,因此他集各种良方作《正俗方》一卷,来教育当地民众,普及科学的医学知识.[22]天禧二年(1018),鉴于“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23]陈尧叟在岭南任职时,编写《集验方》,来应对地方信巫不信医的状况.许多士大夫们在知地方时,也都是通过直接刻印晓示方书的方式,来教化百姓,传播科学的医学知识.通过地方官府对这些方书的晓示,扩大了这些方书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信巫不信医”的民间习俗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北宋私人撰写的方书种类繁多,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不同病症. 有医治脚气的《脚气治法》、有关于出行生活的《旅社备要方》、有专治儿科的《小儿医方妙选》《小儿斑疹论》、有针对老年人奉养的《奉亲养老书》、有论述养生保健的《养生必用书》《尊生要诀》、还有家族编纂的《孙氏传家秘宝方》《庞氏家藏秘宝方》[24]……涉及医学领域之广,参与阶层范围之众,都显示了北宋医学知识的发展迅速和繁荣面貌.

2.3 伤寒类医书的编纂刊刻

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经历长期流传,北宋时已与原本有了较大出入.因而北宋政府对其进行了数次校订刊刻,以为规范.而在民间医学发展中,医者之间由于实践、地域各方面原因,对伤寒病有了其他见解,故而民间产生了注释《伤寒论》的风气,衍生出了伤寒学研究这一重要领域.关于伤寒研究的著作,亦渐渐丰富起来.

“北宋医王”庞安时编撰了《伤寒总病论》六卷. 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只是日用之书,因此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提出了伤寒与温热病的区别.他治疗伤寒从病因着手,还提出体质因素是发病的诱因之一.认为引发伤寒普遍意义上的病因是“寒毒”,但是还有一些特殊的天行温病的病因,则是“异气”.[25]他将温病和伤寒相互区分的做法,是中医学的一大发展.朝奉郎朱肱觉得当世阅读《伤寒杂病论》的人非常少,即使让他们阅读,大多数人又不懂得其中真正的意思.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阅读理解这本书,他撰写了《南阳活人书》一书.内容“类聚伤寒条文,设问答百题.”[26]对伤寒病的病因、诊治和用药等许多的方面都有相关论述.

北宋时私家刊刻的伤寒类医书还有高若讷《伤寒类要》、丁德用《医伤寒济慈集》、[27]韩袛和《伤寒微旨论》和平尧卿《伤寒证类要略》[28]等.这些刊刻的伤寒论著,有些仅仅是对于已散佚的《伤寒杂病论》进行简单的整理,有些是对《伤寒杂病论》的新发展.总的来说,北宋这些新的私家修撰的伤寒类医书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中医伤寒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医书刊刻的影响

3.1 思想观念

北宋医学书籍的刊刻不仅仅影响了医学领域的发展,还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卫生观念起到深刻的变革.

首先,一些士大夫建议人们饮用洁净的水源.《梦溪笔谈》中记载在福建漳州境内“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皆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29]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载:“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30]这些通晓医书的士人官员在自己治理的地方普及饮用洁净水源的观念.这些治理地方时经历,也成为许多知医士大夫编纂方书的缘由.

其次,政府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及隔离治疗的必要性.崇宁元年(1102),权知开封府吴居厚奏“所建将理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31]说明当时的官员懂得疫病具有传染性,而患者亦可以按其症状分为轻重不同的等级,需要将患者隔离开来,防止同他人发生传染,并针对不同疫病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隔离治疗.

最后,提高了百姓的就医意识.在南方落后地区的百姓,因为卫生意识薄弱,当感染疫疾时一般不会寻求科学的医疗手段来救治,而是求助当地的巫蛊之士.使疫病不仅不会得到治理和有效控制,还会不断的扩大和爆发,造成更严重的伤亡.开宝八年(975),广南西路琼州奏:“俗无医,民疾病但求巫祝.”[32]庆历八年(1048),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奏:“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作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33]仁宗下诏颁给《庆历善救方》.[34]此后,翰林医官院所编的《庆历善救方》成为北宋政府编撰的重要方书.

3.2 医学发展

通过政府的努力,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前代经典性的医书典籍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校对、修正和出版,没有使他们在流传中亡佚.政府还对前代的各种本草类、方书与针灸类的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校勘后,结合当时的一些医学新知识出版了如《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圣惠方》《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综合性、专门类总集性质的新医书,总结了北宋与之前的医学发展所有的医学经验,规范了医学知识体系.

私人修撰的医学著作大都是在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北宋医书的内容,在各方面方面都有新的补充发展.相比政府刊刻的医书,北宋私家修撰的医书则显得更加多样化,种类更加完备.既有本草、医经之类的基础性著作,又有方书、儿科、妇科、痘疹、伤寒、杂著、食疗和养生等方面的著作. 因私家修撰本草的要求过高,私家修撰医书者很少有新的创新本草类医书,一般只是对官修本草的补充和完善.出于实用性的缘由,更多编写的都是方书与伤寒类书籍,这两类医书是北宋私家修撰的绝大部分,不仅数量众多,且成就颇丰.

综上所述,北宋修撰的这些医学书籍,不仅是对之前医学事业的整合和延续,更是对北宋当代医学发展水平的总结.这些医学典籍的刊刻发行,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带动了整个社会医药卫生知识的提高、改善了许多落后地区巫祝为祸的情形、统一了对疾病诊治的标准,使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知识体系更加规范和科学.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稳定社会秩序、治理各种疫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刊刻私家医书
神医的秘方
清代私家藏书开放流通思想研究
白蜡树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地下二层的专属影音室,兼顾影院/影K双重需求 济南麓府私家影院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私家地理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